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学习中的“问”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或问,或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者表现为:

1、不会问:这些学生敢问,但不知该怎么问,遇到难题或稍有变化的题目,不多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笼统,常常问的是这道题怎么做,那道题怎样解,问其然,不间其所以然。

2.会问: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肯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不问者表现为:

1.怕问: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弄明白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

2.不愿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

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使学生质疑问难。

1.创设“问”的氛围。

(1)讲明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另外,还可举一些他们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因而进步的实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2) 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①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 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②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③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 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教师更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学生经过推、拉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三角形的一边断开,再把断开的地方用螺丝旋上,这个三角形还稳定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 时我就让学生猜一猜,看看是否稳定,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稳定,有的说不稳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 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判断不稳定说法的一方取胜,学生心服口服,统一了认识。

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探讨,教材解读,解题研究。
18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