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577】

前两天看到一个公众号的一篇发文,是一起民警处理家庭纠纷的报道,觉得挺好玩的。文章的内容是一个小学生的奶奶因为小孙子没做家庭作业,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儿子暴打一顿。

奶奶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作业都不操心,你还能干啥?”儿子觉得委屈,受不了老母亲每天打打骂骂,于是干脆报了警。民警在处理家庭纠纷的时候,也是好气又好笑。在对当事人和奶奶进行劝说之后,民警就离开了。

其实,奶奶的想法是对的,男孩子的确需要父亲来管,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 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父亲的后劲越足。只是,这位奶奶用错了方法。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在父子相处中,该注意哪些方面?

01
与孩子多沟通,不要不说话

在《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故事: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就是谢太傅谢安。

谢安的夫人常常教导子女,可谢安从未参与。有一天,谢夫人忍不住问谢安:“怎么从来就没有看到你教导孩子们呢?”

谢安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导孩子们啊!”

其实,大多数的家庭里,很多父亲都像谢安一样,似乎都不善于表达。父亲们的情感区域似乎是一块永恒的灰色地带。

他们爱的深沉,爱的矜持,久而久之,这深沉的爱就会演变成为沉默,而沉默最终导向的就是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所以,爸爸们在家教育孩子,千万不要不说话,一定要将自己的爱和关心表达出来。父亲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作表率并没有错,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悟性。父亲还是要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能够“听其言而观其行”,一边听父母的教导,一遍观察父母的言行,这样孩子才能明白父亲的行为举止,才能学会父亲希望他学会的东西。

如果长期不与孩子沟通交流,日积月累,孩子就会与父亲疏远,拒绝与父亲交流。

02
尊重孩子,不要遵循“父为子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其中“父为子纲” 是基础,而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这里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柔声以谏,不能触怒父母。

很多家庭里就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当孩子对父母要求的一些事情有疑问的时候,很多父亲都会说:“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是你爹。”

这样的父子关系,基本上是很难长期相处的。父亲过强的掌控让孩子失去自我。对待孩子从来都不是沟通,而是简单粗暴一句话“因为我是你爹,你就要听我的”解决了所有问题。

樊登老师讲过:“孩子10岁以前,你的管教有多简单粗暴,14岁以后他的叛逆就有多猛烈。”

所以,父亲在树立榜样和威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告诉他该怎么样做才正确,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及时肯定,塑造孩子的品格。

03
多一些陪伴,不要放任他自由成长

每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遭受一种“创伤”。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来自父亲的创伤。

其中父爱的缺失和疏于陪伴,是产生这种创伤的主要原因。

周国平说,大人们不要低估孩子内心的敏感和脆弱。

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缺席时,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来的就是不完整的家庭状态,孩子的家庭观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父亲疏于陪伴而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吴宗宪和儿子吴睿轩,成龙和儿子房祖名,还有张国立、张默。

所以,要给孩子多一些陪伴。之前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上看到林志颖和儿子Kimi之间的互动,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父子之间的甜蜜感情。作为艺人,林志颖工作并不清闲,但并没有因繁忙的工作而少了对孩子的陪伴。

演员邓超也是如此,记者问他平时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来陪伴孩子,邓超说:“哪怕就只有一天时间,我也要飞回家,陪孩子一起吃顿饭。”

娘娘的微博上也曾分享过,邓超对陪伴孩子这件事看得多重要。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无数的研究表明,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亲陪伴孩子更多的是讲故事,搭积木或者其他一些小游戏,而父亲可以跟孩子一起摔跤,打篮球、踢足球等等比较激烈的运动。心理学家罗斯帕克研究发现,这类激烈的运动能帮助孩子协调身体以及控制情绪。

与此同时,很多时候,比起母亲,父亲更能带孩子感受到社会责任,放大孩子的格局。

所以,常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陪伴孩子,是父亲给孩子最丰厚的礼物。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