【阅读悦读丨散文】王杰雄《长在百姓心中的树》
文/王杰雄
【作者简介】王杰雄,广东省佛山监狱警官,业余文学爱好者,南蓬耕耘,西樵放歌,吟咏为乐,偶有所感,遂好论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焦裕禄》观影后感
它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焦桐。
在中国,有那么一棵树,人们给它贯之以人的姓氏,将它人格化、象征化、精神化。
可见,它不是一般的树,也不是普通的树,更不是平凡的树。它长在老百姓心里,巍巍矗立,高耸云天。
好大一棵树,翠叶葳蕤,枝繁叶茂,桐花灿烂。它给人荫凉,给人鼓舞,给人力量。啊,举头仰望你,一股振奋精神的正能量在心底油然而生,不绝如缕,催人奋进……
时钟回拨,1962年的河南省兰考县,自然环境恶劣,风沙、水涝和盐碱,困苦着生活在这里的兰考人民。
“三害”横虐,灾荒严重,街上的乞丐成群结队,百姓啼饥号寒,饥民纷纷逃亡,火车站集聚着饥寒交迫的灾民。这时,一个陌生的身影出现在乞丐之间、群众之间,心里没有鄙夷,更没有嫌弃,而是满怀焦虑、内心焦灼,他知道老百姓现在最需要什么,他明白当务之急要帮老百姓解决什么,他更明白走马上任之初的担当、责任和考量。
于是,他顶着压力,化公为“私”,不但取消了发给政府干部每月限有的粮票,而且还“挪用”了上级派发给县政府用来修缮办公室的费用,全用来买粮食,全用在老百姓身上,及时派发给饥饿中的人们,及时解决了群众当下最需要的温饱问题。但是,他的善举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给他冠之于“挪用公款”的罪名,被举报给上级,他差点因此被撤了职。但动人的一幕出现了,老百姓自发集结,齐聚“衙门”,声援支持初来乍到的好书记,恳请上级领导把他留下来,老百姓的真情流露和焦裕禄的人格魅力,最终感动了求贤若渴的上级领导,他也因此由第二书记擢升为县委书记。
他的担子更重了。一个县委书记,骑着一辆算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很普通的自行车,走村串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与群众打成一片,哪里有老百姓,哪里就有那个为群众所熟悉的身影;他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干部群众向风沙、盐碱、内涝进行顽强斗争;他为了根治风沙危害,在风沙来临时,不怕困难,迎风而进,一个风口一个风口地认真仔细地寻找风沙之源;他日理万机,夙夜在公,抱病工作,在那张简陋的办公藤椅的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破洞,那是他在带病工作时,用一根棍子和茶壶盖顶住腹部,以此来减轻病魔啃噬自己时的疼痛而造成的。他的女儿看见此情此景,于心不忍,强求爸爸,说,爸爸,你不要工作了,我不能没有爸爸;老百姓更是于心不忍,一位七旬老翁在病床上声音微弱地呼唤“焦书记”时,他的儿子自告奋勇深夜敲开焦书记家的大门,他一点也没有犹豫,冒雨前往探视,老翁知道是儿子叫焦书记过来的,顿时气得捶胸悔恨,一个巴掌打在儿子的脸上,说,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儿子,焦书记忙啊,焦书记身体也要休息啊,你这是给我添乱啊……
这虽是剧情,但更是焦裕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走进群众中,深入基层里,到田间地头、寻常人家,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并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为民作主;他为官有为,时刻把民生问题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民谋利,为民奉献,有口皆碑;他为官清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嗜铺张,少蓄家财,堪称两袖清风;他严于律己,大公无私,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甚至几近刻薄,对百姓却慷慨大方,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为治理兰考“三害”经常带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办法,号召全县人民广植泡桐,并亲手在兰考大地上栽下一棵泡桐树……
如今,英魂去矣,泡桐恒绿,当年的小树苗已然长成参天大树,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之为焦桐,每到春天,数不清的桐花绽放,人站在树下,一股清风汩汩而出,顿觉心旷神怡,给予人精神的洗礼。
焦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诠释着亲民的情意、百姓的评判,诠释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语境,诠释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焦桐,俨然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长在人民的心坎里。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