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 张玥解读
关于作者
汤姆·斯坦迪奇是英国知名的技术史专家,他早年在牛津大学读书时,主修的就是工程学和电脑科技。步入职场后,在《经济学人》杂志的科技版担任主编,同时为《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知名的媒体撰稿,可以说对科技话题十分关注,尤其是对人类的信息沟通关注最多。除了这本《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之外,他还著有《从莎草纸到互联网》,讲述的也是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对人类进程的影响。
关于本书
汤姆·斯坦迪奇在这本书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电报时代最耀眼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了一起,用生动有趣的笔法,消除了技术史的枯燥感。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把这本书作为商务人士的必读书之一,BBC 电视台还把这本书拍成过一部纪录片。
核心内容
从诞生时受到质疑,到联通全球后受到万众欢呼,电报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史。它对个人生活方式、商业运作模式以及政府的事务处理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快了世界发展的节奏。与此同时,电报也催生了信息过载、信息欺诈等负面问题。
尽管有过极大的辉煌,但随着电话等新的通讯工具出现,电报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了。然而它的整个历史,并不是一个古董的发展史,从技术细节到社会影响,甚至它所引发的负面现象,都能看到互联网世界的许多雏形,甚至说电报对互联网的诞生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都不为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1万字,我会用大约 25 分钟的时间,为你介绍这本书的精髓:了解电报从诞生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我们从中可以更加理性地理解互联网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书名,什么是维多利亚时代。这一般指的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到她去世后的77 年,也就是从她即位的 1837 年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1914 年结束。那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指的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兴起的新技术,电报。
在当时,电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第一次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人们觉得电报能加深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甚至能推动世界和平,是无所不能的科技,所以人们曾给予电报朝圣般的欢呼。电报还吸引了强大的资本注入,造就了新的职业,把许多技术群体变成了中产阶级,不过同时电报也导致了商业泡沫和新型犯罪的出现。让我们仔细想想,这些情景是不是正在互联网的身上发生呢?
事实上,作者认为我们无论是对电报,还是对互联网,都有看似合理却不切实际的期望,总是希望缔造出科技乌托邦,这归根结底是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结果。
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就是总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并且产生自大的心理。在这个心态下,我们总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历史的风口浪尖,这个时代的产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我们总会高估当下的时代价值,也会贬低之前时代的价值。今天的我们可能对电报不屑一顾,那么这也可能成为未来我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技术史专家汤姆·斯坦迪奇。他在这本书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电报时代最耀眼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了一起,用生动有趣的笔法消除了技术史的枯燥感。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把这本书作为商务人士的必读书之一,BBC电视台还把这本书拍成过一部纪录片。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电报的诞生史。电报在诞生之初曾遭到质疑,直到在商业上的应用发展起来,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直到跨洋通讯技术的实现,使电报受到了全世界的膜拜。
随后我们将了解电报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和政府的事务处理,它甚至在维多利亚时代就催生了在线社区等有趣的事物。
最后我们发现,电报也导致了很多负面问题,比如被用于信息欺诈、造成信息过载等等。最终新技术电话机的发明使得电报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先来看看电报是如何诞生的。
在十八世纪,如果靠骑马送信,跑上一百英里,也就是大约一百六十公里,需要花一天时间。所以人们一直都希望找到更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
1791 年 3 月 2 日,法国人查普和他兄弟一起制作了一个装置,成功地从自己家乡向十英里外的地方发送了一条信息。这个装置由特制时钟和遮光板组成,时钟上只有秒针,而且数字只有 10 个,遮光板则被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当秒针经过特定数字时,遮光板会进行相应的翻转,这样来显示不同的黑白组合。在远处接收信息的人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翻转的情况,就能知道秒针经过的是数字几。最后,不同的数字组合被设定为不同的代码,表示特定的字母或者句子。这样,距离很远的两个地方就能传递消息了。
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就发现,电报在诞生之初就和互联网技术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是通过相互连接的系统进行远距离通讯,而且运行规则也很像,计算机通过二进制来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运算,而查普电报的遮光板用黑白两种颜色来传输信息。
查普的这个装置有一个名字,法语叫做télégramme,意思是“远方的书写者”,而今天我们把这个词翻译为电报。有意思的是最早的电报装置和电一点关系都没有,是靠机械和人眼传递和接收信息,被称作观感电报。它的缺陷显而易见一旦视线受阻就不灵了。很多人就想办法用别的方式来传递信号,于是电就成了选项。
其实早在查普发明观感电报之前四十多年,法国科学家安托万·诺莱就在巴黎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那是 1746 年 4 月,他让两百个人站成一个长队,每人手里拿着一根大约 60 厘米长的导线,抓住一头另一头握在下一个人手里,就这样连成了一个大约一英里长的队伍。然后,他把队伍头上的导线连到了一个莱顿瓶上。莱顿瓶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容器。结果,在莱顿瓶放电的瞬间,两百多个修士几乎同时发出了惊叫,还全身抽动,显然是被同时电到了。
诺莱的实验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电可以在导线上传递得很远、很快,并且是即时的。对发明家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利用电流工作的信号装备,把信息远距离传送出去。在观感电报诞生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欧洲和美国的发明家都在为此努力。
1832 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发明电流电报机这件事上有了巨大的进展。他发现,可以利用电流的长短来表示不同的信息,然后他就用横和点区分长短,发明了大名鼎鼎的摩尔斯电码。五年后,也就是1837 年,在解决了电流远距离传输等难题之后,摩尔斯的电流电报机诞生了。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一个叫库克的人也造出了一台电流电报机。就这样,属于电报的时代正式到来。
不过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电流传递信号这件事听起来过于抽象,普通人很难理解电报的原理,他们甚至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魔术而不是科技。摩尔斯和库克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建立大规模的电报网,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电报的用处才行。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能实现这一点的角色就是政府。
摩尔斯费了很大劲,争取到了一笔资金支持之后,他选择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修建第一条电报线路。快完工前,正好赶上共和党的国民大会在巴尔的摩举行,摩尔斯决定借这个事件来展示一下电报的本事。当国民大会提出了一个竞选候选人名单的时候,摩尔斯的帮手立即从巴尔的摩发报,而在华盛顿的摩尔斯很快就收到了名单。一个小时后,第一班从巴尔的摩开来的火车到达华盛顿,人们确认了电报收到的名单无误,从此开始相信电报确实具有巨大的威力。
后来,商人又发现了电报的公共价值。他们在英美先后成立了电报公司,把电报技术进行了商业化运作,这才真正使电报业务在公众间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电报发信,原来的马匹送信等方式就都被淘汰了。
1852 年,也就是摩尔斯发明电报机的 15 年后,全美已经建成了两万三千英里长的电报线路。这时,科学家们的雄心也被刺激,他们开始考虑一项前无古人的工程,就是修建横跨大洋的电报网。这项工程的最难点就是铺设海底电缆。有一次铺设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电缆突然断了,负责项目的公司就不得不筹集巨款重头做起。在经过长达七年的尝试之后,人们终于实现了欧洲与北美的即时通讯,从此,消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穿越大洲。美国人把这个工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他们说电报“彻底消灭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洲际电报网越来越发达,人类也首次实现了全球信息联通。
这就是电报的诞生史,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18 世纪末,法国人发明了依靠机械传递信号的观感电报,这是电报最初的形态。而在 19 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摩尔斯和英国人库克几乎同时发明了电流电报机。在见证了电报的快捷传输之后,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个科技产品,而横跨大洋的电报网的建立彻底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全球互联的时代到来了。
说完了电报的诞生过程。我们再来看看电报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你会发现,如今互联网衍生出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早在电报时代就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看电报是怎么催生出网络生活的,这个网络指的是电报网。
那时候,网络生活的丰富程度,在电报员这个群体中体现得最明显。他们在发电报的空闲时间,经常会在线路上聊天,讲讲故事,说个笑话,分享电报圈里的八卦,特别无聊的时候,他们还用电报下一盘国际象棋,这种现象就和今天的社交网络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电报公司的一部分雇员,曾经利用电报开了一次在线大会,来自 33 个电报站的数百位电报员参会。他们用摩尔斯电码发言,其他人能同时听到内容。仔细想想,这就是互联网在线会议的雏形。
不过和在电脑上敲键盘相比,把语言敲成电报码还是挺麻烦的。久而久之,通过缩写进行交流的方式出现了。一本 1859 年汇编的电报缩写清单就这样记录着,ga代表“去吧”,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来吃晚餐”,这一切都听起来就好像今天我们在网上聊天时常用的网络用语,比如lol表示大笑、asap表示尽快等等。
当然,如果电报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就未免价值太低了。实际上,电报对人们生活方式最大的影响,是在和商业结合之后。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商人成了最早一批从电报中获益的人。我们来举个例子。在电报发明以前,从事国际贸易的纽约商人,每个月只有一两次机会获得海外的商业信息,而且那时距离信息的发布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星期。但在有了电报之后,他们每天都能获得世界上主要市场的信息。
于是,商人的运营模式受到了电报很大影响,发货商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年只进行几次批发,他们不得不随时和客户联系,以致交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信息沟通的简便,也使他们能摆脱原来的中介,实现生产商和购买者的直接联络,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些都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而这些变化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听上去都是很熟悉的事物。
在 19 世纪 50 年代,伦敦的电报中有超过一半的信息都和股市有关,还有三分之一和其他商业信息有关,和生活相关的电报只有不到七分之一。而到了 1870 年,美国电报行业巨头——西部联合公司的总裁告诉国会,在上一年里,美国西部地区的谷物贸易冷清,结果导致当地电报业的收入也下降了四分之一,而南部地区商业的复苏,使该地区的电报收入逐月增加。到最后,电报业务量变成了一个测量某个地区经济活跃水平的重要标志。
不仅如此,电报甚至还影响了企业结构。有了电报之后,那些有分支机构的大公司,就开始租用电报专线进行内部联络,因为这种内部沟通是免费的,而且电报是即时的,所以很便于公司总部对各个分支进行控制。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型层级制的公司兴起,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集团型企业。
在电报行业本身也出现了巨头企业,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大公司一样。比如刚才提到的西部联合公司,这家公司一度掌控了全美国 80%的电报业务获利巨大。电报员也成了人们眼中的热门职业,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和社会地位,很像今天的IT行业里的程序员。这个群体开始数以千计地出现,很快就扩大了中产阶级的数量。在电报员里名气最大的人就是爱迪生,他靠着对发报机的改进,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后来还得到资助,专心进行发明创造。
电报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自然也会波及到政府层面,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外交和军事领域。在以前,外交官们等着马车和轮船送来消息,然后字斟句酌地给出回应。然而电报的出现,使他们经常要面对突发信息,并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回应。一旦措辞出现失误,就可能酿成外交事件,这让外交官们颇不适应。和外交官相反的是,军队在电报的身上尝到了甜头,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交战双方一共架设了一万五千多英里的电报线,广泛传递军事消息,同时靠窃听和密码进行尔虞我诈的较量。
说到这里,你一定发现了,电报不但催生了新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商业领域,电报加快了商业信息的交换速度,使贸易频度增加,极大刺激了经济繁荣。此外,对政府来说,电报可以使他们掌握形势的及时变化,就像今天的官方通过互联网来掌握情况一样。从个人到国家,电报几乎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很多细节,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互联网的使用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电报传统的继承人。
不过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电报在带来了大量革新的同时,也制造出哪些混乱。这里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种,一是信息欺诈,二是信息过载。
我们先来说信息欺诈。这里最典型的案例是在赌马的生意中。在电报发明之前,赛马场上的结果要花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传递到各地庄家的手里,而在这个时间段内,人们仍然可以下注。电报刚出现的时候,有人就利用这个漏洞,赛果刚出炉,就给距离赛马场最近下注点的同伙发电报,赶在结果传来之前做手脚,猛赚一笔。
由于早在电报发明之初,政府官方就有规定,不允许电报发送赛果这类消息,所以通常这样的欺诈都是以密码的形式操作。结果,用密码发电报这件事一度也遭到了禁止,只有政府和电报公司才能用密码,不过犯罪分子还是找到了别的漏洞,这回他们盯上的是股市。
股市特别依赖电报这种技术,每天都用它把股票信息发送到各地,供银行家和商人们参考,不过电报公司都是把股票价格写成密码再进行传送的。在电报网络还不太健全的时候,就有股票经纪人盯上了这块肥肉,他们找到电报员,私下买入股票信息,然后再和电报员共享获得的收益。
类似事件的出现,使得信息安全这个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商人想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公众想保护生活隐私,这时各种风格的电报密码开始出现。在电报的百年历史上,给电报加密和破译密码是一件一直在博弈的事情,其中产生出不少的丑闻。
其中一个著名事件就是法国的德雷福斯案件。1894 年,法国上尉德雷福斯以间谍罪被捕,因为军队认为他向德国或意大利出卖重要的军事机密,而最终给德雷福斯定罪的证据竟然是一份被故意曲解的秘密电报。
这封电报是由意大利驻法国大使馆的武官发给他的上级的,原文内容是“如果德雷福斯上尉与您没有关联,发表公开声明进行否认将是明智之举,以防媒体胡乱报道。”但这封密电发出之后就被法国截获并破译出来。然而,法国为了军队的颜面和威信,不愿承认自己抓错了人,竟然把电报内容曲解之后呈交给法庭,最终成为了给德雷福斯定罪的关键证据。
这个事件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让法国分裂成了两个阵营,更是煽动了人们的反犹情绪。后来,以法国作家左拉领导着巴黎知识分子们开展了释放德雷福斯的运动,他还写下了以《我控诉》为标题的致法国总统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引起了法国和国际上的广泛影响,俄国作家契科夫在给左拉的信中表示了支持。最终,这起案件成为了法国政治史上的烫手山芋,直到 1995 年法国军队才承认德雷福斯是清白的。
通过这几个事件,我们又看到了电报和互联网的相似之处,就是网络安全问题,既然有人会用电报去在赌马中行骗,当然就会有人在互联网上坑投资者的钱,既然当年有人用电报密码进行博弈,那么今天就会有人在互联网压缩文件和登录密码上打主意。通讯网络的发达的确带来了便捷,但麻烦和危险也随之而来,一百多年前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说完了信息欺诈,我们再来说说电报造成的信息过载。
19世纪,人们获得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报纸。在电报出现前,报纸对新闻的即时性要求并不高,而且还仅限于本地信息的报道。这是因为,尽管有的报社会在海外安排通讯员,但一则消息往往是在几周以后才会传递过来。比如在 1845年的《泰晤士报》上,来自纽约的新闻一般是四周前发生的,来自南非开普敦的新闻是八周前发生的。
电报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当年摩尔斯建立了第一条电报线路后,发出的第二条信息就是“有什么新闻吗”。原本报业以为,电报会使自己这行衰落,但他们很快发现,利用电报传送新闻,尤其是报道突发事件,可以增加报纸的阅读内容,靠新闻的即时性吸引更多的读者。
由于报社要节省成本、扩大新闻素材来源,这使得一种新闻机构成长起来,就是通讯社。这种机构会向各地派出自己的记者,采写稿件后通过电报发回,再将内容卖给多家报社。现在世界知名的通讯社——路透社,就是在那时候采取了“跟着电报走”的策略,逐渐扩大报道规模,成为通讯社霸主的。
电报带来了很多海外新闻,让报纸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了地域的束缚,开始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但新鲜感之后,也有反对声出现,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上海发洪水、加尔各答发生屠杀这种新闻越来越多,本地火灾造成的损失却没人报道,这说明信息过载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人们的生活开始被海量的信息给淹没了。
信息过载的另一种负面效应,产生在生活节奏上。比如商业信息的更新加快,虽然让商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但也使他们疲于奔命。纽约商人就曾公开抱怨,忙碌了一整天后,刚要享受家庭时光,一封电报就带来了新的生意要处理,在电报时代商人就必须时刻保持紧张,根本松懈不下来。
不光商人是这样时刻保持紧绷,连机器也是如此。19 世纪 60 年代,黄金开始受到追捧。于是,美国人在纽约成立了黄金交易的行情室,并借助电报的原理设计了能随时报价的黄金指示器,不间断地向经纪人们发送金价。可是在 1869 年的一天,黄金指示器忽然停止了工作,结果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经纪人们派来的几百个人就挤满了交易大厅,抱怨线路出了毛病。信息过载的负面效果,有时候就是在这种信息突然中断时才体现出来,信息过载虽然让人精神紧张,但没有信息时使人更难受。说到这里请大家想一想,当我们每天不停刷微博、微信,看网页,不刷就手足无措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承受信息过载所带来的压力呢?
后来,随着发电报的数量越来越多,发明家设计出了自动发报机,它比电报员更快、更稳定。1886年英国公布爱尔兰自治法案的当晚,伦敦中央电报站的 100 台自动发报机一共发送了 150 万字的相关电报。在追求高速发报效果的过程中,美国发明家贝尔碰巧发现他不但能用设备发送电信号,还能传送声音,经过不到一年的研究,电话机就诞生了。尽管电话机被贝尔称为“会说话的电报”,但它实现了人们远距离的声音通话,这一下子就取代电报的功能,把电报从巅峰直接推向了深渊。
电话兴起之后,人们可以直接交流,再也不用跑到电报站靠电报员发送信息。电报不再是热门行业,业务量开始减少,原来很吃香的电报员这个职业也乏人问津。伴随维多利亚女王在 1901 年去世,电报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也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然而,电报的许多技术特征和衍生事物被继承了下来,在不断发展后,陆续被应用到电话、传真、计算机单机、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里,比如为规范国际电报业务而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后来就变成了制定调制解调器协议的国际电信联盟。因此可以说,电报对当下的技术世界具有一定奠基性的价值。
电报的衰落也说明建立在特定技术领域上的行业,其实很容易在新发明面前土崩瓦解,哪怕这项技术曾被视作无所不能。而当我们了解了电报从诞生到衰落的全过程之后,我们每天所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同样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本期的主要内容。19 世纪 30 年代,电流电报机的发明,拉开了人类大规模使用电报的序幕,海底电缆的铺设,更实现了全球电报网络的联通。电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商业节奏,还影响政府的事务处理,堪称建立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它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信息欺诈、信息过载等负面现象,左右了文明的进程。尽管有过极大的辉煌,但随着电话等新的通讯工具出现,电报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了,然而它的整个历史并不是一个古董的发展史,从技术细节到社会影响,甚至它所引发的负面现象,都能看到互联网世界的许多雏形,甚至说电报对互联网的诞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都不为过。那么,我们从电报的历史中取得足够的借鉴,去审视互联网的当下甚至未来,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撰稿:张玥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