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欣赏:古琴曲《流水》一曲在500年间的演变

编者按:此文为旧文,当时每篇文章只能放三个视频,因此一直留有遗憾。现在公众号每篇文章可以增加到十个视频,因此旧文增补新发。

中国古琴曲里最有名的,恐怕《高山流水》应该算之一。因为这不仅是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亦是一首知音之间的感情赞歌。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颂。
《高山流水》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以《高山》和《流水》两个单独的曲子存在的,当然可分可合。其中《流水》一曲,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的《神奇秘谱》,从1425年的《神奇秘谱》到1904年的《琴砚斋琴谱》,之间跨度近500年。这500年间,《流水》一曲经历了那些变化呢?
《流水》一曲,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管平湖先生的《流水》。管先生学琴于杨宗稷,其《流水》一曲的基础应为杨宗稷先生的《琴学丛书》谱,据管先生说在山东游历时遇到川派琴家秦鹤鸣,因而兼参了《天闻阁琴谱》版《流水》,形成了他自己《流水》一曲的风格。这个我们将来单独发文细聊。这里回顾一下管先生的《流水》:
下面我们从前往后再梳理一下,听听不同时期版本的《流水》:

1.姚公白先生《神奇秘谱》(1425年)版本《流水》录音


2.汪铎先生《德音堂琴谱》(1721年)版本《流水》录音

3.顾梅羹先生《百瓶斋琴谱》( 约1856年)版本《流水》录音

4.喻绍泽先生《天闻阁琴谱》(约1876年,前后有两版)版本《流水》录音

5.卫仲乐先生《琴砚斋琴谱》(约1904年后)版本《流水》录音

对于很多古谱,需要当代琴人进行打谱工作,这个过程会依赖于每个琴家的二次创作。这就与每个琴家的性情风格有很大关系,所以即使我们按照1425年的琴谱按弹,你弹出来的也并不是当时人的原貌。而当时此曲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当时也是异彩纷呈的,历来即使同一个时代,每个琴人手下的琴曲也会是风格迥异。我总喜欢拿马未都的话来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所以说当你把历史谱本和当代打谱录音排座座来欣赏的时候,你也只能是窥历史风貌之一角,或者说听的其实是你自己心中对历史古乐风貌变迁的理解。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听到的东西完全不同。我们即使标榜自己唯物,但在要依靠综合感觉来感知的艺术欣赏上,又必须是唯心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看到一个物体是红色的,它真的是红色么?那只不过是物体表面反射的一种特定波长的振动波,在你的眼睛接收并转化为生物电流传到你的大脑中后,通过后天的学习而给这种类似波长的感觉贴的一个标签而已——红色。你的思维越丰富,你的感知越敏感。

好像跑题了,回到《流水》一曲。大家可以感受下姚公白先生的《神奇秘谱》版本流水,不可质疑这是最接近明朝以前早期《流水》曲的原貌,整曲大量重复的乐句一波三叹,似江南水乡之恬淡而又雅趣,曼妙而又慢妙,似小桥流水之平静而又百转千回。从中你可以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风貌与心理状态,我总觉得听起来与欣赏传统昆曲剧目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清末张孔山先生,因长期生活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看鱼嘴前大浪拍岸“极腾飞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势”,便进一步加工形成了现今大家常听到的“七十二滚扶流水”,亦称“大流水”。很多江南的朋友不太理解这种流水,认为太噪,不是古琴应有的“清微淡远”琴风。我总是建议他们去都江堰住一段时间,或许内心上能逐渐有些变化,起码多些包容和理解。

当然张孔山先生亦不是完全原创,其师冯彤云(浙江人,其实张孔山等川派古琴创始人多为江浙人。对于此,将来我会发文章介绍。现在人在成都手里资料不全。)先生已有此曲,张孔山对其加工并授业得桃李天下,才使此曲得以广泛流传并惊艳海内。待到管平湖先生一曲《流水》于1977年被美国的“旅行者号”飞船带上太空寻找地外文明“知音”,得以惊艳宇宙。

管平湖先生的录音因为流传比较普遍,另外还有一位川派琴家侯作吾先生,他的《高山流水》值得听听,技法精湛演奏气势磅礴,在老一辈琴家中技法少有超其右者,只可惜因病早逝。他的版本是高山、流水合二为一的。

说到现代琴家,推荐听听龚一、成公亮、张子盛等先生的《流水》,我由衷的感觉是——美!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政治环境、音乐学院教育体系、外来音乐及大量十二平均律乐曲的影响,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古琴演奏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从文人小雅集交心求真到求表现求表演求张力求对比求唯美的方向发展。开始明显从求内到开始求外,不过我觉得如能内外兼修,也还是不错的方向。摘两句何明威先生的话做个结尾:

古之美者继承,

今之美者發扬,

外來之美者尚需融合;

承先贤之遗韵,融時代之流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