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的德国机遇 | 青年维也纳
日俄战争中的德国机遇
作者:高林
“威廉二世不能回过头去走俾斯麦的老路,又没打算发动一场战争,那怎么办?就只有一方面稳住内部,另一方面听天由命咯。”
日俄战争是欧洲列强关系演变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对德国来说,这是改善对俄关系的一次机遇。
我们都知道当时俄国的主要盟友是法国。法俄同盟的本质是法国花钱买靠山。但拿到了法国的钱之后俄国却在亚洲到处冒险。一方面导致英俄矛盾上升,以至于英国要借助日本去敲打俄国,让俄国老实点,别想在远东一家独大。另一方面法国也希望俄国磕掉牙,然后老实点回欧洲来当自己的靠山。
所以日俄战争本质上是英国敲打俄国的战争,本来是俄国盟友的法国却在这个时候既不出工也不出力。俄国这个时代严重依赖外汇,法国却卡俄国的脖子。
1897年,尼古拉二世向访俄的法国总统富尔敬酒
日俄战争里俄国昏招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国的一举一动都需要钱,但平时俄国依赖的最大资本市场法国这时候却对俄国债券各种横挑鼻子竖挑眼。法国外交部和财政部一再对俄国外交官表示“你们的债券不能再发了啊!”“最近披露的全是坏消息啊!”“这利息得涨!”“涨了也不能再发行新债券了啊!”“除非有什么利好消息!”俄国在东北一再强行增兵也好,把第二太平洋舰队派出去搞漫长的半环球航行去送死也好,其实背后都有为巴黎证券市场提供利好消息的意义。
法国人这个时候卡俄国的脖子,就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那就是别在亚洲胡闹了,回来盯着德国人吧!但在俄国人眼中则是,法国只肯锦上添花,我俄国造工厂修铁路你愿意借钱,到了我危急时刻你们就各种推三阻四。固然,我们常说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拟人化,但你们一定要考虑到俄国这时候是可以拟人化的。因为俄国这时候还是绝对君主制。软弱的沙皇尼基是全俄专制君主,他怎么看待法国,就是俄国怎么看待法国。
19世纪晚期,俄国进入了急需大量引入外资修铁路的时代
所以如果说德国曾经有一个可以改善德俄关系的机会,那就是日俄战争。这个时候德国固然无法有力支持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冒险,也难以扭转日俄战争的局势。但是德国如果愿意拿出钱来给俄国输血,让俄国可以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长期拖延,跟日本进行消耗战,即使不能扭转战局,至少可以拉近德俄两国的关系。趁此事件重申王朝利益、正统原则,进而恢复德俄之间的同盟、甚至三皇同盟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传统的但是来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连二十一世纪的读者都能看出,难道作为皇帝的威威就看不到么?
我经常说威廉二世皇帝有各种毛病,比如懒、比如软弱、比如自卑,但他从来都不傻。相反这个人的脑子非常快,他和丘吉尔其实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一天能想出一百个主义,其中10%值得一听,听完大概有10%值得考虑,考虑完发现还没什么用的那种人。
所以我跟你们说,威威早就发现日俄战争是一个一举扭转德俄关系的伟大契机,而且他果断地把握住了。
1906年,时任英国殖民部次官的温斯顿·丘吉尔和德皇威廉二世一起观看德军在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的演习
在日俄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威廉二世对亲爱的尼基表示,“法国人太不是东西!”“资本家唯利是图!”“什么叫打虎亲兄弟?就是你没钱找我啊!”“我借你!”不但这么说了,还真的就这么做了。将信将疑的尼古拉二世让自己的外交官去找德国人谈合同,还真的就借到了不大不小的那么一笔钱,虽然利息高了那么一点,但也不过是法国人涨了利息之后的水平,这让俄国人民的小爸爸感动坏了。也就是说,如果沙皇能一直照这个利率找德国表兄弟借钱,那俄国就有救了。德俄关系也就有救了。
但为什么后来没有下文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没过多久法国外交部就把俄国大使叫去说“你们这么干可没意思!”
俄国大使摸不着头脑。
“你们借不到钱,就套个马甲来巴黎借钱这可不行!”
“谁套马甲了?”
“你们找德国借了几百万马克?”
“对啊,你们不借还不许我们找德国借?”
“德国人哪有钱借给你们?他们按照正常利率在巴黎证券市场发行了一笔债券,然后加上手续费和利息差再借给你们!““德国人用法国人的钱,赚你们的利息!”
这个谈话让本来充满温情的德俄关系一下坠入冰点。但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
表兄弟换装合影
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日俄战争的确是德俄关系逆转的一个关键机会。威廉二世也真的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
首先,德意志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正是经济腾飞的时候,它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支持俄国。资金留在德国有不亚于、甚至还可能高于投资俄国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德国是不可能有足够的民间资本去投资俄国的。
其次,德意志帝国虽然有意愿趁这个机会扭转对俄外交,但德意志帝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动员国内的资本。如果德意志帝国真的是一个绝对君主国,它就可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但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皇帝只是联邦主席的荣誉称号。威廉二世无法在民间资本没有意愿的情况下,以帝国的力量强迫民间资本去支援俄国。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外交,哪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生死攸关的战争里,德意志帝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战争所需要的费用。1914年战争爆发的时候,财政国务秘书对帝国宰相说“战争需要的资金是帝国的财政无法负担的,我们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是增税,这个方案需要做一系列根本性改革,比如把直接税从各邦收归帝国。比如开征新税、比如提高税率。”帝国宰相直接问“还有第二条路么?”财政国务秘书回答“这条路不能走的话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借债!”帝国宰相说“那就借债吧!”
贝特曼-霍尔韦格,1909年7月至1917年7月之间的帝国宰相
也就是说德意志帝国的征税能力也好、财政管辖范围也好、对金融的调控能力也好,都是非常原始和微不足道的。虽然它在二十世纪初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帝国,但事实上在财政上,它还是德意志关税同盟。
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的权力比他作为皇帝要大得多,普鲁士财政部的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也比德意志帝国政府要强得多,普鲁士国债的规模比德意志帝国还要大。但你要威廉二世怎么跟普鲁士议会解释,为了拉近德国和俄国的关系,我们需要普鲁士资本去为俄国输血呢?
其实抛开单纯的借债和输血,威廉二世还有一条路现成的路可选,那就是买俄国的粮食。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俄国可以得到外汇,德国可以得到廉价粮食,德国这时候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廉价的俄国粮食就意味着德国工人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买到更多的黑面包,吃的更饱,更有力气,还能用剩下的钱买点土豆、啤酒什么的,甚至可能买几件干净衣服。这对繁荣德国国内市场也是大好事。
19世纪末德国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价水平较为低廉。除了烟草、咖啡和茶等嗜好品外,肉、蛋、禽、鱼和奶制品每公斤的价格都低于1马克
但是威廉二世没有这么干。在皇帝陛下的忠实臣仆,帝国宰相比洛执政期间,威廉二世在财政上最大的成就是就是把卡普里维调低的对俄国粮食关税又给调回去了。也就是说威廉二世在日俄战争期间一面想出来替俄国在巴黎借壳发债拉拢俄国,一方面又在粮食出口问题亲自带头卡俄国人脖子。
威威是脑袋有问题么?错,威廉二世或许偶尔疯,但他从来不傻。他上调俄国粮食关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到二十世纪初普鲁士贵族终于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普鲁士贵族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意气风发,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但那主要是靠宫廷运作、政治串联,还有贵族自费出版不计较盈亏的政治性报纸,比如《十字报》这种。容克贵族在整个十九世纪里都不知道什么叫群众政治,也不知道什么叫发动群众。
容克地主俾斯麦出生的庄园,摄于1921年
对他们来说自己就是农民的爹,要是农民不听话,就拿鞭子抽。你让他们对农民让利、跟农民建立血浓于水的关系?他们顶多跟女农民血浓于水。
但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贵族也不行了。老爷揭不开锅了。进趟城农民坐三等车厢,老爷太太也坐不起头等车厢了。卡普里维还降低粮食关税,这时候不斗争大伙都得死。这就是1890年以后容克贵族开始搞群众运动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右翼运动在庄园里开展起来了。
那些学坏了的农民都去莱茵、西里西亚打工了。剩下的都是好样的,老爷少吃两口,你们多吃两口,重要的是粮价不能降,否则咱们都挨饿!这就是普鲁士东部农业区右翼群众运动的基调。
19世纪晚期的帝国议会
在这种基调之下,威廉二世面对着一个选择,是为了外交上拉拢俄国而牺牲这些政治上支持王朝,而且在农民之中越来越一呼百应的容克呢?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基本盘,在俄国的问题上量力而行呢?
结果是很明显的,威廉二世在二十世纪初完全没有发动一场欧洲战争的意图,让他为了不两面作战,而拉拢俄国其实没有太多的必要,因为他连打仗这件事都没有认真考虑过。但在帝国议会右翼的选票不能丢。因为霍恩洛厄跟他说过,在必要的情况下天主教党是可以妥协也可以拉拢的,但spd是帝国的敌人。
那么在spd得票率屡创新高的情况下,皇帝如果再丢了贵族和农村的基本盘的选票,帝国事实上就无以为继了。在帝国议会驳回皇帝的一切法令的情况下,就只有“军事政变”这一条路可走。但威廉二世能够踢走俾斯麦正是因为他反对俾斯麦“军事政变”的提议。
威廉二世是为了稳定而赶走了俾斯麦,他自己当然不能回过头去走俾斯麦的老路。他又没打算发动一场战争,那怎么办?就只有一方面稳住内部,另一方面听天由命咯。
在拉拢俄国这件事上,说到底德意志帝国就借债这一板斧。打世界大战靠借债,要拉拢俄国还得靠借外债。而二十世纪初能借大笔外债的国家在全地球就一个,就是巨资呆滞的法国。所以德俄关系这件事上不是威威不上心,也不是存心要骗尼基,是他压根就没别的手段。虽然惨被法国打脸看笑话,不过好歹赚了一笔利息差,皇帝也是作了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