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
人物生平
潘素她父亲潘智合,是逊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与张伯驹先生结婚时,潘素刚20岁。她自幼酷爱绘画,21岁时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婚后,她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40年代已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早在40年前,潘素就曾和张大千两度合作绘画。1981年又将两幅《芭蕉图》托香港友人转给台北的张大千给予分别补绘、题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绘画。新中国建国初期,她与何香凝合作绘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作画。1952年还同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一本画册,敬送毛主席,为毛主席祝贺生日。毛主席曾复函并特派秘书回礼答谢。1955年周总理对她的《漓江春晴》给予“此画颇有新气象”的评价。
30年来,潘素的创作活动频繁,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她的画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称赞潘素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潘素曾于北平、西安等地举办个展。1949年夏,潘素把自己的作品与张氏家藏名贵书画在燕京大学贝公楼展出,其多幅山水画:《桂林伏波山》和《希夏邦马峰》等,被收入《全国妇女美术作品集》与《首都中国画集》《桂林山水画选集》,以上画集还被选送到芬兰及瑞典巡回展出,备受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创作活动频繁,曾与老一辈著名女画家何香凝共同作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也曾以她的画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被赠送给了英国首相;所临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被赠予日本天皇。
据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 先生考证并指出:1952年9月潘素与齐白石、徐石雪 、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 、溥毅斋、溥雪斋 、关松房 共九位国画宗师创作了国作《普天同庆》。在画作上的落款为:潘素写坡草。1952年10月5日,毛泽东主席就《普天同庆》 的创作给齐白石等写信致谢。(注:信中提到参加创作的八位画家中虽未提潘素,但潘素确是《普天同庆》共同创作的国画宗师之一)。
1957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潘素亦受株连,其创作一度低落。张伯驹平反后,她重返画坛,奋笔创作。1980年2月1日至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和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6幅。
主要作品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其主要作品有《漓江春晴》、《夏山过雨》、《万松积雪》等,有《张伯驹、潘素书画集》行世。
艺术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的创作活动频繁,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潘素曾于北平、西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夏,潘素将自己的作品与张氏家藏名贵书画,在燕京大学贝公楼展出,其多幅山水画——《桂林伏波山》、《希夏邦马峰》等,被收入《全国妇女美术作品集》、《首都中国画集》《桂林山水画选集》,以上画集还被选送到芬兰、瑞典巡回展出,备受称赞。
主要事迹
抗美援朝
张伯驹与潘素潘素与齐白石、何香凝、张大千、胡佩衡等书画名家都有笔墨往来。新中国建国初期,她曾与老一辈著名女 画家何香凝共同作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作画。1952年还同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一本画册,敬送毛主席,为毛主席祝贺生日,毛主席复函并特派秘书回礼答谢。也是1952年,潘素与国画大师张大千相会,欣然作画两幅,画坛为之震动。到将近40年后的1981年,她又将两幅《芭蕉图》托香港友人转给台北的张大千给予分别补绘、题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绘画。
1955年周恩来在参观全国美术展览时,对其所画《漓江春晴》评曰:“此画颇有新气象。”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曾作为国礼送给英国首相。她所临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赠予日本天皇。同年张伯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生活艰苦,潘素与丈夫患难与共。
1980年2月上旬,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6幅,深获国内外人士的好评。1988年,潘素入选《华夏妇女名人词典》、《中国现代美术名鉴》。
爱国志士
潘素画作潘素不仅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书画艺术家,也是一位有着炽烈爱国热情的爱国人士。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对此,潘素全力支持。他们不惜钱财甚至生命,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作出过巨大贡献。1930年代,为不使我国珍贵无比、传世最古的隋代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画《游春图》被贩至海外,夫妇二人卖掉房产(李莲英旧墅),又向朋友转借,凑足240两黄金买回,将画收藏;潘素为支持丈夫购买恭亲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心爱的细软首饰,不惜以4万银元的代价买下了这幅传世墨宝。事后,一位外商企图以30万元(银元)的巨资委托古董掮客购买,被潘素婉拒。
夫妇先后收藏了李白、杜牧、黄庭坚、唐寅等人的手迹和其他珍贵文物。手握重宝,必定会引人注目,汪精卫手下挟持了张伯驹,限期以重金去赎,潘素昼夜不安,但终不肯变卖国宝,她日夜奔波,求亲告友,到处借贷,后以40万元救出伯驹,他们视国宝胜于生命。“七七事变”后,燕京战云密布,腥风血雨,为使所藏珍品免遭日军劫掠,她将珍品缝于被褥和棉衣中,途经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几经辗转,终于安全到达西安。1944年,在西安玄风桥(张伯驹寓所)众友人观赏这些古代真迹时,无不为国家瑰宝免遭劫难而额掌相庆。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潘素和张伯驹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捐献国宝
自1956年起,他们陆续将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无偿捐献国家,其中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卷》、李白的《上阳台帖》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专门签署《褒奖状》表彰夫妇二人爱国之举,在文物书画界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