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 大运河》第二集——码头风云(旅游推荐:镇江西津古渡)
从北京到杭州,运河串联起南北方的很多城市。运河水流经之处,带去了财富和文化,船舶经停的码头大多成了繁华的商埠。
而随着海运和陆路运输渐渐发达,运河的经济命脉地位渐趋衰落,那些曾经繁盛的商埠码头也迅速萧条。
有的古镇保存较好,让人感受到昔日繁华,文人骚客创作的诗词耐人寻味,让这些古镇成了寄托古今之思的承载物。
有的古镇只存留在史籍中,地面遗迹阙如,偶有地下考古发现,依稀可辨往日繁华。
本集讲到了运河沿线的四个古镇,有的不复当年繁华,但是仍能看出旧时气象,比如扬州的邵伯镇,镇江的西津古渡;有的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仍延续着繁华,并且因运河而获得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比如天津的三岔河口;有的已被历史层层叠叠地遮盖,需要仔细寻绎才能辨出昔日荣光,比如安徽淮北的柳孜镇。
我们来着重介绍镇江的西津古渡。
西津古渡毗邻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镇江博物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是其中之一。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国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昭关石塔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
特别值得一提的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在昭关石塔里发现的这两个元代曼荼罗,在国内实属罕见。
据专家考古鉴定,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待渡亭
唐代诗人张祜途经此地,在一座小楼的墙壁上题写了著名的《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以下是第一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