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收藏感悟
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从古至今,有关玉文化的论述或专著,林林总总,浩如烟海,不乏经典。但本文仅从欣赏热爱和收藏古玉的角度,浅谈一些切身的感受和心得。
逢今盛世,许多人的日子过得都还可以,朋友之间的交流少不了侃些时事、事业、生活。但凡在一起能侃些历史、文化、艺术的人似乎都显得与众不同。于是乎,若有人在时下说某某是“收藏家”,那就显得更加有品位和令人尊重。我也是受身边一些事业有成、衣食无忧的成功人士的影响,为了“附庸风雅”,虚心拜了古玩界大咖李鉴宸为恩师,开始走入收藏者的行列。
起初只是为了有几件有年份的古董,也只是有了就可以了,在家里明眼儿的地方做一下装饰,让人加点儿肯定和赞扬,不就美滋滋了吗?就这么进去了。但世上的事儿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所谓的进来容易出去难。难的是:昨天的进来并非真的想进来,而今天的出去是真的不想出去,这下真正有体会了。这本书里的一些藏品,就是本人一不小心掉进来后悉心收藏的。在此还是要感谢师傅李鉴宸不断向我推荐优质的高古玉,并且指导我收藏藏品,让我学到了古玉收藏的一些专业知识和鉴赏技巧,并具有了一定的高古玉投资概念。
收藏古玉,早年就有几件,年份最远到清。收藏钻石、翡翠虽有些年头了,但都是将其“藏起来”,从不示人。只时不时拿一块和田玉的佩牌,挂在包外或很仔细地拿一块清代的佩饰在朋友面前显摆一下,权当自己也未落伍,与时俱进,很有品位了!
在接触高古玉以后,认识到先前的所有收藏包括钻石、翡翠等,仅仅是一种资源上的收藏,缺少一些文化内涵。藏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才是所有喜欢收藏的人士最基本的取向。而高古玉,尤其是战汉时期的高古玉是最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纵观中国历史,试想还有哪些文物能够像玉器一样纵横万年至今不衰?并且每朝每代的文化、艺术特征都能通过它而遗留下来。时至当代,中国人对玉的追求依然热情不减,以至于从资源上讲,都到了无玉可采的地步(仅和田玉)。
我所喜欢的收藏,最好是全系列的收藏,即能够涵盖中华民族历史的从始至今的收藏,而玉器的收藏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中国人一说起玉,几乎所有人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憧。都说“神仙难断寸玉”,“千种玛瑙万种玉”,谈玉色变的大有人在。无外乎是说玉有多深,玉有多难。玉真的很难懂吗?
依自己的经历,对玉也有了很切深的体会。这些年来,在师傅李鉴宸的帮助下,花费了上千万元,也确实淘到了不少极品高古玉,尤其是战国和汉代的古玉,我身边的朋友也有很多人在师傅李鉴宸的指导下下加入进来,于是自然就形成了一个高古玉购买小团队,几乎每天都在讨论玉,从无间断。我们的高古玉购买小团队里,几乎都是社会阅历丰富、事业有所成就生活很优越的人,闲暇下来喜欢用历史和文化点缀一下自己的生活,这会感觉很充实。
年轻的时候光顾工作了,没有闲暇去收藏,收藏就需要去读书,尤其是历史书。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回首过去,而古玉器就能体现“过去”的时光。也正是这些代表过去时
光的东西,反而让我面对手里的藏品显得更“操心”了。这一“操心”就更需要读书、更需要充电”了。古玉就这么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古,痴迷于古玉,也正是我们“老了”标志。但看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些我们竟然不懂,还有些实物让我们遍查典籍都找不出所以然,这不能不让我们对现状有些愕然。由此也请教了师傅李鉴宸,在其耐心的讲解下,更增加了我们购买高古玉小团队探寻的兴趣。试想想,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都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较真劲儿。李鉴宸老师为我们讲解一些考古知识,这样一来,视野就更开阔了,加上对我们手头的实物的研究,使得我们更自信了。看看战汉的玉器,没有件不是精品。无论是造型、纹饰、工艺和表现的内涵,无处不体现出战汉历史的精彩和辉煌再拿战汉以后包括当代的作品去比较,真应了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战汉古玉尤其是圆雕作品,任你从任何角度看都无可挑剔。由此,也曾请教过中央美院的教授,他们也都说起码现在的人是无法超越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超越不了,不是有更好的创意吗?不是有高科技辅助手段吗?不是有更多古今中外的参照吗?怎么照着都做不出来呢?带着这么多问号,我们进行了更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了如下看法:战汉时期(包括战汉前),用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中国玉文化的“王玉”期,也是政治思想开放、艺术百花齐放、学术百家争鸣的变革时期。尤其是战、汉玉器之所以精美,是由于当时玉器不是商品,它是专供皇家、贵族的独享品。但宋以后,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玉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了。而一种产品一旦具有了商品的流通属性,那衡量它的价值尺度也就是它的资源性和它所含的物化了的劳动属性。另一方面,古代玉工严格遵照当时的礼制规定,他们手艺高超、匠心独具、一丝不萄,所以雕琢出来的
作品个个精美绝伦,令今人赞赏不已。
曾经无数的日子,每天上午起来后打好一杯咖啡,点上一支香烟,在窗前的阳光下仔细地把玩心爱的藏品,尤其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龙纹樽,此件酒器与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青铜酒器形制相同。困惑我的就是始终弄不懂它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那完美的造型,细微到不能再细的工艺,那婉转像螺丝一样的龙尾,层层叠叠,竟然是用“绞丝纹”雕琢而就,而且尾巴处的尖利程度如针尖一般。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我就被这件酒器“摧残”了无数次。也是这件酒器使我彻底地痴迷于战国玉器。每逢有朋友来赏“宝”,只要搬它出来,就能将所有人雷倒。一次杨伯达到我家里来,亦将此物搬出,他看后赞赏不已,我说是我师父李鉴宸介绍,花了2700万元买的,杨伯达先生说:“我们故宫里面没有任何一件玉器比这漂亮”。但凡收藏人土都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淘来的东西是对是错。众所周知,当今的玉器市场、尤其是高古玉市场一片混乱,各种利益群体从中渔利,真假玉器充斥市场。这对喜欢收藏的人要么是陷阱,要么是机会。陷阱是大量仿品,尤其是高仿品在市场流通,而有些商贩为降低成本真假掺着卖。如果眼力不够极易上当,一且上当则损失金钱,这就是很多人谈玉色变的原因。所谓机会,就是在当前鱼龙混杂的市场里,将那些“对”的东西淘出来。由此就需要你练就一番真功夫。如果你真的有眼力,在时下的市场里,淘宝的机会多的是,而其他领域里的淘宝机会用比登天还难来形容也不为过。
眼下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真正“对”的古玉价格几乎和白菜萝卜没区别,什么原因造成的?想来大家都知道:由于政策因素,使得古玉无法有序流通;二是有些专家不认可。市面上大量的古玉,很多专家也没见过,因此不敢下定论。市场上还有一些冒牌“专家”,到处以“专家”身份看东西,其实他们的专业知识只停留在“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摇”的程度,只能糊弄一些初入行或入行不深的爱好者;三是真假混淆。真的东西很多,假的东西也不少,但是真的和假的还是可以区别的。我们曾经造访过制假市场,并买回一些有代表性的高仿品。区分这些仿品并不太难。一是仿品制作回避一些大器、重器,回避一些体现灵动的器形。因为造假的工匠要么没文化,要么没那么深的历史知识,他们不是生活在战汉时代的人,战汉作品的精、气、神,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即便是照着仿也只是形似,而无神似。二是造假通常小璜小片居多,商周圆雕居多,而且材料几乎不用和田玉,主要是成本下不来,弄不好还亏本。但战汉璜、佩的做工眼力不够还真能将你蒙住。因为高仿的作功也都是手工、砣工,这样一来成本就上去了。在安徽蚌埠买一件上好高仿的玉佩也要几千块,而在北京潘家园市场淘一件好佩其实也就几百元,差别如此大,就不难想象目前市场的状况了。基于这样些原因,导致古玉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严重背离了历史和文物价值。再说“高古玉”的价值,且不说当下它值什么价,亦不说现代人对它的认识,这里仅介绍一段西周时期的记载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上了一件青铜器的卫盉,上面有铭文132字,记载了三年三月由于恭土要在丰京举行建旂典礼,矩伯向裘卫取价值80朋朝觐用的玉璋,给予裘卫土地千亩。想想看3000年前的一件玉璋就值千亩土地,而3000年后同样的玉璋也就仅值区区千元。未收藏时,对中国的古代文化艺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学生时代的教科书里。收藏的过程中不断碰到一些过去没学过并且在书中也查不到的器物,既有从未见过的精美作品,又有具有挑战教科书和专家曾经作过定论的作品,更有些藏品甚至可能会改变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定论,譬如器与青铜器谁仿谁?佛教到底是什么时候传进中国?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流始于何时?等等。
收藏古玉器,实际就等于收藏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纵观丰富的古玉作品,它所承载着的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是当今中外历史文化长河里任何其他文物都不能比拟的。它纵贯历史上万年,从未间断,涉及到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试想,当你欣赏着一件件商代挂件西周圆雕、战汉精品时,实际上你是在穿越时空与古人交流,真的很惬意!
中国人喜欢玉,从古至今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古人云“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究其原因也许和血脉里的遗传基因有关系。当然这是一个生物学的理论,也许有一天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论证它的存在。我有个朋友是澳洲墨尔本大学生物学的博上,他非常赞成我的看法。就这个问题我们亦做过很多对比试验,比如同是一件温润晶莹的玉雕,问身边不懂玉的国人,没有人不喜欢,多数是拿在手上赞美地说“多温润啊”。而你拿给外国人看,他也就会说“很好的一件玉雕塑”,这就是区别。中国人看玉多用温润来形容他的感受,我想这就是骨子里、血液里的本能感受,他能一语道出本质,而外国人的基因里就没有这种遗传,所以他认真地看完后给你的仅是他对这件东西的认识。
谈及本人收藏的定位:为什么选择了“高古玉”,尤其是战汉古玉,理由有三:
第一,高古玉都是有年份的,包含了古老的文化信息;
第二,高古玉尤其是战、汉古玉,应该是中国玉器史上的巅峰之作,无论是外观造型设计,还是精绝的工艺都是空前绝后的,它既能使我们见识过去,又能启迪当代人的创作源泉;
第三,时下收藏领域的现状大家有目共睹:收藏名人字画若是假的、废纸一张;收藏瓷器若是假的,那是土;收藏青铜器若是假的,废铜一堆;唯有玉器,特别是高古玉,即使不对,只要把玉质看住了,那也还是和田玉呀!和田玉的原料什么价?想必全国人民都知道。
身为藏家,长久以来,不仅为美轮美奂的玉器作品赞叹不已,也深深地被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所感动着,更折服于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收藏到今天,自己的收藏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爱好”这样简单朴素和带有些浮躁、不自信的收藏心态,演变到今天已然形成了一种脱俗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一方面收藏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另一方面为抢救和保护文物以及弘扬玉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