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款人形机器人大秀“黑科技”

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上,展出了不少“黑科技”。其中机器人可以划分为高仿真系列、拟人系列和仿生系列。

“佳佳”是一款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智能体系统实验室开发的人形机器人。

 

“你正处于奋斗的年纪,大概26、27岁。”

“你看我的表情是什么?”

“你的表情很复杂,充满争议。”不管怎么说,佳佳的表现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至少给出的回答都足够机智。与之相似的,是一款东芝出品的人形机器人。

这款高仿真机器人在2013年之后就开始亮相在各大媒体,从现场上看她的整体包括蹙眉的表情都十分逼真,也可以通过身后的摄像机锁定关注的目标人群,再根据人的回应进行一些肢体语言动作。但是她暂时不具备互动的功能。关于仿真机器人,曾经有过“恐怖谷”的理论,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厌恶和恐惧。但是长时间与她注视,你依然从她的眼神能够感受到——她只是机器人。

这是一款由韩国科学技术院无人系统研究小组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ibot,我见到他时,他正在展示如何正确识别物体并将其放在对应的筐内。据介绍,它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相应的动作,一个抓取捡分物品的工作大概要用20分钟的训练和学习。由于处于实验阶段,这款机器人也会有小失误,并自嘲地说:“Oh, I fail”。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背后的科技原理。

这个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在于凭借机器视觉可以定位物体,并将其描绘成为一个特别的图案,这样即便再次移动该物体,机器人依然可以准确识别,通过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测距后将描绘出如图所示的球状纹路是用于机器人判断拾取路径的规划。

“机器人是不可控制的,你也不知道她选择的路径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当机器人工作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隔离,这是我们研发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小组成员在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时表示。

这一款名为机器蜂。机器蜂由美国哈佛大学微型机器人实验室出品,其机翼每秒拍打120次,由人造肌肉提供动力,最轻的一款只有40毫克。它的人造肌肉由碳纤维薄片定制而成,粘合在压电陶瓷材料中,表面通电后会收缩,这一运动结合记忆的自然摆动可以产生飞行所需要的升力。机器蜂的飞行要求快速、持续传感,对环境做出反应并随时定位,装配并集成自主飞行所需要的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和电子元件的工作。

这一大型3D打印模型展示了如何使用新技术制造机器蜂。这一技术受儿童立体书折叠式插图的启发,将激光切割的片材堆叠成一块薄平板,弹出成为完整的电动机械结构。“重大灾难的时候人们的搜救难以覆盖到各个角落,机器蜂更小也更加灵活。”工作人员介绍说,他还表示,这些机器蜂虽然小,但是可以载重相当于自身75%的负重。这听起来让人想到这么一句话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这是ABB设计的Yumi,主要满足人机协作。事实上,这些流动的创意本身启发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应用,但是最关键的,我们对机器人的信赖几何?当我们对机器人产生信赖的一天到来时,可能才会放心地完全把工作托付给机器人吧!

本文为机器人大讲堂原创团队撰写

转载请联系:robospeak@52lide.com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