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缘何领先北京获誉“世界建筑之都
巴塞罗那
最近在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权的冠军竞争投票者中,巴塞罗那以147票对129票的微弱优势在和北京的较量中胜出,获得2026年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权,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誉为“世界建筑之都”。
在为北京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巴塞罗那散发的迷人魅力所折服。事实上,相较于西欧许多工业城市,巴塞罗那可谓迟现代化城市。尽管如此,巴塞罗那是怎样在后天“逆袭”成为建筑之都的?这其中不得不提及近代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历程,还有背后的大师们……
●高迪设计的巴特罗之家
◈
城墙时代
◈
巴塞罗那源于古代胖尼基语Barkeno(巴卡将军族姓),建城史可追溯至约2300 多年前。公元前三世纪,罗马人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中征服了此地。此后,罗马人在这里驻军并建立了椭圆形的殖民区,在四周修筑了城墙,成为了今天巴塞罗那老城区的雏形。如今漫步巴塞罗那街区,依然可以从留下的城墙片段和街道走向上觅得踪影。
●巴塞罗那城墙复原图
十八世纪初的伊比利亚半岛内战最终以效忠哈布斯堡家族的巴塞罗那战败而告终。从此巴塞罗那也陷入了被军事管制的境地。为监视和控制城内的居民,18世纪,巴塞罗那当局开始兴建城墙并实行军事管制。此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城市的发展被城墙和军事管制死死地限制住。
◈
变局:
打倒城墙
◈
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巴塞罗那成为了半岛第一批进入工业化的城市。与此同时,人口的拥挤、住房的短缺、工人劳动条件的恶化以及接二连三的罢工和暴乱使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不堪重负。由工业化引发的各种城市弊病开始显现。“打倒城墙”成为了当时极高的社会呼声。
●巴塞罗那旧城墙布局图
1854年,在各界不断反抗下,当局终于同意拆除城墙。旧城城墙被拆毁后,新城市的扩建计划被提上政府日程……
◈
塞尔达规划
◈
塞尔达
1859年,巴塞罗那市政府展开了新区规划的竞图,最后产生了两个备选方案,即安东尼·罗维拉(Antoni Rovia)方案和伊尔德方斯·塞尔达(Ildenfons Cerda)方案。最终塞尔达规划方案获得通过。
●塞尔达规划方案
在塞尔达规划中,整个城市被划分为两个部分,每部分拥有20×20(400)个“网格”,各配备有一所医院、一个大型公园等。这 400个“网格”又被进一步平均划分为四个规模为10×10(100)个“网格”的区域。每个区内安排有一个市场。由每百个“网格”构成的区再被平均分割为四个街区。其间各设有学校、社交中心等。如此一来,城市的主要中心被分散为多个次级中心,平均分布于城市网络中,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使城市获得均衡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规划让每一位公民都有使用公共资源的平等权利,极大程度淡化社会等级感。这也是塞尔达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核心理念——以公平的设计去阶级化。得益于此,新城在第一时间就杜绝贫民窟和豪宅区的出现。
塞尔达的规划方案可谓史无前例,集几何的美感、功能的实用、社会的公平与人道的关怀于一身,是巴塞罗那向现代城市过渡中所迈出的第一步。塞尔达也由此成为欧洲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先驱。
◈
高迪之城
◈
如果说塞尔达奠定了现代巴塞罗那的城市框架,那么安东尼·高迪则是为这座城市为巴塞罗那注入灵魂的建筑狂人。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1852年6月25日—1926年6月10日
西班牙建筑师
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高迪的建筑设计以奇特著称。如果说塞尔达制造的是有秩序的美,是规则的元素重复,那么高迪就是在创作自然界的无秩序美。
在高迪的眼中,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等都是他酷爱采用的表达思路。他把曲线和弧形看作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喜欢使用它们来构建房屋。他认为,曲线属于上帝,直线则是人为的结果。出自高迪之手的米拉之家、巴特罗公寓、奎尔公园,以及他未完成的圣家族大教堂,均展现了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
●米拉之家
高迪一生设计的建筑有18处被保留下来。其中17处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处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样的奇迹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至今日,巴塞罗那依然被称为“高迪之城”。
●高迪设计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