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47篇:以教材为基点的论文写作探讨
2020年第147篇:以教材为基点的论文写作探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了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张占营老师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语文版)》2020年第5期的论文《基于“1+X”阅读理念的“看客”形象解读》。阅读这篇论文后,我有很多收获,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尤其是论文写作方面。
首先,这篇论文能够从教材的一个点入手,不断深挖,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本解读的文章。教材内容有限,但值得探讨的点很多,这其实是论文写作的写作基点。而基于教材的论文写作,既有助于探讨教材建设本身的问题,对同行也会有较大的启发作用。我这一年慢慢悟得了这个道理,也曾经抓住了教材的某些点写出了论文,不过可能方向不对,很多论文目前仍未发表。最近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年第11期上的论文《基于教材解读的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从“不同角度”说起》就是抓住了教材小说单元中屡次出现的“不同角度”一词,对小说解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相信“基于教材的论文写作”的路径应该是没问题的。
张占营老师这篇论文也是如此。作者抓住的是《孔乙己》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这个点,原题表述如下:“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教材中这道题属于拓展题目,但又暗合了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相关理念。这道题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道小论文写作的题目,但对于教师而言,则是论文写作的好机会。因为这个话题一般不会有人写,二来是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写出来的论文一定是既新颖又接地气的。在作者看来,这道题还彰显了统编教材“随文学习”语文知识的特点。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教材中并没有相应的专题学习内容,教师自然可以抓住这个点,深入探讨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并且为学生小论文写作或其他教师的专题教学提供思路或资料。
其次,语文教师在进行论文写作时,一定不要丢掉大学、读研期间的“中文系”的背景知识。语文教材内容很多,文学的、语言的、文学理论的等等,当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转变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后,很多内容可能都在无意之中被丢掉了,我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张占营老师这篇论文,再一次论证了学科背景知识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因为要写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可以直接参考现代文学史中有关鲁迅的章节内容。鲁迅笔下的看客,几乎存在于各类作品中,小说中有,散文中有,杂文中也有,即使是《故事新编》这样的小说,也存在着看客的形象。现代文学史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和教材中的篇目进行关联性分析。教材中《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药》等小说,也塑造了不同的看客形象,当然最典型的莫过于《示众》这篇小说。当文学史的相关知识进入到一线教学后,语文教学的面貌便会焕然一新了。张占营老师这篇论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看客”的形象,即看客的身份地位、看客的场景设置、看客的描写方法、看客的性格特征、“看/被看”的叙述模式等。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就有相关阐释。但是,这些方面又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密切相关,像场景设置、描写方法等,还是重要的中考考点,也可以作为群文阅读的“议题”。这五个方面,构成了这篇论文的“重头戏”。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看客形象的共同特征及创作意义”,作者从身份地位、生命状态、思想情感、生活态度、兴趣爱好、举止行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看客形象的共同特征,并且从“批判病态社会”“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精神”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看客形象的创作意义。这些内容也是与现代文学史知识密切相关的。这也启发我们在进行专业阅读时,不要仅仅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与著作,还要不断学习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相关的知识。
再次,基于教材的论文写作,既可以写成文本解读类型的论文,也可以进一步延伸,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继续推进。我的很多从教材出发的论文,也是止步于文本解读,学术性较强而教学性较淡,这是我的不足之处。张老师这篇论文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即教师提供了关于看客形象的大量知识,甚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小论文。但这种类型的论文究竟有什么用呢?只是给学生提供小论文写作的思路或范文吗?或者只是给其他同行提供教学的资料?同行读到这篇论文之后,会对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是论文的价值,但仅仅是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显然没有实现文本解读的最大价值化。如果张老师能够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之上继续研究,探究出基于“1+X”阅读理念的“看客”形象的专题教学思路,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亲自上课之后,形成相应的教学课例,那么对于同行的参考意义就更大了,或者是提供给学生小论文写作的相关思路与策略,这篇文本解读的论文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话题实际上还是我思考的“文本解读的教学转化”问题,即将文本解读的成果转化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当然了,其他老师读了张老师这篇论文之后,也可以把这篇论文作为新的出发点,继续探究课堂教学落实层面的问题,那么又可以形成新的论文或案例了。
总之,从教材的某个点出发进行论文写作,以点推面,对这个点进行学术和教学两个层面的深入探究,是一种论文写作的新思路。这也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够放出眼光,关注教材中其他教师注意不到的点或者限于篇幅未展开的点,进而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创作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