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自私冷血,母亲只爱父亲,我恨自己被生下来!”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天使”,也是父母一生的幸福源泉。从孩子咿咿呀呀、蹒跚走步,到远走他乡、成家立业,每一点每一滴都满是父母爱的积攒。
按理说,有深厚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子女,关系肯定会非常亲密,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家庭,因为父母与孩子性格冲突,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父母觉得孩子惹事烦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淡。
01
就读中学的严同学,与父母的关系就很冷淡,她一直认为父母“打心眼不喜欢自己”。
严同学父亲有自己的产业,母亲是父亲的帮手,虽然家庭条件不错,她不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操心,但她总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是多余的。比如父母几乎没有专门为她做过她喜欢吃的饭菜;她跟父母聊的很多想法基本都被忽视;父母出差,把她放在爷爷奶奶家,整整一个星期都不会给她打一个电话,似乎根本不在乎她。
有一次,她试着与父母好好沟通一下,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没想到当她认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换来的不是父母的思考,却是父母的鄙弃和责备,父亲用略带嘲讽的口吻说:“现在的小孩都这么烦人了吗?早知道不养孩子了”,母亲一边附和父亲一边训斥她:“别没事找事了,赶紧该干嘛干嘛去”。
“父亲自私冷血,母亲只爱父亲,我恨自己被生下来!”严同学非常痛苦。在家里,她只能看到“父亲的高高在上”、“母亲对父亲的笑脸相迎”,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全面忽视和冷嘲热讽”。
所以她把自己与父母的交流频率降到最低,不再与父母谈论任何关于自己情绪和真实想法,自己的所有郁闷和痛楚都埋藏在心里。然而令她感到悲凉的是,她这么做,反而让父母更加开心,因为父母觉得她“很少再去烦自己了”。
02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爱的哺育,特别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她需要父母关系她、支持她,倘若她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内心就会相当之痛苦。当她无处倾诉的痛楚积压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她心中的噩梦,这个噩梦会对她进行无数次无底线的伤害。得不到父母疼爱的孩子,真的好让人心疼。
若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他(她)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父母疏于陪伴或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不在乎孩子的内心,会让孩子有很大的心理缺失,并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根据霍妮的“基本焦虑”概念,儿童早期有两种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和满足需求,父母的冷漠会导致孩子安全需求不足,以至于他(她)处于一种对父母既依赖又敌视的不幸境地,他(她)无助又恐惧。
从小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会很难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这些孩子会把对父母的敌意泛化到一切人和整个世界,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知心朋友。
第二个极端:极度依赖别人
有些得不到父母疼爱的孩子,会努力找寻情感“替代品”。他们渴望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他们天然地亲近温暖与热情。如果他们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喜欢”他们的人,就很容易产生过度依赖。尤其是一些女孩,她们可能知道对方的“油嘴滑舌”不是真心,但她们仍然控制不住地通过做出某些牺牲来换取那种被关怀、被捧在手心的感觉。
我们身边有一些女孩,过分依恋男友,她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男友身上,即便不断碰壁,即便被人们称为“傻子”,即便受到较大程度的伤害,也在所不惜。而她们这么做,只不过是想找回孩童时期丢失的“疼爱”。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会想尽办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他们不惜用上自己所有的资源,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冷淡,他们的孩子因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而非常痛苦。
或许以冷漠的态度面对孩子、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只是不懂如何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不懂得如何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果他们愿意做出改变,以实际行动改善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增进亲子感情,家庭关系很快就会变得融洽。毕竟很多嘴上说“恨父母”的孩子,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