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岁后,如何预防脑梗?
大家好,我是一名内科医生。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医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扩张期,医生学历水平不断提升,各种高、精、尖设备越来越多,三大中心普及率越来越广。这其中有一个“中心”我们就称之为“卒中中心”,从进医院开始、走廊、诊室、大厅等都有醒目的标识提示卒中中心在哪,足以可见“脑卒中”的急、危、重的特点,那作为普通人,该如何预防脑梗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什么是脑梗?
其实前面我说脑卒中,它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概念,可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而脑梗死下面又可以大致划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注意了,这二者听起来意思好像差不多,但发病机制却是完全不一样,而最终的结果倒是有些类似,那就是脑部的血管堵塞了,相对应的脑组织就会缺血缺氧,并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吞咽困难、划圈步态等等。
脑血栓形成
●这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究其根源,就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其次像动脉炎、血液病、烟雾病也可引发,但是相对来讲后者要少见的多。大家听说过哪个哪个小伙子脑血栓形成吗?相对来讲极少,因为年轻人血管条件好,动脉弹性足,暂时还不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这个病以中老年比较多见,而且大多数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晨起、看电视、看报纸均有可能)。
●这种类型一般以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为主,如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有的人可表现为“失语”(理解成不会说话即可)。当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普通人都能看得出可能中风了,送到医院后又是抽血、又是CT。后续还要做磁共振,这时候有的病人、病人家属就不理解了,现在的医生真不会看病,全是靠机器,我普通老百姓都看出来了什么病,还做这么多检查,肯定是.........
●说白了,类似的话语在临床上真的听到太多太多。所以“健康科普”就要发挥价值了,大家请记住,除非是大面积的脑梗,否则24小时内CT不会有什么很显著的变化,所以刚入院时需要查CT,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有没有脑出血以及初步评估病情(和脑梗症状很像)。后续再通过磁共振检查予以确诊,这才是金标准。
●治疗上其实大同小异,如控制血液、补液、或者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说到“脑血栓形成”该怎么预防?我的意见就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关键,但是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动脉出现硬化是必然的,尤其是合并有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进程更快因为这些“高危因素”会破坏人体的动脉内皮系统,从而引发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如果有高血压者平时一定要把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糖尿病的把血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血脂问题的把血脂控制好。拒绝吸烟、饮酒、熬夜,保持理想体重、适当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必要时可予以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切记无需吃什么特殊的保健品调理,那都是商家的噱头。
脑栓塞
●疾病发生的根源就在于各种栓子随着血流进入了颅内动脉使血管管腔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从而引起相对供血区脑组织急性坏死或功能障碍的综合征。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所谓的“栓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心源性栓子(房颤、瓣膜病、心梗、心房粘液瘤等),非心源性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均有可能。
●房颤所引发的心源性栓子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说白了房颤由于心脏的不规则跳动它就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房颤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原因所在(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我举个实例给大家听,就如同我们肾内科一个留置临时血透导管的患者(导管需置入深静脉),万一他的导管上有血栓附着,在拔管时这个附着的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那到达肺部就会引发肺栓塞,到达冠状动脉,就会引起急性心梗,到达脑部动脉,就会引起急性脑栓塞,大家反复推敲 琢磨一下,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言归正传,脑栓塞既然是栓子跑到颅内动脉中,那发病就没有年龄之分了,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而且以急性起病为主。但大部分人都会有我上面所谈到的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病史为诱因,而且发病后局灶性的神经症状或体征在数秒或者数分钟就会达到高峰。在治疗原则上与脑血栓形成无太大区别。而这种类型的预防,其实也就是需同时治疗原发病的意思(如房颤、风心病、心律失常等)。
综合总结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规律,即使你各种预防措施做的再好,但不可能可以保证100%不发生脑梗。不论你是50岁以后还是60岁以后,当你步入中老年阶段,身体就像一台老化的机器一样开始走下坡路,那是不可逆的。所以对待疾病我们应当用科学、理性的观点去看待,做好自己该做的,配合好医生的治疗,提高自身的依从性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耗费大量时间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的让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学到了,不要吝啬,点个转发帮助一下更多人,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