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的视角

1.1

几乎每个人知道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写小说为什么要选择人称呢?人称,实际上是一种叙事视角。即,人称是让作者通过这个视角来讲故事,读者通过这个视角来看故事。

假设,小说选择把视角聚焦在“我”身上:“我”有一个朋友叫王二,王二晚上去找姑娘约会去了,这事我不知道,又没人告诉“我”,那作者就不能写这件事,除非“我”通过某个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作者才可以写。

也就是说:想让作品达到逻辑自洽,作者必须要按照他选定的视角走,而这个视角,就是我们通俗说的人称。

如兹维坦·托多罗夫所说:“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观察点,会呈现出不同的事实。

三种叙事视角是:零度聚焦(也叫非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假设一个运动场有五个人,四个运动员ABCD,一个裁判。现在你要写运动场上的这些事,如果你使用了零度聚焦,你就是上帝,可以写在某时某刻ABCD分别在干嘛。

如果你采用了内聚焦的叙事角度,假设把视角固定到A,就只能写A的角度,假设A不小心摔了一跤,然后无暇看BCD,去处理伤口了,所以作者不能写BCD在干嘛,除非他们出现在A的视野里。

如果你用了外聚焦的叙事角度,要写运动场上这些事,相当于是用裁判的角度,去慢慢观察,陈述事实,相当于一个出现在小说中的旁观者。

1.2 零度聚焦

零度聚焦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上帝视角。所谓视角,是指我们观测书中人物行为、心理的角度。

而零度聚焦是指作者在叙事时不会将视角锁定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不会通过作品里的某个人去观测这个故事,而是通过第三方——也就是作者——在小说中发生的任何事作者都可以写出来。

这类小说占了小说市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江山,是作者常用的视角选择。比如当今流行的各种网络小说、《红楼梦》等等,都是这种叙事方式。

作者喜欢这类叙事角度,是因为叙事着拥有上帝视角,想说谁身上发生的事便说谁,写起文章来限制少。

但是这类叙事角度有很大的弊端,既容易成于流水形状,跟着自己的想法一路滑坡,形成留水式的小说结构。

以《红楼梦》为例,如果使用聚焦的叙事方式,只能写一个或几个人物,通过这几个人物来描写其他人物。比如写的是贾宝玉,在叙述林黛玉时只能通过见面写起,关于林黛玉在进贾府之前的事只能通过他和贾母或其他人的谈话展示给读者,而不能像原书中一样,把所有的人物脉络都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示出来。

1.3 内聚焦

内聚焦是我们把视角锁定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跟随他们的观察视角、意识、感受,来看待整个故事。

什么叫视角锁定?

视角锁定,就是叙事的角度已经固定了,不能发生变化。假设你现在是故事中的主角,你就是作者的主人公,作者用的第一人称。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不能写王二此刻的心情很难受,只能说我感觉王二此刻的心情应该(或者可能)很难受。

在叙事学中,内聚焦分为三种,固定式内聚焦、变换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

这三种划分方式,基于两个条件,第一是叙事视角是否锁定了单一人物,第二是故事进程是否需要来回讲述。

2.1  固定式内聚焦

如果叙事视角锁定某个特定人物,那么这样的叙事方式成为固定式内聚焦。

固定式内聚焦有两种,一种是把它投注到”我“身上,也就是用第一人称。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及情绪穿透力,但这种强穿透力力又需要很强的情绪捕捉能力(共情能力)才能够抓到。

举个例子:

我失恋了。或许是在前天,也或许是在一年前,时间过得太模糊,我记不清了。

这里并没有故事结构,但有共情力,在这个描写失恋的视角中,使用的是固定式内聚焦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讲述的方式,并非叙述的方式。

在市场上流行的小说中,路内的《少年巴比伦》,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都是很棒的作品。

说句题外话,这种叙事视角练习到一定的层次,着重处理的是主人公所处空间的切换。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他是用现在的视角切入,描述他二十一岁的事件;也就是说,此刻存在两个空间,第一是作品力的现在的空间,第二是二十一岁时所处的空间。使用空间进行切换,无论是回忆还是叙述,都可以自然转换。

同理,因为读者已经接受的是现在的你在讲述故事,在你写二十一岁的事件时,也不一定用顺序的方式,可以插叙,用多线叙事进行空间上的交叉,会勾勒一个非常精致的作品。

第二种方式是把视角投注在非自己的主人公身上,同样时用讲述的方式,效果和第一种方式一样。

比如余华的《活着》、东野圭吾《秘密》,都是第二种方式里非常优秀的固定式内聚焦的视角。

2.2 变换式内聚焦

与固定式内聚焦不同的还有一种叙事视角。

这里的多个人,并不是用多个人看待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角,而是用多个人的视角,来让故事进行下去。

好比是进行四百米接力赛跑,四个人跑完了全程。当我们向读者来讲述四个人参见的这场赛跑时,第一个人说他跑完前一百米的事,第二个说的是他跑接下来一百米的事......四个人叙述完,这个故事我们也就说完了。

这种叙述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在电影中比较常见,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比较好处理。文字在叙事时,由于内聚焦的特性,进行视角切换很容易淹没叙事者,导致事件紊乱,呈现出一团乱麻的状态。更难的是,由于要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多个叙事视角在事件主题上进行缝合拼接,往往很难处理地自然流畅。

更通俗些说,比如你要用两个人来叙事,第一个人推进了一下故事进程,第二个人也必须出现在整个故事之中,接下来要用第二个人来推进故事进程,在此时,主题不能变,整个故事线要按照预想中发展,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之间要有强关联性,在这一步的处理中,新手作者很难处理好。

但这种方式又有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它能承载庞大的故事背景。

比如,在故事的设定中,人物生活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时使用变换式内聚焦,采用多个视角来展开叙事,可以具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2.3 多重式内聚焦

多重式内聚焦,是指不用的人在讲述同一件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的不同人格,虽然是一个人,但是看待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角度。

好比是四个人跑百米,当你用内聚焦的方式来表达这一件事时,必须让四个人来描述这一件事,才可以描述完整。

多重式内聚焦的好玩之处,在于角度的不同。就像是当你用第一个人的角度看上去这个东西是个三角形,换一个人的视角看上去这个东西是个圆,读者可能会意识到,这个东西立体看可能是一个圆锥,但是又不能确定。

综上,实际上,用内聚焦的三种方式,都很难呈现全貌,有的作者力争呈现全貌,有的作者尽力想要用内聚焦共情,但实际上,内聚焦是一个片面的角度,把这个角度里的东西和故事契合起来,进行结构的搭建,呈现的东西就是作品,剩余留白的东西,都属于读者。

3.1外聚焦型

外聚焦是一个视角,这个视角不是作者视角,而是呈现在书中的某一人物,但这个人物是一个侦探,他在人物之外,他可以审视人物的相貌、装束、表情、动作、记录人们的谈话,和零度聚焦不同的是,他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人物内心,只能靠猜测。

假设,《白夜追凶》是一本小说,这种叙事方式就是外聚焦型,他没办法知道凶手是谁,只能一步步猜测推理,最终找到真的凶手,但也只能找到认为真的凶手。

摘自:公众号“康育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