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施蛰存 从松江走出的大作家
施蛰存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1937年起,他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3年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施蛰存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方面成绩斐然。
在松江开启文学创作
施蛰存 来源:网络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因此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施蛰存虽然出生在杭州,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8岁的施蛰存与妹妹施绛年,随父母从苏州迁居松江。1922年夏,施蛰存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学校离他家很近,即现在的松江二中。
施家迁居松江之后定居在松江西司弄中一段,当时是三进共11间房并置有厢楼的独家院落。小厢楼上,曾是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三人从事文学工作的地方。据说,戴望舒当年在松江施家写就的成名作《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就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施蛰存在松江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1932年春,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放弃在松江一所中学的教职,到上海市区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施蛰存在《云间语小录》一书中写道:“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
岐山村里醉心文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