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写作 | 王鼎钧:短文四法的巧妙之技

记事、抒情、说理、写景,常常在文章里交织得十分细密。

王鼎钧

先看一篇短文,一面看,一面分辨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描写,哪些是抒情。我不懂庄子为什么说有至德的人从不做梦。孔子曾经梦见周公,诸葛亮曾经梦见伊尹,难道这两个人的人格还不能做我们的摸范吗?我认为梦境可以使人的心灵更丰富。我一点也不羡慕庄子所说的至人。我想这篇文章的读者都有做梦的经验,只是不知道他们做过连续发展的梦没有?有一个梦,我反复做过许多次,每一次情节都有变化,极像是每周一次的电视剧集。

梦境是这样的:我站在一座黑色的山峰上,罩在苍茫灰暗的穹窿之下,只有头顶上一颗星发出神秘的光。我为摘星而来。但是任我像芭蕾舞表演那样竖直脚尖,拉长手臂,总还是差三寸两寸够不着,我想:等我长高一些再来吧。这么一想,我就醒了。

每隔几个月,我会走进梦境再努力一次。如果能摘一颗星放在衣袋里,当然是人生很大的成就。那星在天上诱惑我。那山峰也很凑趣,蓦地把我举高几丈,——也许是几十丈。我高了很多,可是我的手离那颗星还差一截。任我怎样坚忍也是枉然。我总是在背脊出汗、肩膀酸痛中醒来。

在那一段日子里心情真是落寞,每次仰脸看天,就觉得天离地这么高就是为了使我空虚。有时仿佛是,醒里梦里,星已被别人摘走,恨不得能回到童年时代,滚在地上痛哭一场。但是我够不着的东西谁又能够着呢?我的身高是数一数二的,再说,到梦境的路并没有地图。

摘星的梦以后又做过几次,山峰一次比一次高,星离我仍然那样远。后来,那山峰实在太高了,使我发生了可能脱离地心引力的恐慌,我简直以为脚下踏的只是一圈伸缩变化的黑气,或是一堆蒙蒙游离的灰尘。我想我是再也回不了家,再也不能悠悠醒转了。

我开始怕这个梦。如果这是个剧集,我希望关掉电视。可是由不得我,总有什么力量把我的灵魂一把抓起来丢在那若有若无的山上,而我也总是身不由己去攀那若即若离的星。

终于,有一次,我一下子把那星抱在怀里了。原来它有汽车的方向盘那么大,而且是撼不动搬不走的。出乎我意料之外,它清凉而有韧性,它的光,把我的手指照成透明的了,把我的须发照成透明的了,把我的心肺也照成透明的了,我成了一块水晶。附近的星星都伸出头围拢过来看,地上的人也仰起头来看,我已经和那颗星合并成一颗大星。这篇文章有记叙,有议论,有描写,也有一点抒情。它究竟是一篇什么文章呢?它该属于哪一类呢?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梦。但是它在叙述的时候加入了抒情,有几处它用描写代替了叙述。文章开头先发议论,结尾则是诉诸想像的描写。议论、叙述、抒情、描写,四者综合。纯粹的议论文,纯粹的记叙文,纯粹的抒情,或是纯粹的描写,在理论上有,在我们做练习的时候有,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却是极少。我们经常把这四种写法综合使用。

拿前面那一篇文章来说,作者固然是在记梦,可是他对“做梦”这件事有自己的见解。他想把见解也写出来。他为什么不可以写出来?

他,记述那是怎样的一个梦,梦中有些细节非写得详细不能写出梦的特色,非放大了来写不能称心。要想写得历历如绘而不琐碎散漫,必得用描写的手法来处理。谁能禁止他这样做呢?

梦境是充满了感性的,梦中的喜怒哀乐会留到醒后久久不散,把梦境引起的情感起伏写出来,不但使记叙更清楚明白,也给梦境增加深度和厚度。那么,为什么不写呢?既然写,为什么不用抒情的笔法呢?

记事、抒情、说理、写景,常常在文章里交织得十分细密。例如:她流下眼泪。这是记叙。在这句话后面紧接着:泪珠在她眼睛里游走一团,拉成一条晶莹,“啪”的一声在地板上跌碎了。这是描写。若非描写,一滴眼泪不会这么重要,眼泪也不能“拉成一条晶莹”。下文是:人性啊,你的名字是脆弱!一片落叶可以使我产生莫名的烦恼,一只蝶蝴可以给我无由的快乐。当前的一滴眼泪则使我颤抖,好像面对灭世的洪水。世上有什么语言可以挽救我的失败呢?有什么行动可以改正我的错误呢?这显然是抒情了。然后是说理:事后回想起来,那场面并不值得惊心动魄。人都有一个幼稚期,然后渐渐老练起来,微风能折弯小草,不能摇动树枝。“老练”和“幼稚”常常互相讥讽,那倒也不必,只要老练而不麻木,幼稚而不冲动,两者都很可贵。这一段虽是说理,却也用了一个比喻,以描写来帮助议论。

就以上的例子举一反三,我们不免要问:是否记叙、抒情、描写、议论可以不再划分了呢?是又不然。

尽管记叙可以和抒情、写景、议论综合运用,那以记叙为主的,仍是记叙文;

那以议论为主的,仍是议论文;

那以写景为主的,仍是描写文;

那以抒情为主的,仍是抒情文。

通常,我们先考虑写什么题材,也就是采用生活中的那一部分经验。如果由老师命题作文,他必定先考虑同学们有这个经验没有。他不可能要我们写“喜马拉雅山去来”。

有一个插曲。有一次,班上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哥哥》,一位女同学立刻举手发言:“我没有哥哥。”老师就问她:“你是不是希望有个哥哥呢?你有没有幻想过有个哥哥也很好呢?”答案是“有”。老师说:“写你幻想中的哥哥吧。”幻想也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题材选定了,你得决定,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呢?以抒情为主呢?以描写为主呢?还是以议论为主?

有时候,出题目的人连这个也规定了。题目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你大概就不能放手描写了。题目是《祭抗战八年死难的同胞》,你大概就不能“记事本末”了。题目是《垦丁公园游记》,你大概就不能鸿论滔滔了。这倒也解决了问题。

不过也可能引起问题。像“植物园里的荷花”,原不止有一种可能。你可以写成“植荷”,以记叙为主;你可以写成“赏荷”,以描写为主,你可以惋惜残荷,以抒情为主,你可以写成“荷池对于景观之影响”,以议论为主。如果题目下面有括弧,注明“记叙文”,你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倘若训练有素,几乎什么题目都可以作文。有一年,联考的作文题目没有印在试卷上,改为在考场中临时宣布,以防漏题,但是试卷上“作文”项下有一句话,注明“文言白话皆可”,这句话当然是加上括弧的。有些考生临场紧张,没看见黑板上的作文项目,只看见试卷上的“文言白话皆可”,以为这就是作文题目,居然也写出满篇文章,真也多亏了他。

又有一次,国文试卷上不印作文项目,临时在考场公布。办理试务的人希望考生作文时先把题目抄下来,不要一出手就是文章,因此在考卷上加注“把题目写在答案纸上。”试题和答案用纸是分开的,考生做出来的文章也是一种答案,这是试务人员的想法。但是有些考生忙中有错,以为“把题目写在答案纸上”是作文题目,居然也能写好出几百字的“答案”。

我当时觉得这事有趣,就去拜访几位阅卷的老师,问他们可曾看到根据“把题目写在答案纸上”做出来的文章。有位老师说他看到一篇,写得还挺不错的呢。那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阅卷老师想了一想说,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题目就有答案,有答案就有题目。这像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两者有因果关系。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就是说,先有题目还是先有答案?我想,在命题委员心里是先有答案的,他心里先有了山涛、阮籍、稽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名单,再问竹林七贤是谁,看我们是否记得。但是对我们考生来说,却是先有题目、后有答案,我们是根据题目作答的。

不管谁先谁后,两者总是分不开的,没有答案,怎样出题目?没有题目,怎么作答?所以,在各门参考书里,题目和答案都是在一起的。如果只有答案,没有题目,答案又怎能算是答案呢?

“整洁为强身之本”是个答案吗?我还以为是个作文题目呢。……以上“答案”,文字是我的,内容是人家的,虽然事隔多年,应该出入不大。这样的“答案”能得分吗?讲究“格律”的阅卷委员认为连题目都不对,如何能成?“性灵派”的阅卷委员却说:“就文论文,应当给分!”

这也是一个插曲。

在正常的情形下,究竟抒情、记叙、描写抑或议论,要看生活经验的内容。

“历险记”总该以记叙为主。你心爱的小狗死了,你为它营葬,自然以抒情为主。别人对你有不公平的批评,或者对你热爱的事物有不公正的批评,你动了感情,但是写文章辩驳仍须明明白白讲道理,不能只感叹呐喊,除非是有口难言。风景必须描写,如果记叙,风景是死的,如果议论或抒情超过描写,那不啻你站在一幅好画前面挡住了别人的视线,未免不智。

如果他埋葬了他心爱的狗,他要写一篇抒情文,他为何还要把记叙和描写“装配”进去呢?这因为文章除了整体效果还有局部效果。

抒情是这篇文章的整体效果。为了得到这效果,他可能要写出爱犬和他的亲密关系,例如蟑螂咬他的书,狗居然替他捉蟑螂。例如他夜晚迟归,狗总是在村外等着迎接,并且进了客厅就替他“拿”拖鞋。“亲密关系”是局部效果。想写出亲密关系,他得记叙。葬犬之日,他的心情应该沉重,心情沉重的人觉得风是凄风,雨是苦雨,如果那天天晴,他觉得连阳光都发黑,好像长了霉斑。他要把天气写得阴沉,这又是局部效果。要造成这个效果,他得描写。

有一位爱写作的年轻朋友对我说,他有一个题材。基隆某街有一座连一座的大楼,像长城一样挡住半边天,当然也挡住了风雨。大楼的“邻居”是一片空地,风雨总是掠过空地斜斜地扑到大楼的墙上。贴近大楼的墙根有一条窄小的水泥路。

这是场景。在这个场地上,有一件事情使那位年轻的朋友想写作。每天下午,附近的小学放学,总有一个老翁牵着一个学童从楼下的水泥小径上走过。这是一位老祖父来接他的孙子。

基隆几乎每天下午有雨,而且海港多风。大楼只能做这一边儿的屏障,另一边儿靠老祖父的一把伞。除了伞,还有他瘦弱的身体。他总是把孩子放在高楼和他的身体之间,由他做另一边儿的屏障。雨伞虽然在他手里,伞顶却总是偏到孩子头顶上。这样,细雨斜风就常常扑到他的身上,他的半个身子,自肩以下,总是湿的。

后来老翁得了严重的风湿病……

这个题材怎么写呢,写成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当然不能以议论为主。记叙,如我上面所写,难免粗疏,笔到而意不到。

老祖父呵护小孩子是个令人心软的题材,两人年龄悬殊,孙子未来之日太长而祖父未来之日太短,恐怕孩子还没长大,祖父已经作古。——写抒情文怎么样?

恐怕不能笔酣墨饱地抒情,因为作者是旁观者,不是局中人,虽然心中有情,笔下却只能点到为止,否则就是情感“泛滥”,失去美感。

这个题材所以动人,是因为人物和环境配合起来。人物是一老一小,环境是高墙和空地。跟钢骨水泥的高墙相比,老翁何等孱弱,但是老翁担当的责任却和高墙相同:遮蔽风雨。看风雨在高墙上留下的剥蚀痕迹,真是“人何以堪”!于是祖父身上就有了悲剧英雄的光辉。

这篇文章最好能把老人之老、幼童之幼、高墙之高、冷雨之冷都写出来,使之互相对映。这得描写。这该是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文章。

单单使读者“见到”了老人之老、幼童之幼、高墙之高、冷雨之冷,还是不够。作者得使读者“知道”这一老一幼的背景历史,每天出现的原因,此地因何多雨。或者也得使读者“知道”路有多长,那把伞用了几年,修补过几次。要读者“知道”这些,得用叙述。这是此文的局部效果。

如此动人心弦的题材,倘若作者只是让我们“知道”和“见到”,而不展露他内心的感应,他未免太冷静了。作者要节制,但是冷静则是过于节制。过于节制可能导致读者冷感,削弱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作者是内心先有了激动,才想写这篇文章。作者要在叙述描写之中选几个地方做自己情感的出口。他得抒情。抒情的文句也许只需要三句两句,就把自己的心打开了,也把读者的心打开了,读者在“知道”、“见到”之外又“感到”许多。这是另一种局部效果。局部效果加强了整体效果。读者在“知道”和“感到”的帮助之下,对“见到”的环境和人物,就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同理,在“见到”和“知道”的帮助之下,我们的“感到”可能刻骨铭心。

在“见到”和“感到”的帮助之下,我们所“知道”的就更确切更真实。综合各种局部效果,“立方”似的形成整体效果,苏轼的《前赤壁赋》堪称杰作。这篇文章不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皆备,还加进去诗歌。它首先是叙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然后是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然后是叙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然后是描写: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然后是叙述:于是饮酒乐甚,叩舷而歌之。歌曰:然后是诗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然后是叙述: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然后是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扣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然后是叙述:苏子悄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然后是议论,议论之中有叙述,用叙述帮助议论,又用描写帮助叙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败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江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继续议论,用描写帮助议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继续议论,用抒情帮助议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如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下面是议论: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盖将自其既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就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下面用叙述帮助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得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继续议论:是造物之无尽藏也,惟吾与子所共适。下面是叙述,并且用描写帮助叙述:客起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可以仔细观摩这篇文章。其中以描写、叙述、抒情来帮助议论,尤其值得注意。

议论文是要使人想,使人信。

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入议论,可以增加说服的力量。

议论文的骨干是一“条”普遍原理。(有一种议论文只推翻别人提出的普遍原理,只攻破别人的主张,自己并不建立什么。作文课堂上大概不写这类文章。)凡是“普遍原理”,其中都包含若干同类的具体事实。“我吃了一条红烧鱼”,这句话里头只有一条鱼,再也容不下别的鱼,这是一道菜,不包含第二道菜。这句话不是普遍原理。

我们不但吃红烧鱼,还吃糖醋鱼,还吃豆瓣鱼,还吃炸鲫鱼、煎带鱼、清炖鲤鱼、清炒银鱼。烧、炸、炖、煎、炒,是五件事,把这五件事纳入一个名词,就是“烹调”。动词升高成为烹调,名词也跟着升高为“海鲜”。海鲜不但包括各种鱼,还包括虾、干贝、鲍鱼、蛤蜊、九孔。

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结构大起变化,句首的“我”字也跟着升高,变成“人人”。海鲜,烹调,人人,都够抽象了,都包含许多东西在内。“普遍原理”看看就要产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你在你的句子里下了判断,表示出是与非、对与错来。它可以判断许多事情。别人听到你的判断,举一反三,又可以用它判断其他同类的事情。

叙述、描写、抒情的句子通常不下判断。竹林七贤之一的阮藉,生逢乱世,惟恐说话得罪了人,就从来不说下判断的句子。据推想,他只叙述、描写或抒情,不发议论,免得要负起是非对错的责任。

如果就海鲜、烹调和“人人”之间的关系下一判断,可以写成“烹调可使海鲜成为美味。”这就包含了食谱上记载的许多事情,并且可以推知一般食谱上没有载明的若干事情。这句话可以算一条“普遍原理”。但是世上有些人不喜欢吃海鲜,他们可能讨厌这句话。

所以“普遍原理”也发生赞成与反对的问题。

“人总是不满现实的。”这话有没有包括若干具体事实呢?有。某甲总是对他的学校不满,虽然别人认为他的学校已经不错了;某乙总是对他的家庭不满,虽然别人认为他的家庭已经不错了;某丙总是对他的职业不满,虽然别人认为他的职业已经不错了。……

“人总是不满现实的”,人永远觉得他少一间房子,少一套衣服,存款的数字后面少一个零,小数点最好向后挪一挪。这话含有许多个别事实,但是没有下判断。如果下判断,可能有两种说法:人有权利对现实不满。

人该知足,以免自寻烦恼。这两种看法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写议论文的人常常互相辩论。

很可能,有人读了“人有权利不满现实”,想想很有道理,渐渐变成不满现实的人了。另外有人读到“人该知足以免自寻烦恼”,想想很有道理,就变成一个知足的人了。所以说,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在《前赤壁赋》里面,“客”和苏子各有其对人生的看法,“客”认为人生无常,英雄豪杰到最后也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何况一般人?生命有什么意义呢?苏子则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是丰富的,回归自然的人,有永恒的美感和丰富的生命。苏子的一番议论,使“客”改变了沉重的心情。

也许我们应该把“客”和“苏子”两人的意见连贯合并起来看。“客”是苏子的化身,反面意见的代言人。整个的意思是苏子看透了人生,要放弃名利,寄情山水,以大自然为心灵的归宿。

请注意:《前赤壁赋》的整体效果乃是抒情,其中的议论情见乎词,真是“笔锋常带情感”。写景则情景交融,无法区分。这篇文章叙事十分简明,如豆之棚,如瓜之架。作者写到最精彩处,他的“理”时时随着写景抒情透露出来,许多句子是情、景、理三者交融。这是一种复杂的合奏。乐器虽然有好几种,但“曲式”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无论抒情写景叙事说理,都用“赋”的句法,在“赋”的形式之中,大家是和谐一致的。

我想目前我们没有这个本领。不过我们得到的启示可以马上实行,那就是,以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中的议论必须能帮助抒情而不扰乱、打断抒情。目前最“安全”的办法是,使用议论帮助抒情时,说理的句子要少,以防喧宾夺主。苏东坡才有办法写那么多,他是大文豪。同理:用抒情帮助议论时,抒情的句子要少;

用记叙帮助议论时,记叙的句子要少;

用描写帮助议论时,描写的句子要少。加以归纳,似乎可以得到一条“普遍原理”。

虽然很少,效果却可能很好。

公园里的草地是风景,是公共的财产,你“不该”去践踏它。这是议论。倘若接着描写草地是那么新鲜,那么清洁,那么柔软,也许使你更“不愿”踏它。由于“不愿”,你会更加相信“不该”。

春天,有些孩子爬上树去捉那在巢中嗷嗷待哺的雏,又多半不能好好地喂养,只是拿来玩弄一番。在他们手里,“雏”是活不长的。这一年,我们的树林里少了许多羽毛明亮的鸟,少了许多鸣声婉转的鸟,少了许多辛勤捕食害虫的鸟。这是大自然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那些孩子实在“不该”这样做。倘若接着写,这也是鸟的损失,是“雏”的父母无可补偿的惨痛的损失,他们丧失了心爱的子女。你用抒情的笔法去写老鸟的痛苦。那些孩子不仅“不该”,更是“不忍”那么做了,而“不忍”使他们更相信“不该”。

下面找一个实例,察看议论文综合使用各种写法的情形。这个例子比较平易。它的写法是,先标出“普遍原理”来:睦邻可以得到好邻居,好邻居使我们安宁快乐。然后引用已经得到众人信服的“名言”,支持此一“原理”:所谓睦亲睦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凝聚而得的智慧。此处所谓“凝聚”,就是归纳。下面的写法是用反面的材料支持正面的原理,写出不睦邻的后果:倘若邻居不能和睦相处,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有一位太太说,她有经验。下面叙述事实。她说,她家的客厅一向很干净。有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满屋子都是油烟,呛得她马上咳嗽起来。怪了,油烟是从哪里来的?仔细一研究,原来后面的邻居在厨房里装了一架抽风机,对准她家的窗子吹,把厨房里的油烟都吹到这边来了。她想,这成什么话呀,你会装抽风机,我不会吗?她马上也装了一架,尺寸比他的大,马力比他的强,开动以后声音也比他响。每天做饭的时候,两家对着吹。你吹得我家墙上的字画哗啦哗啦响,我吹得你家的锅碗叮当叮当响,天天过日子像打仗。下面就这一段叙述,以反问的语气作一评断:这样一来,两个家庭还能安宁吗?还能快乐吗?下面以抒情帮助评断,以比喻帮助抒情:一墙之隔的两家人,彼此暗算,彼此讨厌,那种日子是很痛苦的。为此人要做多少恶梦?要有多少心烦意乱的日子?心里装满了愤恨,跟自己的家人要增加多少争吵?肉里插进一根刺的人,是要失去了正常的感觉的啊!下面从正面发挥议论:睦邻之道,千头万绪,但纲领只有四个字,就是“自爱爱人。”在这个原则下彼此相处,积极的一面可以互相合作,守望相助;消极的一面可以消除误会,避免纠纷。彼此和气,彼此热心,彼此有善意,谁也不紧张。下面用描写帮助议论:谁都希望他的隔墙是一瓶鲜花而不是一颗炸弹,谁都希望他的屋顶上是一个天使而不是一个魔鬼。下面用诗句支持描写,再用描写支持议论:“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岂独终身数相见,子孙犹作隔墙人。”这样的诗,谁读了也要神往心动的。下面回到议论:所以,要记住:好邻居是我们美满生活的一部分。搬家之前,用心选择好邻居,搬家之后,用心创造好邻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