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仿简答(15):逼真毕竟不是真 真仿之间不模棱
观赏博物馆藏品是最好的研摩学习,赏读藏友发布的藏品也不失是一种实践的途径,能够检视识别古玉真伪的认知程度。
有条友发的组图中一件玉牛首(图1):
图1-1
图1-2
有学习的藏友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探问究竟,略陈如下。
见真者自然不乏有“见真”看点:
(1)型文古朴,商代玉牛首常见的型制、纹饰;
(2)明显的润透感(图2);
图2
(3)历历在目的打磨砂痕(图3);
图3
(4)布满的土蚀斑(图4);
图4
(5)残留的片切割痕(图5)等等,
图5
仅上述看点就已经非常逼真啦!
确实,玉牛首所带有的上述这些特征,对许多赏玩未深的收藏者来说,是一种磨人的考验,是难以拿捏和断定的。
然而,古玉沧桑不可仿,许多看似到真的看点未别就真,稍一疏忽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逼真毕竟不是真,同样的看点,一旦较真(挑剔)都会真仿毕现的。
(1)型纹别扭。小规格玉饰件的型纹可以依样画葫芦,比较好模仿。但是如果掌握不到时代古玉的精髓,也难以仿到位,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臣字眼”,怎么看都显得有一些别扭:到代商玉臣字眼的瞳圈与眼睑边缘大多都会并线,比较自然;而此眼的瞳圈独立于眼睑边缘,形成凸瞳现象,比较吓人,不太正常,感觉怪怪的(图6)。
图6-1:怪异的臣字眼
图6-2:到代商玉的臣字眼
(2)透有润感,但生透非千年入埋的熟透。凡是透性比较大的玉都会产生润的感觉,但是透要伴随熟才是古玉的熟透,如果透仅仅伴随润就是料自带的生透了,这是用透性较强的生料仿古玉的老熟,迷惑性较大而已(图7)。
图7
(3)砂痕局部为明显手工补打修磨。器表见明显打磨砂痕了,但是打磨不到位(参加见《古玉学步(128):边角不苟见精神灵动飘逸显神韵》),为后期手工修磨的仿制特征(图8)。
图8
(4)蚀不伴沁、似蚀非蚀。见斑斑“蚀洞”了,但是洞口宽内窄、蚀不伴沁太过突兀(参见《古玉学步(168):古玉土蚀烂斑的痕迹特征和真仿识别》,非自然蚀斑是人为击洞(图9)。
图9
(5)片切残留明显不合理,为仿古诱导。古玉因工具局限往往在规格稍大的玉件上残留片切割痕,但是如此方寸之间的小饰件却残留两道不对线的“片切割”痕迹,纯粹人为留痕,以为“古”迹诱导(图10)。
图10
鉴古一假皆假,其余无须再察。
赏鉴,关键是要掌握古玉沧桑的真谛,任何看点真、仿之间都不可逾越,也绝不会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