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一下,重发】 ●《我的投资思考》 财报重要,但又没有我一开始认为的“那么”重要,根据财报编制规...
【修改一下,重发】
●《我的投资思考》
财报重要,但又没有我一开始认为的“那么”重要,根据财报编制规则,有很多东西是无法体现在财报上,特别是这家公司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各种优势和经营资源,这些既无法量化,也没办法变成数字记录在财报中。
比如很多长期大牛股的Pb市净率长期都在5倍以上甚至10倍以上,如果从长期看并非一定不合理(我只说长期),关键在于他这个Pb是建立在这家公司什么能力的基础之上?
对于普通重资产制造业这么高的估值一定是神经病,但是对于竞争力很强的轻资产模式互联网或者科技公司就是另外一回事。
我可以把公司和PB当做一个塔,公司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方式是地基,在这个地基之上到底能建多少层楼(PB),取决于这个地基的强度。
据媒体统计,美股这10年的长期大牛市,只有头部的那1/3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涨幅很大,其他2/3的公司基本上没怎么涨。
无形资产PK有形资产,现在看全球的市场基本上都给无形资产很强的公司给予了更高的市值和估值,我的理解——其实还是这两类价值创造,价值积累,长期复利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从价值原理上来说,轻资产无形资产更强的公司,它能更有效率的给股东创造价值,因为他不需要重复投入很多有形的东西,比如说固定资产,而且有形的东西太多,还会面临着折旧的问题。
我自己想到了一个例子,就是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经常被考的一个题目,一个游泳池,一个进水口,两个出水口,他给定你一个水池的容量,叫我求解,需要多少时间这个水池的水会不会放完?
我把进水口当做价值积累,把出水口当做价值流失,出血口越多肯定越影响价值积累,早晚要把水池里面的水放光。
以前看过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穷爸爸,富爸爸》,虽然现在我很不认同这本书里面对于价值投资的描述和理解,但是我很认同他的一个理念——最重要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最终能留下多少钱——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可以非常好的用来阐述企业值钱的。
今年我在投资认知上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从“价值如何复利”去看一家公司,一个行业,一门生意,围绕着这个核心去分析,可能才是更有效果的。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喜欢看金融历史书(老书),我带大家回顾一个历史现象——为什么在格雷厄姆的时代能买到那么多非常非常低PE Pb的公司?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格雷厄姆时代那种深度价值投资方法,已经几乎找不到可以买的目标公司?
我现在想明白的一个原因是,随着从格雷厄姆时代的工业时代进化到PC时代,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这些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方式和难易程度的不断进化,市场有效性让市场愿意给这些公司越来越高的估值(我在这里不谈是否高估,只谈互联网时代的估值一定是比格雷厄姆时代的整体估值高的)。
●《生活感想》
刚刚看到监管部门通报了头部网红辛巴卖假燕窝的处理结果,我非常的气愤。
但是之前发的帖子被删,所以就不多说,只说一句——网红直播带货这种模式,是我见过的所有商业模式中,对“老百姓”“消费者”最不负责任的一种,可惜,可惜J管部门视而不见了不痛不痒的态度,给我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