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浑身甜味需警惕 可能是罕见遗传病枫糖尿症
今日,有新闻报道称广西一新生儿浑身散发一种枫糖香味,实际上是患上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枫糖尿症(MSUD),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那么枫糖尿症到底是什么?如何治疗?
一、枫糖浆尿病是什么
枫糖尿症是由BCKDHA、BCKDHB、DBT、DLD四种不同的基因突变之一所导致,这些基因突变会使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AD)的活性缺失或降低。而支链 α-酮酸脱氢酶在人体中非常重要,负责分解所有蛋白质中的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如果体内这些氨基酸不能被正常分解就会使其毒副产物例如酮酸等在体内积累,从而伤害大脑和其他器官,酮酸等毒副产物的堆积也是新生儿散发枫糖浆味儿的由来。
大量的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肉类、大豆、鸡蛋、鱼类、坚果等都存在这些氨基酸。
枫糖浆尿病属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如果父母双方都为同一枫糖尿症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那么孩子就会有25%的几率患病,有50%的几率成为携带者。
二、枫糖尿症有什么症状
枫糖尿症根据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等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残留酶活性的量。
1、经典型枫糖尿症
经典型最常见也最严重,支链-α酮酸脱氢酶活性低于2%。通常新生儿出生几天内就会出现症状,除了耳垢、尿液、汗液散发强烈的枫糖浆味外,还会表现出嗜睡、易怒,然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体征比如肌张力亢进、痉挛,再不干预控制就会发展为癫痫、昏迷、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中级型枫糖尿症
中级的特征就是还留有30%以下不等的支链-α酮酸脱氢酶活残留的活性[1],所以患儿刚出生时可能表现正常,但也会逐步出现喂养问题、发育不良和智力障碍。
3、间歇型枫糖尿症
间歇型患者生长及智力发育都很正常,有些可以耐受饮食中正常水平的蛋白质。但某些状态下例如压力、创伤、感染可能会使分解代谢率增加从而导致代谢危机,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与经典型一样的临床表现。
4、硫胺素反应型枫糖尿症
这种类型比较少见,对硫胺素敏感,硫胺素能增加酶的活性,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达到比较好的控制[2]。
5、二氢硫辛酰胺酰基脱氢酶(E3)缺乏型枫糖尿症
也比较罕见,患儿除了支链α-酮酸脱氢酶活力低下外,其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功能亦受损,所以会伴有严重乳酸酸中毒。
三、枫糖浆尿病如何治疗
1、终生严格控制饮食
需要有专业人士制定饮食规划,使用不含支链氨基酸的医疗食品、限制食物中支链氨基酸,同时还需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营养所需,目标就是让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维持在目标治疗范围内的同时保持正常成长。另外,限制饮食中的亮氨酸尤其关键,5岁以下儿童的血浆亮氨酸浓度应维持在100-200μmol/L,5岁以上儿童应维持在100-300μmol/L[3]。
2、出现代谢危机时及时干预
即使是严格控制饮食,由于感染、受伤、心理压力等各种原因,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风险始终存在,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患儿及家属最好能有固定的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长期保持联系,出现问题时医生也会更清楚患者情况,应对措施也能更迅速、明确。另外在患者因其他疾病就医时也需要及时告知病情帮助医生改进治疗方案。
枫糖尿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如果不干预治疗会危及生命,但如果及时发现,严格限制饮食,也能得到比较好的控制,经典型的患儿比较容易被发现,但中级或间歇型患者出生时可能会因血液代谢物正常而漏诊,往往等到发生代谢失代偿期气味变得明显才被发现。
另外,BCKDHA、BCKDHB等基因突变的分子遗传学检测也可用于确认诊断,对于携带相同枫糖尿症基因的夫妇在生育方面需要更多一些谨慎的考虑。对于不知道自身遗传基因情况的人群,备孕前需要做相关的检测和筛查,可以避免很多遗传性疾病。
版权声明:本文由铭医严选原创,版权归铭医严选所有!欢迎转发,任何平台或媒体转载需联系后台授权。
参考文献:
[1] Blackburn P R, Gass J M, e Vairo F P, et al. 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J].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genetics, 2017, 10: 57.
[2] Scriver C R, Clow C L, Mackenzie S, et al. Thiamine-responsive maple-syrup-urine disease[J]. The Lancet, 1971, 297(7694): 310-312.
[3] van Calcar S. Nutrition management of 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M]//Nutrition Management of 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 Springer, Cham, 2015: 17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