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口出生率下降背后的5个维度9组数据,我们看到了医健领域6大趋势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同比下降3.8%。这一数据比此前网上估算的1100万人要乐观得多,虽有下降,但降幅不大。

实际上,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这两端的人口结构变化早已显现,也已引起医疗健康行业的关注。业内普遍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母婴健康、老年医养两个细分领域。

但是,人口结构还有多个不同的划分维度,包括性别、区域、受教育程度、婚育状况等,多个维度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从人口变化来看医疗健康需求端的变化,不应仅限于出生率和老龄化,而应有更全面的视角。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年龄结构、婚育状况、教育水平、城乡结构、消费水平五个维度来看人口变化,并收集了近十年来的公开数据,使这些维度有更真实的支撑。在考虑这些维度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后,我们再来展望医疗健康行业的变化。

从5个维度、9组数据看人口结构

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人口总量仍然呈上涨趋势。但据官方预计,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在人口下降趋势来临之前,我们看到了内部结构的多个变化。

年龄结构:出生率持续降低、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

首先当然是业内已关注多时的出生率、老龄化。

出生人口变化趋势

来源:国家统计局,动脉网制图

从近十年的出生人口变化情况来看,随着2013年“单独二孩”的实施、2015年“全面二孩”的实施,2014年、2016-2017年分别出现了生育高峰,但高峰期很快就过去了,2018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大幅下降,甚至降到比2010年还低的水平。

2019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继续下滑,但降幅不大。

这表明,在政策鼓励下,愿意生二胎的家庭已经生了,许多家庭即使面临生育、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仍不愿意生二胎,甚至一胎也不愿生。

人口老龄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动脉网制图

与出生率降低同时显现的,还有老龄化。十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加了57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8.9%增至12.6%。随着出生率降低,未来老龄化问题还会加剧。

婚育状况:育龄女性减少,整体结婚率降低

为什么出生率降低了?我们要回到生命的起点,即对育龄女性、对男女结合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在统计育龄女性时,按照生理特征,以15-49岁为标准。但官方数据显示,在已生育孩子的女性中,年龄段分布最多的是20-24岁、24-29岁、30-34岁,考虑到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35-39岁女性的生育概率也可能增加,我们将以上这4个年龄段看作主力育龄女性。

我国在尾数为“0”的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其中包含详细的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量统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还未进行,所以,目前最准确的育龄女性数量仍然来自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们通过2010年0-49岁各年龄段的女性数量,制作出了趋势推导图:

 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虚线数据为推导数据。动脉网制图

从上图可看出,主力育龄女性在2010年约为2.19亿人,2020年预计约1.96亿人,2030年预计仅1.5亿人。20年间,主力育龄女性将减少7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口结构还存在男女性别比逐渐增高的问题。

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虚线数据为推导数据。动脉网制图

如上图所示,2010年适婚年龄段的男女比最高仅105,而到了2030年,适婚人口以00后为主时,预计男女比最高达119。

国家统计局在尾数非“0”的年份,会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或1‰人口变动调查。2011年-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0-4岁男女比仍在113-119之间,所以,10后也会面临性别比较高的问题。

男女比例偏高带来的结果可能是部分人“无婚可结”,接下来的数据却表明许多人“不愿结婚”。

近年来的结婚与离婚情况

数据来源:民政部,动脉网制图

据民政部数据(注:因民政部尚未发布2019年数据,所以最新数据为2018年),近年来,结婚数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后便开始直线下降,到2018年已减少到1014万对,较2013年减少了333万对。

结婚数量固然与适龄人口的减少有一定关系。但同时,结婚率也在同步下降,这说明,人们的结婚意愿确实降低了。

更关键的是,在结婚率持续降低的同时,离婚率却在一直上升。这更加表明,人们的婚恋观发现了巨大变化,不再以传统的婚姻家庭为主要的生活归宿。

文化教育水平:基础教育普及,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增加

前两个维度的数据意味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但事情往往不是一面的,比如我们通过教育部的数据看到,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正在持续提升(注:因教育部尚未发布2019年数据,所以最新数据为2018年)。

 文化教育水平趋势

来源:教育部,动脉网制图

我们收集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以及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四项数据,可体现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

基础教育方面,2011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到99.79%,也就是说,几乎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学习。2012年起,教育部在统计公报中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即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可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情况。2012年起,这一数据也是稳步提升的。

高等教育方面,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均在持续增长。高素质劳动力增加,就业选择更多,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也在提升。

区域结构:城镇就业、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对国家来说,知识增强国力。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

城乡就业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动脉网制图

随着教育程度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乡村人口涌入城镇就业。从上图可看出,城镇就业人数直线上升,乡村就业人数直线下降;2014年起,城镇就业人口数量超过了乡村就业人口数量。2019年的城镇就业人口比2010年多出近1亿人。

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必然带来城镇化的改变。

近年来的城镇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动脉网制图

上图显示,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此后逐年提升,到2019年已突破60%。10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75亿人。同时,国家还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未来十年,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城镇化依然是大趋势。

消费水平:可支配收入增长,医疗保健消费增加

文化水平提升、城镇就业人口增加,意味着收入更加丰厚、消费能力更强、消费意识发生变化。

近年来的收入和支出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动脉网制图

如图所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这其中,理应考虑价格因素。不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2019年,即使扣除价格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保持了5%-7.5%的实际增长率。

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也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或许与医疗保健成本上涨有关,但同时也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增强。

当然,我们收集以上5个维度的数据,绝不止看到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一个现象。在下一部分,我们将综合来看这些维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推导其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

人口变化带来的6大趋势

为了更直观表达5个维度、9组数据的关系和趋势,按照惯例,我们用图片来展示。

 多个维度相互影响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动脉网制图

上图中,我们根据人口结构各个维度的变化,演示了6个方面的社会发展趋势。那么,这些趋势与医疗健康行业有哪些关系呢?

未婚男女增加带来的生理、心理健康需求增加

举个例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分别为60多万人。根据2010年0-4岁、5-9岁的人数测算,到2030年,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分别为600多万。两组数据的差距,已经不在一个量级。

加上婚姻观念的变化,还有更多人不愿结婚,届时未婚男女可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维护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是健康行业需要考虑的事情。

据了解,在今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性健康首登大雅之堂,展现了大会对两性用品行业的包容。

在国内,近年来两性用品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市场发展仍受到限制。不过,在以上背景的催化下,行业若能开发更人性化的产品、拓展更适宜的销售渠道,会迎来新一轮机遇。

家庭结构多元化带来多样的家庭健康需求

婚育观念变化的同时,意味着家庭有了更多的组成模式,主要包括:

① 三代之家:由父母与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孙辈组成的家庭;

②两代之家: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二胎政策下形成的四口之家;

③小型家庭:婚后不愿生育的“丁克家庭”、离婚率增加形成的单亲家庭、未婚男女的单人家庭。

其中,前两类家庭是传统家庭,目前的家庭类健康管理产品中,也大多是针对他们的。但是,随着小型家庭的增加,如何提供针对他们的健康管理?我们认为应该看到这几方面:

小型家庭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膳食健康是风险点之一,若长期外出就餐、吃外卖,高脂、高盐、高糖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因素。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经针对居民合理膳食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医疗健康行业也可针对这类小型家庭设计健康管理产品、加强健康科普。

此外,小型家庭在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开支、疾病照料,都存在更大的压力。所以,商业健康险可以针对这些小型家庭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老龄化催生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医保压力增加促进商保发展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产业将迎来黄金机遇已是行业共识。健康养老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其中治疗老年病的药品和器械、康复诊所、老年护理、养老地产等均有更多机会。

心血管、骨科、肿瘤等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在相关领域拥有拳头产品和领先地位的企业将会受益于此。此外,老年病通常都是慢性病,随着中老年人更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产品,未来,互联网医疗将会发挥出它在老年慢病管理方面更多的价值,甚至成为重要工具。

前文已经提到,未婚男女、单人家庭的比例会增加,时间再往后移,当他们步入老年,尤其是在半失能或全部失能后,就有更迫切的照护需求。

这部分人无论衣食住行和医疗等物质需求,还是陪伴、社交、心理慰藉等精神需求,均只能由社会来完成。养老地产能够提供这样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所以,也将迎来新的增长。

由于老年人增加,劳动力减少,未来医保压力将持续增加,商业保险将承担重要的支付作用。事实上,随着文化教育水平提升,人们的风险意识已经在增强,逐年上涨的商业保险原保费,已经说明人们对商业保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地进行财富积累、保险管理的规划,以应对未来的老年医疗健康问题,商业保险已经迎来利好时期。

自我意识、育儿观念改变带来母婴健康需求变化

的确,出生人口在下降。从数量来看,新生儿、新手妈妈在减少,意味着母婴健康行业的直接用户在减少。但是,近年来中高端月子中心、民营妇产医院火爆,说明消费升级在母婴孕产领域体现非常明显,也说明女性和家人对孕产服务要求更高。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女性愿意在育儿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钱,并更关注自身,愿意在自我提升上付费。

综合来看,随着文化教育水平提升,女性在职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她们更关注自我价值,对怀孕、生产、康复等环节有更多和更高的服务需求,以便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她们本身是知识的受益者,育儿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更信赖科学的养育方式。

未来,选择生育或者生育二胎的,主要包括生育意愿强、经济压力小两类家庭,前者支付意愿强,后者支付能力强,两者都有利于支撑母婴健康市场发展。所以,即使出生人口下降,消费需求仍然存在,市场应该从注重用户数量转向深度挖掘各环节的实际需求。

城镇化率提高带来更多基础医疗需求

前文已经计算出,2010年-2019年,城镇就业人口增加近1亿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75亿人。按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70%,总人口14.5亿人。据此推算,2030年的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0.15亿人,在201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67亿人。

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后,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还有医疗保健需求,尤其是基础医疗。

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在乡村重点解决缺医少药、就医便利、医疗水平提升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基层医疗在城镇,无论是量还是质,同样急需提升,全科医生、小型诊所是刚需。

同时,国家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按照以下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对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

对山东半岛、海峡西岸、辽中南等东部地区城市群,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增强对中西部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对哈长、中原、关中、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西、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加快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引导区域内人口就近集聚。

通过这些规划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布局医疗健康服务时,当现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饱和后,应向国家重点打造的人口聚集区转移。

消费能力增强,追求舒适与美的消费医疗需求增加

当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后,消费需求也是更加多样。近年来,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已经逐年增加,虽然没有更细分的数据,但我们从近年来几个细分领域的大致状况可以看出,除了刚性的诊治医疗之外,人们也追求消费医疗。

例如,民营医疗领域的五官专科发展迅速,尤其是眼科已涌现出上市的龙头企业,因为人们对于耳鼻喉疾病、眼科疾病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更关注,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治疗或改善,尤其是白内障手术、近视手术、视光矫正。

此外,牙齿矫正也带动了口腔诊所的发展。医美行业的发展与迭代,更是体现了人们对美丽消费的需求。

在未来,随着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追求舒适与美的消费医疗仍然会增加。

写在最后

人口结构由一个复杂的体系组成,我们在对尽量多的维度进行分析判断、看到了一定的行业趋势后,同时也要看到,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发生重大改变,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最关键的是及时预判、跟踪这些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2020年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将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更详细、更及时的人口数据。动脉网也将持续关注,从更多视角去看需求侧最根源的变化,以及探索应对策略。

注:文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部分总和或差值可能存在小范围误差

动脉网从2020年起将加大对医疗健康相关政策、政策数据的观察,欢迎相关从业者通过文末微信与作者联系,望不吝赐教。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文 | 张晓旭

微信 | zxx317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投稿请联系微信:q19930797

近期推荐

★ 天境生物纳斯达克上市!动脉网独家专访臧敬五博士等主创团队

★ 第一张AI影像辅助决策器械证III类证意味着什么?

★ 平谷模式后,灵医智惠承载着怎样的百度AI医疗梦?

★ 肿瘤精准免疫诊断领域,我们盘点热门生物标志物后发现这些趋势

★ 投资人必看:2020 J.P. Morgan大会

★ NMPA推进真实世界研究,临床大数据在药企如何应用和变现?

★ 2019年医疗政策的逻辑和实施路径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