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的开篇(见:还剑湖传说:起源 | 中越情仇史46)向各位读者首先介绍了越南河内的一处标志性景点之一:还剑湖(越南语:Hoàn Kiem)。而还剑湖背后那则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就与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历史紧密相连……
还剑湖全景
话说大明帝国治下的安南并不平静,由于在当地施政不当,效果未达预期;加之中央派来的昏官庸吏乃至奸臣们鱼肉乡里、倒行逆施,终激起了安南人民的反抗。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在其所著《越南通史》中如此描绘越南的这段"属明时期":"自明朝统治安南后,我民痛苦万端,怨声载道,恨之入骨,渴望摆脱这水深火热之境,幸赖当时有英雄出世,树起义旗,反抗明寇,在十年之中,光复旧山河,重建了南国独立的基业。"这位被陈重金称之为越南"民族救星"、"独立英雄"的人物名叫黎利,出身于清化省梁江蓝山乡的豪族。
史称黎氏世代务农、颇有家资。而黎利本人又仗义疏财、为人豪爽,十里八乡远近闻名,颇有点《水浒传》中的晁盖、柴进的影子。
新水浒中天贵星小旋风柴进的影视形象
时值明廷统治安南之际,按照《明史》记载"(黎)利初仕陈季扩为金吾将军,后归正,用为清化府俄乐县巡检,邑邑不得志。"原来黎利在后陈朝重光帝陈季扩帐下充任过"伪职",向明军"反正"后却没捞到什么便宜,仅被授予县派出所所长这种实打实的"九品芝麻官"(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归县令管辖。)。
由王晶导演、周星驰主演的香港电影《九品芝麻官》
幻想着"卖主求荣、升官发财"的美梦落空,失望之余,他便对明廷开始"心怀怨念、图谋不轨"。但越南的民族救星怎么可能出卖同胞、屈身为贼、甘当"越奸"呢!?所以,越南史籍则有另外一番说法。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廷占据安南后,对当地人采取了劳役与招降双管齐下的方针,像黎利这种本土豪族,自然是是朝廷极力拉拢争取的对象。不过黎利倒显得很有"民族气节",他"不为官爵所诱、威势所怵,明人巧计百端,终不致也。"——这段文字怎么看着都觉得是明朝人"周公访吕尚、萧何追韩信"般上杆子求着黎利出山似的。在拒绝了明廷的盛情邀请后,黎利自觉复国无望,感叹:"丈夫生世,当济大难、立大功、流芳千载,何乃屑屑为人役使乎?"(这口气确实气吞如虎、豪情万丈。)遂"晦迹山林,潜心韬略,延揽智谋之士,招集流离之民。"中越两国的历史文献将黎利对明廷的态度描绘得截然迥异,一面是主动投靠的机会主义份子,一面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民族义士。其实这都毫不奇怪,毕竟两个国家从各自对立的政治立场出发来描绘这段变了味儿的历史,自然就是眼前这种效果了。另外,前文提及的大明帝国交趾省镇守太监马骐,亦有登场。这次甭说越南历史将其刻画得贪得无厌、穷凶极恶。甚至连中方的记载中都说马骐"黩货烦苛",且经常羞辱投降明朝的土官乂安知府潘僚、俄乐县巡检黎利等人。而黎利就是多次遭马骐索贿,又被羞辱后忍无可忍才扯旗造反。这么一看,不禁让人想起300多年前,在辽东春州混同江畔的头鱼宴上被大辽天祚帝逼着跳舞的女真贵族完颜阿骨打,受了辽帝的窝囊气后便扯旗造反。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2月)刚过完春节,按捺不住内心躁动的黎利就在蓝山扬旗反明。黎利自称"平定王",其弟为相国、段荞为都督,义军传檄四方,列数明廷之罪,以示其起事之"扫灭明寇、光复安南"的大义名分——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蓝山起义"。不过《越南通史》的作者陈重金也承认,尽管黎利领导的蓝山起义"顺乎民心,合于公理,然而初时平定王的力量尚甚至薄弱,将士不多,粮草不足。尽管用计谋打了几场胜仗,但仍无足够力量与敌军抗衡,因而被迫三次撤回至灵山,经历数度危急,实为艰难困苦……"我们先说他的一回至灵山:获知黎利起义的消息,明廷作出了快速反应,由镇守太监马骐率军前来征讨,不过这位爷是典型的扰民有术、带兵无方。被黎利诱至洛水(今清化锦水),以伏兵击败。不过不凑巧义军除了越奸,令着明军趁黎利初尝胜果,意犹未尽之时发起偷袭。结果义军先胜后败,四散逃窜。是役,黎利连老婆孩子都作了俘虏,他仅带着少数残兵败将前往至灵山中藏匿。
楚汉之争中,刘邦于彭城之战中被项羽击败,连亲爹和老婆被楚军俘获
到了转年(1419年),自觉恢复元气的黎利再度出山。无奈兵力太少,尽管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撤退。然而各路围剿的明军却尾随而至,群起攻之。黎利逐渐不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居然向众将高喊:"昔日纪信代汉高而死,谁愿效之?"结果还真有叫作黎来的武将,毫不犹豫地换上了黎利的御袍,冲入明军阵中。明军信以为真,杀了这位冒牌的平定王后解围撤军,邀功请赏去也。
为帮主公孙坚脱困,而遭华雄斩杀的祖茂
黎利这才得以逃出生天。在这之后的一年中,他仍与明军打打停停,但在这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当属得到重臣阮廌的归附,就好比刘备得孔明那般。至于阮廌的事迹,我们以后还会谈到。公元1421-1422年,黎军再次与明军展开大战。这回黎利还从老挝取得了"外援"。不过老黎的这帮寮人(即老挝的主体民族)雇佣军忠诚度存疑,他们在战事中对黎军倒戈一击,导致"开国元勋"黎石中箭身死。
高仙芝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率唐军与阿拉伯帝国军队在怛逻斯河两岸展开决战,唐军与阿拉伯军相持五天,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致高仙芝兵败,是为怛逻斯之战。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黎利又一次展示了强大的演讲天分,他高声疾呼:"贼军紧围,若不冒死突围,夺路逃脱,则全军覆没矣!"众军一听,无不跟打了鸡血似的,奋勇抗击,护着他们的主子第三次有惊无险、全身而退到至灵山。不过困守荒山的黎军已是人困马乏、缺衣少食。众将纷纷劝谏黎利与明廷将和。而在当时,除黎利外,还有潘僚(就是被马骐敲诈勒索、取笑侮辱的那位乂安知府)、郑公证、黎饿等起义军。明军正四处征缴、分身乏术,见黎利愿意和谈,正中下怀,遂从其请。于是两军进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实则双方均是伺机待发、大打出手)。再说回到前篇提及的还剑湖,究其得名。原来传说是在公元1418年,黎利"蓝山起义"之前,在河内的还剑湖中捞得一把宝剑,上刻"顺天"二字。黎利于是提着这把"顺天宝剑",开启了他南征北讨、艰苦卓绝的"反明独立斗争"。那么黎利究竟是否真的上应天相、下顺民心,最终光复越南全土呢?他的宝剑最后结局又是如何呢?我们下文再表。
资料来源:陈重金(越)《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古小松《越南:历史国情前瞻》、煮茶《笑翻越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