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国 ‖ 柏乡古代书院
河北省历代书院有三百余所,其中邢台市的历代书院有四十六所,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强。在邢台市已知的四十六所古代学院中,柏乡县人在本县境内所办和在柏乡境外所办的书院有四所。
1、慎斋书院
慎斋书院位于柏乡县城西午河北岸薛庄,《清·柏乡县志》称其为槐阳八景之一;创办于明代嘉靖后期(1553—1566);慎斋书院是魏裔介的高祖父明代魏谦光的读书处。当年慎斋书院藏书甚丰,远近闻名,魏谦光在此结友讲学,四方学子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今柏乡县城西已经没有薛家庄,故址难寻。魏谦光字子观,号慎斋,明兵部右侍郎魏谦吉之兄,清相国魏裔介之高祖。他生平笃志嗜学,尝冬夜读书,以雪拭目。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湖广衡山县令,为官清正廉明,后为衡山士民举入名宦。魏素性简静,不愿宦海沉浮,挂冠归里,于城西午河北岸辟地结庐,研经读史,后人遂名之为慎斋书院。该址地僻村稀,人静境幽,魏谦光效靖节遗风,周围遍植杨柳,中建草堂,四面轩窗,不尚华丽。启窗则见平畴翻浪,野旷天低,太行拱右,午水襟前,山色映户,水光照庭,院中辟花圃,围药栏,凿地为池,中植菱藕,红白交错。池旁迭石为山,修竹千竿,翠枝萧遥。一年四季,院中春芍、夏荷、秋菊、冬梅,鲜花不断,竹柏常青。堂后有小楼,藏书甚丰。院西南隅,一片桃林,中建高阁。登阁上,春闻莺歌燕语,夏沐清风明月,秋望雁唳云天,冬赏白雪赋诗。于此,游目骋怀,吟啸长歌,纵情天地之间,不啻世外桃源。林外有小溪,溪上横简桥,桥头茅亭,是魏谦光读书倦余垂钓之处。书院中一切景物,举凡草堂萝径,竹篱茅亭,青林石白,小桥流水,无不优雅清新,宁静宜人;朴实无华,自然天成。魏谦光居此二十载,研经读史,终老天年,著有《四书周易备采》、《五经大学又摘》等书。嗣后,随着人世变迁,慎斋书院逐渐荒废。清代中叶以后,遗址终于湮没,于今早已无闻了。《清·魏裔鲁》有诗曰:
萁裘司马有家传,草阁风清亦洒然。
种竹栽花留客醉,青林白石任君眠。
桂冠靖节归衡岳,倒屣中郎着祖鞭。
九踬公车皆不第,学参濂洛继高贤。
2、槐川书院
槐川书院。原是明朝魏谦吉的别墅。魏谦吉(1509—1560)字子惠,号槐川,明朝嘉靖丁酉(1538)举人第一名,戊戌(1539)进士,初授云南道御史,迁大理寺少卿,都御史,巡抚甘肃,转抚山西,升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总督三边(陕,山,宁)军务。卒赠右都御史(正二品)。当地俗称“魏总镇”。曾出资复建封龙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影响力极大。当年在柏乡建有槐川书院,地点坐落在县城东北角原凤凰岗上,是集别墅与书院为一体的设施。是魏裔介的高叔祖魏谦吉所建的园林式设施,地势高昂,站在此地可俯瞰城内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槐川书院藏书甚丰,远近闻名,是一方书院的标榜。内植名花树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内设桂花坞、光賁堂等堂号设施。遗址废于清末。
隆庆赵州志记载:“槐阳书院在县城东北偶凤凰岗后,规制壮丽,四面有池如带,可以通舟,而园亭居中,盖故少司马魏公所购云。邑人冯时化诗曰:凤凰岗后此称雄,十亩荷花四面通。泉石未酬校老计,经纶空在奏疏中。黄金屋贮传家物,绿野空留寄傲风。怀想㥿勋倍惆怅,不知何日迨辽东”。
魏裔介曾有诗作:
甲寅秋九月,同勷儿游城东北隅槐川书院有感,作二律纪之
槐川,高叔祖也。先高祖恒山令慎斋之胞弟,任总督。
燕颔功业照雄边,卜筑传闻嘉靖年。
一自鹤归华表后,更无人醉晚风前。
停云楼暗封蛛网,光贲堂空绝绮筵。
尚有遗编留邺架,登临回首欲潸然。
其二
当年昆弟守传经,拭雪村居眼倍青。
张掖狼烟曾电扫,衡阳棠荫遍碑铭。
华堂未废邻人锁,茶灶无烟秋草零。
试向香云阁上望,西山黛色翠如屏。
(《兼济堂文集》583页)
3、槐阳书院
位于柏乡县城北街,系清乾隆三十年柏乡知县钟庚华捐建的唯一官办书院。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钟庚华购宅捐建。咸丰六年知县江恭先重修,光绪十五年知县李传棣又修;光绪二十九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槐阳书院设山长,聘请有名进士或举人主讲,下有斋长,由院绅自邑中廪膳生充任,每年二月,由知县考选童生入院、肄业,以一年为限,生定18名,童定9名,每月三大课,以初四、十四为官课,二十四为斋课,均有奖赏。生员以超、特、壹,上、中、次为等级,专门研究六艺,准备科名进取。
4、董公书院
董公书院,又称龙岗书院。所在地邢州(今邢台市);创办时间元代(1276—1316年);创办人董朴。据《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七十七儒学二》载:董朴(1231—1316年)字太初,顺德人。自幼强记,比冠,师事乐舜咨、刘道济,幡然有求道之志。至元十六年(1279),用提刑按察使荐,起家为陕西知法官,未几,以亲老归养。寻召为太史院主事,复辞不赴。皇庆初,朴年已踰八十,诏以翰林修撰致仕。延佑三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五。朴所为学,自六经及孔、孟微言,与凡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而会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贯之妙。其事亲孝,与人交,智愚贵贱,一待以诚,或有犯之者,夷然不与之校。中山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养交至;其为人,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朴家近龙冈,学者因称之曰龙冈先生云。
《元史》记董朴顺德人,为什么说董朴是柏乡人呢?理由有三:一是董朴“家近龙冈”其义是他“非龙冈人”。二是董孝忠教授经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的《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三是柏乡元代曾出“柏乡三郡候”之一的董讷(元泰定元年1314加吏部尚书)等。据金代石碑记载,柏乡一带董姓人口众多,董姓为柏乡之望族。随着柏乡董氏研究的深入,董朴以上的世系逐渐会搞清楚。尽管董朴长期在龙岗讲学、办书院,记为顺德人。但出生于柏乡是确实的。
董朴曾为隆尧县大霍乡西候村孔氏先祖撰写碑文:一是撰、书尧山孔氏先德之碑。大德元年(1297)十月立。龙岗董朴撰文并书丹,碑主为“顺德等路诸邑人匠大使府君(孔天佑)”。二是撰尧山孔氏先茔之碑。元延祐三年(1316)九月立。翰林修撰承务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龙岗董朴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