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自大陆携家赴台不久,在朱家骅与傅斯...

董作宾自大陆携家赴台不久,在朱家骅与傅斯年等人支持鼓动下,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大陆杂志》,并担任发行人。傅斯年临死前急着写文章拿稿费,让其妻俞大綵买棉花做一条御寒的棉裤,就是为董办的这份《大陆杂志》投稿。只是当傅的文章发表,董作宾眼含热泪捧着稿费到傅宅奉送时,傅斯年已撒手人寰。作为史语所所长兼台大校长的傅斯年,仅与其妻俞大綵组成了一个小家庭,生活境况尚且如此穷蹇糟糕。而有十个孩子的董作宾,一家生活遭际自是可想而知。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江冬秀由美到台,得知胡氏早餐只吃一点稀饭,一点南瓜,觉得吃得太苦,要另外加点主食和菜肴,被胡适阻止。胡谈到史语所同人住在杨梅时代,有几家每月到了20日之后,就用南瓜加盐煮稀饭过日子,一直熬到下个月发薪水,然后到了下个月20日左右还得靠南瓜加盐煮稀饭过下去。胡适所说“有几家”中的第一号人家,就是董作宾。

尽管靠南瓜加盐煮稀饭过日子,但不能趴在床上等死或蹲在屋顶上整天大骂蒋氏父子失察民情与缺少怜悯之心,生活还要继续,各项工作也得琢磨着干起来。因而董作宾继傅斯年出任史语所所长不久,便拿出主要精力主持史语所在南港建造办公大楼和宿舍的工程。当时建筑行业与学术机关的知识分子,对搞建筑拿回扣,凭董作宾接受的教育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以权牟利,从中捞取油水的空间也较小。一晃几年过去了,眼看一座座楼舍立起,而董家生活依然极其艰难,许多时候连吃饱肚子都不太容易。董作宾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兼课后,有几位要好的同事经常看到他每次下课回家,都从校内的小卖部买一包花生米边走边吃,且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就问他为何总是买花生米吃。董说讲完课后肚子就有点饿,吃几个花生米充饥,别的买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对方不解地问,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边用手指捏着花生米往嘴里送,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

许多年后,董作宾的儿子董敏证实了此事,并认为是董作宾在李庄时代的助手屈万里最先传播出来的,但屈氏传播这个故事,原本想证明董作宾是一河南老土和生活上的小气鬼。按屈万里的设想,一个大学教授,还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怎么能在校园里吃零食呢,这样做不是很丢人的事吗?除了老土谁还会这么个样子?因而,董敏认为屈万里传播此事是不怀好意,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诋毁效果罢了。因为凡听到这个故事者,都为董家生活的艰难而感动,没有人去考虑董作宾是否河南老土或小气不小气的事,且在台大校园当着师生的面吃几粒花生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更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对此,董敏补充说:“事实上当时的董家确实穷困得很,我爸爸有开夜车搞研究写文章的习惯,他的桌子下面有个小铁筒,里面装了一点饼干糕点什么的,晚上熬夜饿了的时候,就从铁筒里掏出一点点垫活垫活。开始孩子们不知道,等发现这个秘密后,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给吃掉了,结果有一个晚上,我爸爸到半夜又从小铁筒里找东西吃,一看是空的了,很懊丧,起身在屋里转了几圈,长吁短叹。我妈妈熊海萍起床看到爸爸愁苦悲戚的样子,又看到那个空铁筒,心领神会,当场流下了热泪。”

不管屈万里传播董作宾于台大校园吃花生米之事真实动机如何,董家贫困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也是导致董作宾出走香港的重要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