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中国的城市:90%商业份额被中国人拿下,直接改变未来
2019年10月,《美国之声》以“龙之所及: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俨然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题发表文章,其中一组数据引来诸多关注:这座城市90%的商业份额被中国人拿下,全市200家酒店有150家是中国人开的,还有41家卡拉OK歌舞厅以及400多家中餐馆。
那么,柬埔寨西哈努克哪来这么多中国人,以致去过西哈努克旅行的中国人都有“不像在国外”或“最像中国城市”的错觉呢?
西哈努克原名磅逊(Kampong Som),高棉帝国时还只是个小渔港,越南阮朝崛起时曾被短期占领,1863年法国将柬埔寨列为“保护国”后顺手将西哈努克要了回来,耗费巨资历经百年使其成为柬埔寨唯一可进行国际贸易的深水港口。1993年改名为西哈努克(老国王之名),因位于金边232公里外的磅逊湾,因而有“东去金边南看西港”的说法。
独立的地理和宜人的气候环境,却并没有让西哈努克从市场上分到港口贸易的甜头,就连海滨旅游业也受几十年动荡和战争影响颇重,每年接待外国游客量不过区区十万人。之所以会有如今的改变,居功至伟的就是中国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改变了西哈努克的未来。
在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前,西港只是个人口不足8万的小城市,多年来获得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才2.7亿美元,这还是多方斡旋以无偿租赁莫拉科特岛99年的代价换来的。而仅仅2017年这一年,中国人就为西港投入了16.44亿美元,2019年直接投资超过20亿美元大关。
如果以整个国家来计算,2017年柬埔寨GDP刚刚超过200亿美元,全国总建筑合同金额为175.4亿美元,中国企业就拿下其中的120亿美元。
与西方国家直接拿地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项目往往出人意料,比如中国某地产开发公司在西港南部的项目,选择了“基建狂魔”最拿手的填海造地方式,以极低的价格在一个月内售出5000套住房,直接将欧美企业挤出柬埔寨市场,真正做到和柬埔寨的互惠互利。
除此之外,中国人对柬埔寨的援建还包括了机场、公路等公共设施,比如2019年动工的金边新机场和通往西哈努克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相对于柬埔寨其他城市,西哈努克在扶持力度与前景方面更适合投资,这也是中国人大量涌入投资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西哈努克也被称为是个“超级大工地”,几乎整座城市都伴随着尘土飞扬和机器的喧嚣声。要知道在2012年之前,西哈努克就连基本的水电供应都无法保证,如今却被中国人“见招拆招”式的一一破解:
淡水不足就从金边开始挖河,沿途汇聚六条河后足够供应50万人生活所需;
没电就在海边和山上架起风力发电机,足够建筑所需后还以低价供给本地人;
材料、设备、技术和工人不够?没关系,“基建狂魔”有的是!
西哈努克在1959年完成第一份城市规划时,大约有5.5万柬埔寨居民,发展50年后人口仍然不到8万。而中国人只用了几年就将西港人口翻了一倍,占10万外国人口中的9万,这才有了2020年超过20万总人口的今天。
之所以变成“最像中国的城市”,是因为中国人走到哪都能扎根的“特技”,相当大一部分中国工人干脆留在西港开店做生意,从餐饮、服装鞋帽到酒店、商场市场,就连赌场都开了50家(西港共有71家持有牌照的赌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西港的投资从单一转变为多元化,比如华人创立的自由女神集团,从早期的酒店娱乐业跨行至度假、景区等旅游业,如今已在西港拥有多个景点和海岛的99年运营权,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将西哈努克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中最值得推荐的就是金银湾柳叶溪的红树林和金银沙滩,前者是经历亿万年方才形成的海滨红树林湿地,因淡水奇缺得以保存至今不被破坏。据本地向导所说,出于不得破坏红树林的生长环境考量,至今只开辟了其中一条游船线路,且任何人都不得上岸。
金银滩则将大自然的奥妙体现的淋漓尽致,需具备风力、海洋生物、雨水日晒等环境缺一不可,经过数百万年的不断风蚀演化,才能见到黄色与白色沙子截然不同又相融相辅的自然面貌。当然,这个堪称地质“奇迹”的地方,如今也没多少人知道。
如果从开发角度来说,被中国人拿下90%商业份额的西哈努克,未来毫无疑问是无限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