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山陕会馆的传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1722

赊店山陕会馆的传说

作者 |   赵文志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

一、驮煤填坑

相传山陕商人欲在赊店镇的繁华闹市中心购置地基,创建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由于占地面积较大(据现在测量,山陕会馆总占地面积达12885.29平方米),加之闹市区商业中心寸土寸金,已无大宗连片土地可供建馆使用。于是将磁器街北端、五魁厂街路南、永庆街以西,绿布场街东侧一处大坑卖于山陕商人。

在古时城镇内普遍缺少排水设施,为解决内涝及污水排放,古赊店人在镇内挖掘了大大小小几十处水坑,池溏,平时养鱼、洗衣、排放生活污水,洪涝时用于蓄水,旱时担水浇地,作用及效果非常明显。

由于地势低洼,加之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起房盖屋,特别是兴建庙宇,往往都要在地势高处选址建造。于是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山陕商人用骡马从山西一筐一筐地运煤,将大坑填平垫高。

在二百多年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挖煤完全依靠人力,煤价昂贵,有“黑金”之说,平常百姓家根本用不起。加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完全依靠人背马驮,运输成本非常之高。

据传,山陕会馆建成后,整个地基高于地面许多,人们从东西辕门进入会馆,到登七级青石台阶方能进入。

赊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三期工程建设,竣工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经6帝136年。山陕会馆从创建之日起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及至子孙后代对勤劳智慧的先人,赊店镇昔日的辉煌梦想永久的记忆和遥想。

二、米汁和灰

传说会馆建设中,为做到保证质量,精益求精,每名泥瓦工在砌墙时,每天只允许垒一层砖,不讲进度,只保质量。为此工匠们做起活来都万分小心,反复测量,细之又细,决不允许出现一丁点儿偏差。烧砖用土和石灰都要仔细筛检,青砖从选土,制坯到烧制的尺寸,火候和颜色,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和灰用水必须以糯米汁。

相传,山陕会馆建设施工时,院内支起几十口大锅,日夜熬制糯米。熬成后,米汁用来和灰砌墙,过滤后的稠米则由工匠食用或任由附近百姓无偿取用。

由于工程质量过硬,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触摸古老的墙体时,青砖仍不见有任何粉化的迹象,砖缝的白灰又薄又硬,均匀整齐,似铁一般抠不下一丁点儿,古人精益求精、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三、神龙汲水

“山陕庙里怪事多”,那就是自会馆建成后近三百年来,不管雨下得再大,或是路面积水浸入,会馆内从来没有出现积水,雨水都迅速地从青石板之间的缝隙渗入。而商人们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把雨水也当作“天降之财”,不会轻易任其流到别的地方。而会馆内又不见有任何排水口及路面排水设施,那么,这么多的雨水都流到那里去了呢?这究竟有着什么奥妙玄机呢?原来,这种里面有着一个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传说。

传说在会馆破土动工之时,施工工匠在挖坑清理地基时,发现了一青一黑两条蛇,相传是潘河上游黑龙潭龙王之子,担任潘赵二河河神。于是人们又在山陕会馆的西侧,挖掘了一口深井,取名“潘龙井”然后毕恭毕敬的把二蛇送入井内蟠居。从此以后山陕会馆内无论有再多的雨水,都被两条青龙吸取,降多少汲多少,不留一点。因此,会馆内不会积水,并且会馆内的建筑也从来不会出现潮湿现象,这对保护建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火烧春秋楼

春秋楼是山陕会馆主院内最后一进建筑,因其内龛奉关羽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下铺重层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条交错铺砌,高十丈十尺。民间传说,“唐河一座塔,离天一丈八”;“南阳有座王府山,巴巴差差够着天”;“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建成后的春秋楼巍峨壮观,三重檐琉璃歇山顶金碧辉煌,光逾日星,楼之各部雕饰‘彩绘极其华丽,巧夺天工,堪称神州一绝。

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攻陷赊店,镇内豪绅富贾躲入春秋楼内,负隅顽抗,被捻军纵火焚毁。民间传说春秋楼下部以四十八根巨木撑起,因墙厚柱粗,用普通柴火无法烧着,后从百姓家及店铺内寻来被褥、桐油,将被褥上桐油,堆放在底部的巨木柱上点燃,因此,才能此楼焚烧。故后人一直流传着“要烧春秋楼,被子蘸桐油”。

熊熊大火一直燃烧了七天七夜,连远在九十里外的南阳府都能看到烟火。故后人又有传说:“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意为春秋楼迥出霄汉、高耸入云,捻军纵火只烧掉了楼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还依然矗立在遥不可及,目不可视的云端里。春秋楼的遗址,即现在人们看到的“关公读春秋”铜像处。

作者简介

赵文志,兴隆镇老街人,出生于1940年,原社旗县城建局科级干部。现退休在老家安享晚年,爱好养花种草,热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自购高倍天文望远镜,为附近小学生义务上课;撰文宣传家乡文化,在《老人春秋》、《大码头》、《河韵》、《宛东潮》等多家本土杂志上发表文章十几篇,曾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原创首发,一稿一投,文责自负,1000字以上,作者简介、靓照同发
(0)

相关推荐

  • 南阳社旗县赊店镇(1)·山陕会馆的辉煌岁月与刘秀赊旗招兵的传闻

    我最早知道赊店镇是从一部九十年代的老电影里,片名叫<脸对脸,背靠背>.牛振华在影片中演一个县文化馆的代理馆长,一心只想转正,虽说是个芝麻粒大点儿的位子,可大家依然抢破了头,同僚间开始各种算 ...

  • 南阳社旗县赊店镇(2)·赊店古镇的古码头与七十二条街

    山陕会馆,中国古建筑的最后繁荣 我是在一个雨天来到山陕会馆的,空濛的雨水调低了建筑的明度,使之呈现出厚重.苍凉的感觉.会馆里中寂静无人,巨大的庭院泛起单调的脚步声,如同来自数百年前的回响.清代是中国古 ...

  • 京杭运河边的山陕会馆,古代建筑的杰作,见证聊城历史辉煌

    聊城因京杭运河而繁华一时,位于聊城市城区的南部的山陕会馆便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千年古城,百年会馆"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聊城和山峡会馆的关系,那山峡会馆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

  • 李先书:古镇记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古镇记忆 作者 |李先书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 ...

  • 赊店“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络乡情.祭祀神明的地方.明清时期晋商与秦商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为了经商的需要,利用邻省之好,相互结合,在国内很多城镇都修 ...

  • 山陕庙[山陕庙]

    民间有 "天下店数赊店"之称.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会馆.湖北 ...

  • 河南社旗:水陆接驳数百年的赊店古镇,寻茶途中品鉴洞藏老酒浓香

    在此次"赤壁青砖茶"2020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万里茶道(中国段)活动中,我们车队的起点是福建武夷山,因此沿途的考察是从茶叶产地开始的,无论是由武夷山的大红袍到九江西海白茶,再到修 ...

  • 抱愧北大石桥

    从赊店古镇乾维门向北一公里,就是自方城而来的潘河.北大石桥静卧在潘河之上,清清的流水在桥下穿过,遇到了被洪水掀翻的石条,激溅起无数的浪花.斜阳之下,行人稀少,偶尔有几辆汽车驶过,更显出了北大石桥的落寞 ...

  • “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遍天下,最壮观最精致的是哪一座呢?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有一座山陕会馆,号称"天下第一会馆",我慕名前往,一探究竟.南阳社旗(古称赊旗)是万里茶道上的水陆转运枢纽,清乾隆时期是 ...

  • 聊城山陕会馆

        远去了古运河上风樯帆影,回望处水岸波荡会馆菁华.来游聊城山陕会馆---- 钟楼 鼓楼 1989年立<重修山陕会馆碑记> 戏楼 文昌火神殿.关帝大殿.财神大王殿一字排开 春秋阁 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