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脑钻孔引流术后可监控的Valsalva动作: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https://DOI: 10.1089/neu.2020.739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治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手术引流后复发的可能。在此,德国Goether大学Frankfurt医院的Won等人提供了一种手术后非侵袭性的治疗方法,即可监控的Valsalva动作(SVM),用来减少SDH的复发。文章发表于2020年12月的《Journal of Neurotrauma》上。

01

研究背景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患,由于人群年龄的增大和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原因,其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缺乏I级证据,cSDH治疗变得较为复杂,在手术和术后治疗方面均存在临床不一致性。

标准的cSDH治疗包括手术引流那些不能采取保守治疗的病例。钻孔开颅是使用最频繁的cSDH治疗技术。后续工作显示,硬膜下引流显著降低了复发率。近期的证据显示了使用骨膜下引流,可以使复发率降至更低。cSDH在起始治疗后的复发率范围为5%-30%。降低复发的方法包括激素、氨甲环酸、不同的手术技术、脑膜中动脉栓塞等,但研究手术后治疗对复发的影响仍欠缺。

术后血肿的残留可导致慢性炎症的过程,故术后cSDH主要治疗为使血肿引流最大化。基于此,一项可监控的Valsalva动作已经在Goethe大学Frankfurt医院作为术后治疗的一部分使用超过20年。这个设想的生理机制即通过增加颅内压力以使大脑膨胀,以此增加血液成分的引流。据此,本研究作者正式地分析了以SVM为中心的治疗在cSDH钻孔引流后的复发率,以标准化术后最合适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0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所有入组cSDH病人均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手术。所有急性SDH,亚急性SDH,慢性SDH急性加重,不能签署同意书的,和/或未放置硬膜下引流的病人被排除。此外,还排除了所有术后GCS评分<15分的病人以排除干预组和对照组间的选择性偏倚。病人入院后,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临床状态、相关病史,有无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其后,所有入组病人在血肿表面进行单孔钻孔引流(14mm直径),乳酸林格氏液冲洗,打开包膜,吸球放置硬膜下引流后,病人被转运到神经外科病房进行监护和康复治疗。

在知情同意后,病人以非随机的方式被分为两组:(1)SVM组和(2)对照组。术后GCS评分<15分的病人由于无法自行实施SVM被排除,这造成了一定的选择偏倚,因此,这项研究以“半随机的”方式进行。

SVM装置的使用方法按图1。所有接受SVM装置的病人被要求向注射器内吹气,使连接的橡皮手套膨胀。当手套膨胀到最大时停止吹气,释放空气。该动作每小时至少2次,一天12小时,治疗2天(图2)。病人被负责研究的医生监督,并逐步接受指导。在手术后,病人按上述方法治疗2天,在术后第1和第3天之间,进行CT扫描后拔除引流管。随后病人出院并进行3个月的随访。在出院和随访过程中,通过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神经功能结局,通过CT检测血肿变化和容积。中线移位通过Monroe孔水平的中线结构最大偏移测定。

主要结局为复发率。复发血肿定义为之前接受过钻孔开颅的cSDH病人的再次手术。次要结局为随访3月后的病残率和功能结局。根据盲法,评估需要再手术的医生对于cSDH病人入组SVM组还是对照组并不知晓。

图1 (A) 材料: 10mL注射器,1个中等大小手套和白色淀粉颗粒体(Leucoplast)(B)将手套包绕注射器,由Leucoplast固定 (C)在向注射器吹气后,手套充满张力。我们定义这种操作为可监控的Valsalva动作

图2 (A) 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手术治疗和硬膜下引流植入 (B)术后可监控的Valsalva动作导致病人颅内压力增加,大脑提供了更高的引流速率

03

研究结果

所有的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总共纳入176名病人。其中,94名病人纳入SVM干预组,82名病人纳入对照组。病人特征如表1;SVM组和对照组没有临床和放射学的差异。(如:入院GCS评分、并存疾病、血肿容量、中线移位、血肿侧或单/双侧血肿),形成良好的配对。在大多数病例中,硬膜下引流放置的时间为2天(86.9%)。

图3 可监控的Valsalva动作(SVM)研究构架

表1. 病人特征,医疗史,入院情况,手术治疗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参数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IQR,四分位数间距;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入院症状列在表2中,最多的症状为头痛(37.5%),随后是步态受损(35.2%),轻偏瘫(25%),语言中断(20.5%),意识模糊(17%),恶心(14.2%)和意识障碍(9.1%)。在8名病人(4.5%)中,血肿被偶然发现诊断。大多数病人有两种症状(37.5%),少部分一种(27.3%)和三种(23.3%),4名病人(2.3%)有入院时有五种或以上症状。

表2. cSDH病人入院症状

在SVM组,三个月随访后血肿的复发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7% vs. 29.3%; p=0.05;OR 0.5)(表3),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淆变量如年龄,入院GCS评分,神经功能缺陷(定义为存在瘫痪、步态异常、失语),病程中有感染,单或双侧血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M为与复发率减少相关的单一显著参数(OR 0.5)(表4)

表3 Valsalva动作及对照组的主要及次要结局分析 主要和次要结局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t检验。感染包括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OR, 比值比; Cl, 置信区间; mRS, 改良Rankin评分; IQR, 四分位数间距.

表4 调整可能对可监控Valsalva动作产生影响的变量后的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与出院后和随访时的复发率/结局 入院时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麻痹、步态障碍或失语症。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OR, 比值比; Cl, 置信区间

出院后,137名患者表现出良好的结局(77.8%),其中81名为SVM组(86.2%)56名病人(68.3%)为对照组(p=0.004;OR 2.9).在3月的随访中,SVM组的病人更可能获得良好的结局,与对照组相比(90.4% vs 75.6% p=0.008;OR 3.0)。中位住院时间长度为6天(IQR 4-8),在两组中无明显区别。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一些和出院结局相关的预测因子:年龄(OR 0.9), 入院GCS(OR 1.6), 住院感染(OR 0.0)。在随访组:年龄(OR 0.9)和感染(OR 0.2)为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于病人的安全性,由于SVM的非侵袭性特性,特别说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无晕厥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每组发现1例颅内出血、在对照组中发现另外1例硬膜外血肿(1.2%),和1例需要再手术和治疗的急性SDH(1.2%)。另外, 在SVM干预组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1% vs 13.4%)(p<0.001;OR 0.1)(表3)

04

研究结论

SVM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治疗cSDH的方式,可以减少手术引流后的复发率和感染风险,并在随访中显示良好的结局。由于该方案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这种非侵袭性的干预在不同层级的医疗环境中均有临床可用性。

05

讨论

这是第一项探讨SVM在cSDH手术引流后的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SVM与对照相比是有效的降低SDH复发率的工具。此外,SVM组的病人与对照相比有着更少的感染发生率,在随访中更好的神经功能结局。在研究中没有发现与SVM相关的不良反应,进一步表明这项非侵袭操作的安全性。

许多实验已经报道了与cSDH引流复发相关的多项预测因子,比如年龄,较大的术前血肿体积,抗凝血药/抗血小板使用,癫痫,双侧cSDH,反映血肿类型的影像学发现(层状,混杂密度),和较大的术后残余血肿。为了努力减少复发血肿的负担,许多研究探索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用药和介入操作对cSDH治疗的影响。

术后残余的血肿被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白介素/化学因子和炎症细胞的作用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因此,手术干预和术后治疗应该最大限度地引流血肿。基于上述思考,Valsalva动作即被设计通过手术时放置的硬膜下引流管加强残余血肿的引流。Valsalva动作,包含在封闭气道内进行自发性用力呼气的动作,导致胸廓内和腹腔内压力的增加,结果增加的颅内压力使残余的血肿随着脑部扩张从硬膜下腔移出(图2)。术后CT扫描经常提示硬膜下积气,这也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作者观点,由于SVM能减少硬膜下的空气腔,具有硬膜下积气的病人也能从SVM中获益。

有顾虑认为SVM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鉴于该动作可能通过激活压力感受器改变血压和心率。另一些传统观点认为SVM由于增高了颅内压可能导致再出血。但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心血管并发症和继发于SVM的出血。与之相反,SVM可能还有额外的保护作用,比如降低感染率(如:肺炎)。这可能部分由于SVM对肺有积极作用(通过防止术后肺不张)。

迄今为止,许多研究均关注于术前和围术期减少cSDH复发的治疗方案,但有关术后cSDH病人的治疗经常被忽略。这项研究虽然仍是一项非随机的研究,并可能导致选择性偏移。然而,该研究已经根据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配对。据此,SVM可能仍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术后减少cSDH血肿复发率的治疗方式。未来的研究更应从病患依从性入手,鼓励更多病人采取这种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