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膝关节镜入路大全
一、前外侧入路
用于膝关节检查最多用的是前外侧入路,通过这种入路进行的关节镜手术,术中对侧下肢不会干扰手术操作。
➤➤ 定位:髌韧带外侧 1cm、外侧关节线上方 1cm。
➤➤ 优点:关节外侧间隙的最佳入路。
➤➤ 缺点:对 PCL、外侧半月板的前角、内侧半月板后角外周难以充分观察。
➤➤ 其他:通常为建立的第一个入路。
关节镜前内侧及前外侧入路
二、前内侧入路
前内侧入路是前外侧入路建立后最常用的探查入路,常作为手术和诊断的入路。与别的任何入路一样, 在关节镜显像下对感兴趣的结构进行针刺定位是决定入路的最佳方法。
如果是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或者是外侧半月板的手术,稍靠近端的前内侧入路是有益的。如果是针对内侧半月板的手术,为避免损伤股骨内髁,稍偏远侧的前内侧入路是更佳的位置。
➤➤ 定位:髌韧带边缘内侧 1cm、关节线上方 1cm、髌骨尖下方1cm。
➤➤ 其他:一般为建立的第二个入路。
三、外上侧入路
➤➤ 定位:髌骨外上角 2.5cm 处、股四头肌腱稍外侧。
➤➤ 优点:对膝关节前方部分,特别是髌股关节、髌上囊、内侧滑膜皱襞切除和游离体摘除大有益处。
➤➤ 其他:通常为进、出水管的入路。
四、内上侧入路
利用内上侧入路可行髌上囊滑膜切除及髌上囊游离体摘除。同时,这种入口也可作为进出水管的通道。但是,Stetson和Templin报道了一个随机、双盲的研究用于比较关节镜手术2个入口技术与3个入口技术的优缺点时发现术中利用内上侧入口可明显降低术后股四头肌的功能。
➤➤ 定位:髌骨内侧缘、髌骨上方 2.5cm。
➤➤ 优点:对膝关节的前部有较好的观察,对髌股轨迹的评估也大有益处。
➤➤ 缺点:明显降低术后股四头肌的功能。
五、后内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Burman的报道。这种入路最初用于化脓性关节炎的冲洗与引流。之后,Johnson建议膝关节关节镜手术时利用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而后内侧入路为手术操作入路,可以很好的观察半月板后 1/3 部分和后交叉韧带(PCL)。
➤➤ 定位:后内侧关节线上方 1cm、毗邻于股骨内侧髁的后内侧缘。
➤➤ 优点:可较好的观察半月板后 1/3 的部分和PCL。
➤➤ 缺点:限制了通过后内侧入路时手术操作的时间。
六、后外侧入路
Johnson描述此入路为肌间隔与腓骨小头后方皮质相交叉处。Bennett和Sisto通过尸体研究证实后外侧入口的安全切口为外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腱前缘之间。就像后内侧入口一样,关节镜可以置入后外侧关节间隙用于透照皮肤,再经皮穿刺以定位后外侧入口,在髂胫束与关节囊上横行切开。后外侧入口常用于游离体摘除和外侧半月板后角的切除。
➤➤ 定位:髂胫束后缘与股二头肌腱前缘之间、后外侧关节线上方2cm处。
➤➤ 优点:用于游离体摘除和外侧半月板后角的切除。
➤➤ 其他:膝关节需屈至 90°以保护腓总神经。
七、中央入路
➤➤ 定位:髌韧带的关节中线、髌骨下极下方1cm处。
➤➤ 优点:可以直视关节间隙的后方结构(通过股骨髁间窝)并且可以方便于前内侧、前外侧入路时术者双手的器械操作。
➤➤ 缺点:髌韧带限制了术中关节镜的移动,且该入路也被认为增加了术后疼痛及降低了股四头肌等张收缩的强度。
八、髌骨旁入路
➤➤ 定位:定位于髌骨旁中点稍偏离髌骨内外侧边缘,在髌骨体最宽的高度上。
➤➤ 优点:可以提供良好的前侧、内侧、外侧结构和腘肌腱沟的良好显示。
➤➤ 缺点:难以观察PCL(特别是胫骨止点处)和半月板的后角。
九、偏内侧和偏外侧入路
➤➤ 定位:作为辅助入路可与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平齐,大约偏内侧或偏外侧2.5cm处。
十、横跨中隔的后侧入路
➤➤ 定位:30°关节镜通过前外侧入路放入后内室,在直视下作后内侧入路。然后作后外侧入路。最后,后侧跨中隔入路,即后侧中隔上的一个开口在直视下从后内侧形成。
➤➤ 优点:可使关节的后方间隙得到良好的观察,包括股骨内、外髁的后面及后上面,内、外侧半月板的后角,后交叉韧带(PCL)的下附着点,半月板股骨韧带及后方关节囊。
➤➤ 缺点:技术上富有挑战性,且对关节后方的神经血管有潜在损伤的风险。
本文来源骨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