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 郭蓬莱
郭蓬莱(1859一1920),艺号郭达子,为京南著名昆、弋演员,唱黑头兼能生丑两行。其祖上原为霸县苏桥人,后迁至霸县下王庄,几代人以卖烧饼为业。郭蓬莱青年时期,即参加“下王庄耕读会”学唱昆戈诸腔,在同辈会友中唱做兼优,为鹤立者。清同治年间,二十多岁的醇亲王奕缳(咸丰帝奕宁之七弟,光绪帝载恬之生父,人称小七爷)府中有一班兼唱昆、戈两腔的家乐,名为“安庆社”,或称“王府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改名“恩庆社”,随后又改称“恩荣社”。演职人员各发一身兰色长褂,市民一见穿着这种统一式样之制服者,即知是王府戏班中人。郭蓬莱二十九岁时(光绪十三年)带领下王庄樊志清、王老五、王树云等,进北京入小七爷王府“恩荣社”唱戏。其《别古寄信》《芦花荡》等出,很得醇亲王赏识。郭蓬莱初入千府戏班,醇亲王问他:“你入过什么社?”郭蓬莱说:“我是个票友!”醇王又问:“那么,你在谁那里领的票啊?”郭改口答日:“我不是票友,我是个会友!”醇亲王说:“这就结了!”郭蓬莱学戏不曾坐过科,从师何人,也无可考。其名郭蓬莱,系醇亲王所赐。有一次郭上演《八仙庆寿》,剧中有“人到蓬莱立极功”一句,醇亲王对其说:“你就叫郭蓬莱吧!”从此只呼“郭蓬莱”,原来叫什么名字,竟不为后人所知。郭蓬莱嗓音宽洪嘹亮,气足音完,得天独厚。戏园演唱,声震屋宇,梁尘直簌簌而下:野台演唱,声传数里,路人无复喧嚣者。其誉满城乡,有“铁嗓子”之称。“恩荣社”有一善饰白蛇的髫龄戏童,特别为醇亲王眷爱。北京西城有一恶棍名叫艾五,家畜恶犬。饰自蛇之戏童,有一天偶然经过艾五门前,艾五家的恶犬上前吠扑,艾五的家人观之为戏童怒骂了几句。艾五从门内出来,一掌把戏童打入路旁沟中,其制服亦被扯污。街卒看见,既不敢得罪艾五,又怕醇亲王降罚,只好悄悄地用马车将戏童送回王府。次口,醇亲王见该戏童没穿制服,问其原因,戏童将昨日之事禀告。醇亲王闻听大怒,立即命荣禄严办艾五。荣禄和艾五乃是把兄弟,再三为其求请,才以艾五向戏童赔衣道歉了事。自此,荣禄对王府昆戈戏班怀恨在心。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醇亲王奕缳谖死后,荣禄立时强制解散“恩荣社”,戏班中的人都被驱逐,仓惶离京。郭蓬莱等出京后,三、四天没有吃一顿饱饭,步行二百余里,颠连万状,返回霸县下王庄家中。郭蓬莱离开北京“王府班”以后的二十多年当中,辗转于京南、京东各戏班唱戏。有时无班可搭,即在家操卖烧饼之旧业。在此期间,他搭班时间最长,唱戏成就最好的,是在无极县孤庄村的“和丰”、“和翠”两班。在这里,郭蓬莱的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超群绝伦的地步。不但在“和丰”“和翠”首屈一指,在整个冀中一带也是才殊艺绝的名角。班主刘老东对他特别器重。那时,一般演员每季报酬多在二十吊左右,“大梁”最多,也不过四五十吊。(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大约一百天:正月初六至四月二十三为一季,端阳节至八月初为一季,八月十五至十一月十五为一季)。而郭蓬莱每季却能开六十吊制钱,全年三季共使一百八十吊。比当时十名扛大活的壮劳力挣的还多。(当时一名长工,一年约挣十五吊)。“和丰”、“和翠”两班,有三块班牌。每年正月初六在孤庄村刘氏祠堂里唱四天“开门戏”,两班分别挂牌各唱两天。从正月初十开始,在村中心搭起临时戏台,两班联合为本村乡亲义演四天,名日“丰翠合”。这四天戏的演员、行头、场面、戏码都极尽筛选。郭蓬莱在“丰翠合”常挂头牌。郭蓬莱戏路很宽,文武各出,生净各色,无所不精。象花脸戏《通天犀》《芦花荡》《五人义》《敬德装疯》《关公训子》《醉打山门》,老生戏《草诏》《打车》《对刀步战》《崇祯甩鞋》,武丑戏《时迁偷鸡》《冯茂盗瓶》等,都很拿手。各戏班争相邀约。那个戏班有郭蓬莱,票价可以提高,上座也能增加。清末民初,郭蓬莱还在京东几个戏班和京南高阳县河西村“庆长社”,文安县北斗李村“元庆社”,西淀马村“和顺班”等戏班唱戏。他常常骑一匹走驴,东奔西走,话跃在冀中平原广大的戏曲舞台上。民国五、六年,郭蓬莱曾再次进京,参加“荣庆社”。那时他已经将近六十岁,年老体衰,视力大减,勉强演出,技艺大不如前。渐渐完全不能登台,只好回到霸县下王庄,强支病体,仍以打烧饼度日,苟延残生。一九二0年秋,郭蓬莱病体已相当沉重。有一天起五更抱柴禾,过门坎儿时,一跤跌倒,犯了痰蹶。数日后身亡,终年六十二岁。郭蓬莱一生,不曾正式收徒,但在“下工庄耕读会”,不少人跟他学过戏,其中有的人成了京南一带比较出色的昆曲演员。如唱红净的樊志清、王瑞常,唱武生的邱蕙亭等都是。(田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