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平衡对人体的意义!

逻辑能量学已经完全解密中医,这不是开玩笑,在我看来中医的问题就是一路了然!

《逻辑能量学》提出,生命是一种稳定能量体,而且属于敏感体系,是由各种能量现象构成的能量体,作为恒温动物维持的36度~40度的温度是有科学形成原因的,因为这个体系最能够接近核酸的变性复性点,这个就是Tm值,这说明生命是一种敏感体系,介于有机物活性与失活之间的波动。而蛋白质的变形是一种界限,是可承受体温的数值。这构成了人体调节的基本方式。

我原来提出,六经是三大能量体系,这三大能量体系拥有物质基础,也适用于现代科学,那就是Tm值的影响,可以看成核酸波动的三个影响数值,就是温度、离子含量、碱基值。可以简单把他们看成脾、肾、肝的原型。恰恰这三个值能够成为三个器官调节的指标。

首先是温度,鸟类和哺乳动物只能在37~40度之间的范围工作,因为这取决于真核生物的核酸体质,一旦偏离了这个体系,核酸的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包括蛋白质的转录翻译工作将会受到影响,而人体机能也会受到影响。而溶酶体和脾的功能就是消灭蛋白质。

碱基值,GC含量,我认为就是PH值,酸碱度对人体和核酸的影响可以想象,核酸展现出酸性状态,所以酸碱值的波动对他影响很大,而不同器官的能量水平更取决于线粒体的数量及物质构成,已完成不同能量要求的工作。

还有离子浓度,离子的种类和浓度都能对核酸及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起到关键作用,这种离子也是能量的一个因素,中医讲钙质的重镇潜阳,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直接对能量的水平进行调控。

而人体有几种平衡体系,包括下丘脑的氢氧平衡,与糖氧平衡,咸水平衡,这都是依赖于能量水平这样一个数值,以完成人体的调控,并能够产生调整性反应。九种激素就是能量水平波动的体现。

还有一种平衡在延髓,就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它的能量水平决定了身体能量波动的走向,具体是进入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

还有一种是动态平衡机制,也就是大脑与小脑的运动能体系,依赖于胆碱能,胆碱能形成一定是输出的,这是动态的过程,多动症和舞蹈症就是运动能强健的过程,如果直接介入大脑不输出,就会产生癫狂等疾病,相反运动能变弱,那么就会产生慵懒不愿意动的情况。

人体是一个能量敏感体系,对外界的能量体系有着敏感的波动。中医对此有着非常强大的应用,之所以人在37度~40度之间工作,是因为这个温度在核酸的失性和复性临界点之间,非高非低。生物电的充沛在静息电位平衡点,非高非低,这种造成敏感活动体系,就能对外界事物和能量变化造成敏锐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人体健康指标,而中医用五运六气的太过和不及来形容这种关系。中药是调理能量平衡关系的,并非是杀菌或者物质作用!

温病和伤寒是脱离敏感点的一个状态,也就是五运六气的太过和不及,所以,人体的健康不是活力旺盛,而是耳聪目明的平衡状态(静息电位的平衡状态),这是对能量介入反应机制的一种敏感体系。

例如生物钟现象,就是对一种能量的敏感体系,人体在天气异常的时候不是完全遵从生物钟的,有些时候起的会早,有些时候会晚。这就是能量投射性偏差,或者说是能量传导性偏差,就好比有些老人能量衰败,要大声说才会听见一样,这些人通常对生物钟也是不敏感的,包括不知道几点钟,这就是能量性失衡影响。

中医评热病篇就是说的热病导致的脏器功能失常,导致能量性偏差导致物质生产和影响的异常,例如脾亢,中医叫脾热,是一种能量亢进性疾病。心衰,中医叫气血不足,其中包括能量不足。这种在现代医学叫做炎症,所以炎症实际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炎症不能代表所有的脏器功能失常。也就是说抗生素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抗生素因为脱离寒热平衡点,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物质化的判断依据不可靠,也就是说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存在很大问题。即使是有难以治疗的炎症也是通过破坏人体能量体系平衡发挥作用。

比如说,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泻,被叫做肠炎,胃炎等疾病,在中医里就叫做厥阴病,也就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这就是物质医学与能量医学的最大差别。

而能量性失衡直接影响核酸的生产方式,也影响器官的能量生产,例如过热的时候,核酸生产物质就失常,产生巨幼细胞性贫血,而脾过热的时候,则会消灭血红蛋白,产生溶血性贫血,肝热能过高的时候则会产生胆红素。所以我们知道了能量波动对物质生产的作用后,就需要判断这些物质出现所代表的意义,例如转氨酶升高就是肝能量水平升高,这直接导致谷氨酸类神经失常,出现眩晕眼花等病理现象。胆汁酸,胆碱酯酶升高等都代表一定能量现象,这将是以后新的诊疗体系,将会打破医疗仪器的影响。

今天就说把能量失衡体系说到这里,希望能够理解这个理念。医学研究绝不是拿个显微镜望来望去,而采用逻辑思维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实验性体系、循证体系的缺点,大大束缚了思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