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都去做社团团购 原因是什么?
望京几个小区已经有小姑娘扑上来向你卖菜(我特么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暗号),看着那0.99元的一袋蔬菜,恍惚间我感觉:
扶贫办终于发现我了。
而且就这0.99元里,一般还有15%到20%的抽佣。这根本不是那些惠民菜市场能出的价,这就是阿里腾讯美团京东拼多多在对着烧钱。
先烧钱,把区域内对手烧死;然后大数据测算,这片地区的人我最高能收多少,我手上的供应商最高我又能收多少。
收来的钱打个包,包装成一个新金融产品,上市收大钱。
外卖越吃越贵,餐厅越赚越少。垄断就是这样,卡住位后两头吃,只不过现在吃到你家楼下而已。
我比较佩服的,是现在一帮洗地的。
这张黑脸,你们是得打多少层腻子?
说什么“新业态”、“互联网创新”、“产业升级”,嗬,我啐你一脸。
你是顺鑫还是首农?你是山东寿光还是北京新发地?你在现有的农产品利润结构里能改变啥?你是做了集约化生产还是基壤改良?
说白了,信息流即现金流。没有什么创新,就是互联网资本奔着小区的现金流来了,要在线上线下同时垄断。
生鲜电商和小区购五六年前就火过一波,当年是把新发地和寿光的东西搬到线上卖,现在是靠资本挤走别人然后在你家楼下卖。
没办法呀,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存量市场,拼多多阿里京东的用户数量扩张已经明显放缓,一个两个只好冲着“最后一公里”来了。
所以就算概念上尬聊创新,买卖不能停,该垄断还是要垄断的。
其实吧,中国资本——尤其互联网资本——的高度垄断,已经是板上钉钉。咱也不装外宾,不虚空输出。
但这次成规模集团军扎穿到小区的操作,国家应该要有一些反垄断的禁止跨业措施。
因为居民点周围的低水平服务业,已经是中高龄失业劳动力最后的去处了。
很多餐厅已经不去菜市场进货了。我热爱广东的大排档,是因为还有不少老板凌晨五点蹲在菜市场里物理摸鱼,追求新鲜。
现在美团那堆网红店(呸),基本是靠美菜网、宋小菜、快驴配送这些餐饮供应链活着。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一道,联手在餐厅的供应链端已经实现了垄断。
为什么外卖上菜品越来越雷同?你们都用的是同一家供应链,甚至直接用他们研发的菜品,你们本质上懂个锤子烹饪,就是做流量的。
对,这些餐饮供应链多数都会为餐厅配套融资贷款,借你钱也供你食材,靠供应链垄断来收贷款,快和租金贷差不多了。
对当下社区菜市场来说,周边居民才是主要客户。互联网巨头这波操作,基本上是断他们粮。
还有的振振有词:卖菜的可以来做社区“团长”嘛,这也是一种创业嘛。
团长,你在干什么啊团长,自主的现金流和平台外包雇佣工能是一码事?
“靠期权和提成实现财务自由”的大饼忽悠不了互联网社畜,就转去忽悠线下夫妻店,这就是降维打击?
现在就应该有些边界:
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类似水电煤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很难再成为一个单独的属性,如同你开个便利店,不会强调自己是“用电力用自来水的零售店”。
这特么废话。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互联网巨头本质上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资本驱动型的金融公司”,而且这些金融公司还在流量上实现了垄断。
那他们的扩张是不是该控制一下?
今年中小微企业本来就难,地摊经济也不是乱提的,政策口确实指望开放一些限制,让低水平服务业来消化一部分失业人口。
这时候资本不受控、规划不受控、竞争不受控的一票互联网巨头来撕扯这块市场空间。
还是那句话:可以不为国分忧,别为国添乱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