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剧透都无从说起,注定要被无数次解读的魔性《母亲!》 (2017)
母亲! Mother! (2017)
这样意识流充满隐喻和魔幻色彩的电影,一般功成名就的大师喜欢留下一两部,留给后辈在大师身后不断去解读。一代又一代的文艺青年看了一遍又一遍,试图去理解电影究竟在表达什么。大师早已仙去没工夫回答影迷的问题,笑呵呵的在天堂看着芸芸众生,你们想什么是是什么吧,几十年过去了还有人苦苦思考,目的达到了。此类电影我挺着迷的,一多半看完也是一头雾水,而当一部我产生了心理共鸣,并且按照我的思路能够理解之后,我会觉得这部非常伟大。这部我给9分。
这部的确是剧透都没什么意义,几乎全片都是意象,隐喻和碎片,所有的情节都需要解构之后从新解读。即使这样还是告诫没看电影的朋友不要读影评,这部每个观众的理解会千差万别,一旦被别人先入为主很难再把握自己对电影的感觉。
一部电影口碑两极化冰火两重天不少见,可在极力欣赏的观众群里,大家对其解读的方向千差万别倒是非常少见的。看过电影以后我去豆瓣翻了翻影评,就挑给四星以上看的,低分的略过跟我不是一伙的。看了十几篇,看到下半夜。有说女权主义的,还有宗教的,政治的,难民危机的,激烈的说是民主党抨击川普。达伦是民主党吗?这货身上怎么看都充满了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七七八八说什么的都有,有意思的是大家几乎认知都不相同,更有意思的是我竟然没找到一个大神是跟我一派的。这个现象充分的体现了这部电影的魔性,即使是喜欢的人,对电影的理解还是大相径庭。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魅力正在于此,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才是最完美的答案。
说起达伦普通观众往往会想起《黑天鹅》,资深影迷可能会更推崇《梦之安魂曲》。达伦导演的作品并不多,喜欢的观众应该全部看过。在看这部电影时,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达伦作品年表。在三十岁左右刚出道的达伦拍出了,实验性,艺术性,争议性非常强的《死亡密码》和《梦之安魂曲》。之后对商业价值妥协,拍出了《摔角王》,《黑天鹅》和《诺亚方舟》。前后作品的风格区别很大,而对于这种妥协我觉得达伦是痛苦和愤怒的。就跟我能理解张艺谋在拍《三枪拍案惊奇》和《十面埋伏》时不会很开心一样。对于达伦这种对于艺术有所追求的导演来说,创作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把这部电影理解为达伦在艺术追求上的自传体作品,一个艺术家在每一次创作过程中,失落,迷茫,痛苦,激动,兴奋,癫狂到毁灭的整个心路历程。
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我会说自己喜不喜欢,为什么喜欢,而不愿意因为权威,砖家,致命影评人喜欢而喜欢。同样我也没有因为自己喜欢而希望影响他人喜欢的控制狂症状。下面我就按照自己的的思路,对这部的一些细节进行解读,全当自娱自乐。
先从电影的结构来说,整部电影是一个环。一片荒芜在詹妮弗·劳伦斯的手中起死回生生机盎然,最后毁灭归于荒芜,然后会在另一位少女手中在复活。我理解为整部电影,就是一位艺术家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从无到有,播种发芽,开枝散叶,色彩斑斓,瓜熟蒂落,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是一次浴火重生的轮回。当托尔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痛哭流涕时,面对的同样是只身一人的荒芜。
再说人物。电影中只有作家巴登是一个真实人物,其余的则都是人物化的意象。詹妮弗·劳伦斯是创作灵感,孩子是作品,哈里斯夫妇是世俗生活,出版商是商业利益,群众是粉丝。
基于上面两点梳理一下整部电影。
一名作家在完成一部作品之后,心力交瘁精神世界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荒芜。休息和恢复之后,性感诱人如大表姐的灵感再次出现,并且帮助作家修复受伤的精神世界。作家独处在自己静谧安详的精神世界之中,舔舐伤口,抚慰心灵却没有激情,创作仍然陷入无从落笔的低谷期。上面的镜头非常棒,当灵感闪现,作者可以朦胧的体会作品的心跳。连作者都无法感知作品的生命力,最多是一件产品和艺术无关。
作家一边向往着纯洁的精神世界,一边又为哈里斯夫妇代表的,粗俗,狂热,冲动和欲望所诱惑。在现实生活中白热化的冲突,带来的激烈碰撞,燃起了作家的激情。激情终于与纤细的灵感得以媾和,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了。这里达伦对于艺术感染力影像化表现,堪称完美。能够把灰暗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正是艺术的魅力。
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第一时间的背叛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迫不及待的希望作品商业价值得到认可,出版商成为了第一位读者。
作品大获成功,媒体,评论界,粉丝蜂拥而至。作家再次背叛了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飘飘然享受在虚荣之中。作家在被世人的膜拜之中和读者一起进入了宗教化的狂热之中。读者逐渐疯狂的情绪,把闯入作家的生活,拿走作家的家具,被作家灌顶视作灵魂附体。而作家不论自己的信仰如何逃避挣扎,依旧陷入荒唐的狂热之中不能自拔。
在欲望与信仰的短暂对峙之后,作家选择将自己的精神之子,献祭给狂热的群众,最终自己生命的延续得到的不是理解和欣赏,而是被消费主义分而食之。几十万人满分评价的电影里,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为什么喜欢。当一部艺术作品受到符号化的顶礼膜拜,心灵层面的共鸣显得渺小可怜毫无意义。面对残酷的现实,作家的精神世界再次分崩离析灰飞烟灭,只剩下了一颗脆弱易碎的玻璃心,等待着灵感的再次出现。
这部达伦是在向波兰斯基致敬吗?第一幕像极了《荒岛惊魂》,最后一幕则好像《罗斯玛丽的婴儿》。詹妮弗·劳伦斯令人刮目相看,之前我只是对《冬天的骨头》和苹果门印象比较深刻,这部里与老戏骨巴登的对手戏,丝毫没有处于弱势,看来偶像成为演技派,也没有综艺节目里说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