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匈奴会依附汉朝?给汉朝带来哪些好处
南匈奴的内附,不是偶然的。是匈奴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塞北匈奴的游牧经济,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与中原汉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互相交换,这是促成塞北与中原、匈奴与汉族趋向统一、团结的社会基础;,而汉族先进封建经济文化所给予匈奴的积极影响,逐渐使匈奴内部形成了在对汉关系上抱有不同态度的两种社会势力。这同时又是匈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反映,西汉时候稽侯珊附汉之后,更快速和加深了匈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单于比自公元十八年以来,即驻牧于匈奴的南边,所領八部牧民分布在当时的北地、朝方、五原、云中、定襄、歴门、代、上谷各部,即今之甘肃庆阳、内蒙古河套、沿旧长城以北及晋北、冀北一带。八部的牧地与汉朝地区如此邻近,所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自然较之其它各部为深,因而他们傾向于与汉和好合作的愿望特别强烈。从八部大人议立比为单于时考到其祖父稽候珊曾依汉得安、故袭用其“呼韩邪”之号,就可以充分证明单于比的内附是有它的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的。八部中还吸收了许多汉人,这些汉人把汉族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并为他们作谋士(如郭衡为单于比绘地图及献地图),这对于提高和加速他们社会的向前发展及推动他们进一步倾向汉族文化,都起了不少作用。故单于比及其所领八部牧民,是直接继承稽侯珊所代表的匈奴中倾幕汉族文化,并坚決主张与汉和好合作的社会势力,而他们与汉和好合作的行动,则符合了匈奴全体人民的利益。由于这部分社会势力的存在,塞北与中原、匈奴与汉族,在稽侯珊确定的基础上,重又趋向统一、团结,南勾奴的内附,对匈奴历史和汉匈关系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匈和好图
一、它给予了匈奴奴隶主的侵扰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中原北边解除了侵扰的成胁
史载南单于内附之后,在建武二十五年春,曾派兵大破北单于于庭帐之下,并得其部众万余人、马牛羊上万,北单于震怖,退却千里。南单于入居西河之后又把他管领的八部之众,分驻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厘门、代、上谷八郡(今甘肃东部、山西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为汉朝郡县侦察、巡逻,协助防守边塞。因此北单于惶恐,归还所掠汉人,以示善意,骑兵每过亭障时,总是声称:我们是去进攻亡虏莫日逐王的,非敢犯汉人也。
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乌桓、鲜卑摆脱匈奴奴隶主侵扰势力的驱使,并使他们转归汉朝,因而大大削弱了匈奴的侵略势力和增强了汉朝抵抗匈奴侵扰的实力。
乌桓在王莽时开始,即被匈奴奴隶主驱使,联合发兵侵汉边境。及至建武二十二年,乌桓利用匈奴内部变乱之际,发兵击匈奴,匈奴向北移走数千星,以致“漠南地空”。东汉趁机进行争取,以币帛赠给乌桓。乌桓也愿意投归汉朝。特别是与汉最为近邻的辽西乌恒大人郝旦等九百多人,于建武二十五年首先率众附汉,到京城洛阳朝献。汉天子大封他们的渠帅为王、侯、君长计八十多人,使他们入居塞内,分布缘边诸部,并令他们招来同族,供给衣食,为汉朝担任侦察、守备任务,协助抗击匈奴。
单于
三、便利了匈奴的奴隶逃脱奴役
在建武时,利用匈奴分裂的时机,有数万落(户)集体逃亡到当时的金城、武成、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即今甘肃兰州、民勤、酒泉、及弱水上游自张掖至黑泉驿一段、与煌西的党河一带,继续过着“畜牧逐水草”的生活。这些人中包括有丁令、西光和西域各族人民。直至汉魏之际(公元ニー九年前后),他们还在那里游牧。这是匈奴社会内部一次规模巨大的以反抗压迫的民族斗争。这次斗争对于匈奴奴隶制的削弱,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边境无事,汉人得以安居
早在建武十五年,因为躲避匈奴奴隶主的侵扰,汉朝曾把雁门、代、上谷三郡的人民迁至常山关及居庸关以东;此外还有其它边郡人民因避兵灾而自动内迁的。南匈奴内附之后,北匈奴奴隶主不能入侵,汉朝采取了一些措施,一面修补城垣,一面发给边民路费和粮食,令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裏、雁门、代、上谷八郡人民各还本土。经过若干时期之后,由于边郡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惨淡经营,才逐渐做到家富人足。同时,因为北方无战事,缘边驻屯的军队可以解甲归田,这对于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也很有裨益。
匈奴守边
五、南匈奴既已内附,且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接济,社会生产得以逐渐恢复
安定的生活有利于人口的繁行,故仅仅过了四十年,即到了公元九0年前后,南匈奴的人口,连同北匈奴陆续归附的及从战争得虏的合计,已有户三万四千,人口ニ十三万多,胜兵五万多,较之内附时的四、五万人,竟増加四、五倍之多。此外,由于南匈奴人入居塞内,分布缘边各郡,与汉人杂处,有更多的机会与汉人接触并互相学习,更易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因此有一部分人逐渐学会农业,从事农耕。
而北匈奴逐渐败落,后来有一部分迁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