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二十六

本节根据海门中学83届初三(4)班同学的回忆汇集而成,来自于陈晓东、施霞、黄健新、周娟、季晓梅、徐海鹰、黄亚辉等同学的回忆。

百货商店、缝纫店和照相馆

三厂钟楼对面是百货商店,是三厂镇最大的商店。当时的企业分二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棉三厂是全民的,可能化肥厂也是全民的,据说三厂镇上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不会超过五家,我不知道百货商店是全民的还是大集体的?区别就是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标准不同,全民的高一些,大集体的低一些。

三厂镇百货商店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铁夹子,铁夹子夹的是货单和货款,从一个柜台飞向总台,结算后,飞回原柜台,收款后再飞去总台,最后飞回来交货。这是早期的远程结算方式,科学、方便、高效。柜台有好多,所以空中有很多的轨道,生意繁忙的时候,就看见无数的铁夹子飞来飞去,如同对面工厂织布车间里的飞梭,这大概是早期的网络通讯了

我们初中同学中,黄亚辉家住海门镇,她父亲曾经在三厂镇百货商店工作过,戴一副厚厚的眼镜,坐在总台上收发铁夹飞梭,很有气势,黄亚辉小时候来三厂玩的时候,就在百货店玩铁夹飞梭。

黄健新和陈晓东回忆说:“我记得放学后经常到供销社里看铁夹飞梭”,“那铁夹飞梭,刷刷的声音,现在想来真的好优美”,“觉得神奇,不同的轨道,一甩出去的潇洒。“

后来三厂百货商店改名为新风商场,沈卫东的姐姐也曾在那儿操作过铁夹飞梭。不过采用铁夹飞梭的可能不止百货商店,记忆中还有供销社和布店。布店在百货商店西边,中间好像隔了一个饭店。布店西隔壁是一个裁缝店,施霞把它称为“三厂时装店“。

“三厂时装店”的门是一条条的排门板,店的东门口是一个大的裁缝桌,是大牌裁缝师傅淼富专用的,店内大概有十多台缝纫机,踩缝纫机的大多数是中年女性,周娟妈妈是其中之一,坐在最里面中间靠墙的位子,因为周娟妈妈手艺好人又好,所以施霞家的衣服都交给她做。每当知道自己将有新衣服时,施霞就经常跑去那边偷窥,当看到周娟妈妈踩自己的衣服时,那个高兴激动啊!现在想想,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

周娟妈妈的手艺是很好的,一直到现在还能踩缝纫机,当年我的小阿姨等时尚人士经常到她家去请教。我小时候的新衣服基本都是我奶奶和小阿姨自己缝制的,毛衣也全是我二个阿姨自己打的。一直到上了大学,我身上毛衣的款式,在上海也很惹眼,走在南京路上曾有人问我毛衣是从哪里买的,不止一次,弄得我挺尴尬。

缝纫店西边隔一条小路是一个杂货店,杂货店的东半边卖食品,陈晓东记得“柜台上玻璃罐里的糖果相当的诱人”,而我奶奶就是“拿小称称食品的营业员“。西半边卖一些日杂用品,施霞的妈妈后来在这个杂货店当过经理。我奶奶退休后,我小阿姨顶替(八零后大概就不知道何为顶替了

),过了好多年,调到照相馆当会计,算是升了一级。

三厂照相馆原址在杂货店的西边,在西洋桥东堍、路南,工人电影院斜对面。周娟说她小时候“经常溜进照相馆看人照相 。那时照相馆比较吸引人的应是那儿的布景设置,对相对封闭的小镇而言,那儿有最美的风景”。

手拿红宝书的周老板

我的照片,记得那个大球是我自己的,不久就漏气了

照相馆也拍一些外景照,主要是在对面通棉三厂招待所旁边的绿地上,比如下面这张,是我和高家寄爷的。

照相馆里橱窗里长年陈列有几张照片,修饰得很好,男女老少都是红光满面、笑容满面。年纪大的那位是季晓梅的三公公,和我公公是好朋友,记得我从来没叫过他公公,一直叫他季老三,当面也这么叫,老人家从来不生气,永远都是笑眯眯的。他和我公公一见面就是下象棋,永远是当头炮马来跳,我的象棋就是看他们下棋学会的,所以水平一直不怎么样

三厂人做照相馆的模特,并不限于三厂镇。在上海淮海路上有一家照相馆,里面陈列了二张放大的照片,就是陈晓东的父母。我们上大学时,到处盛行麻将,放假时到陈晓东家玩,有时也和他父亲一起搓麻将。有一次他就提到上海淮海路那个照相馆,我后来曾经路过,但没见到,可能不是这一家,可能已经撤了。

照相馆后来搬到新风商场的东边,中间是一个小小的广场,有什么促销活动都在那儿举办,最早几次的彩票都是在那儿开奖的,非常热闹。有一次,一直没有出现大奖,眼看着剩下的彩票越来越少,里面应该有一个大奖,可能还有几个二三等奖,主办方毅然决定把剩下的彩票都吃进,反正一定不会亏的。结果全部刮开后,只有几个三等奖,头奖、二等奖都没有。正在纳闷呢,中了头奖的、中了二等奖的,突然出现了,原来这几位玩了一个时间差,应该是无意的吧,只是让主办方吃了一个哑巴亏

(0)

相关推荐

  • 这是你记忆里的老东台吗?

    宁树路风情录 蒋华昌 宁树街是指老台城七里长街从西十字街至大王庙一段,窄窄的街面上,大青石板坑坑洼洼布满了沧桑,两旁的榻子门店铺叙说着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新桥下八鲜行的生意人熙来攘往,嘈杂声搅乱了早晨的 ...

  • 为什么家乐福不值得同情?

    中欧商业评论昨天 曾经挥斥方遒的家乐福,怎落到受人欺凌的田地? 10月22日,家乐福中国首家会员店上海浦东成山路店开业.按照家乐福原本的规划,2021年到2026年,将在中国市场开设超过30家会员店. ...

  • 你好,三十年前的嘉兴

    晨光绚丽的一个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落在建国路老字号"五芳斋"里靠窗静静坐着的老谢身上,一个中肉粽,一碗小馄饨.看看窗外人流渐渐增多的建国路,再看了下依旧有节律走动着的上海牌老 ...

  • 【散文】公公的缝纫机 | 晚秋暮埙

    文|晚秋暮埙 真没想到,家中那已经"花甲"之年的老缝纫机,换了一个新台面,竟然像吃了返童丹立即变成英姿飒爽的帅小伙,而且缝纫"功夫"一点不减当年.这要归功于公公 ...

  • 新旧裁缝师傅

    沪语朗读:高仁 朗读者 新旧裁缝师傅 作者:裴天蓉 刊登:新民晚报 推荐:丁迪蒙 诵读制作:高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裁缝师傅开始吃香起来,南京路浪交关可以定制服装个有名服装店重新开了起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忘记爱情的温度第三卷(二十六)‖文/樱落满地哀愁集

    忘记爱情的温度第三卷(二十六) 二十六.离我远点 周虹看向那个枯瘦男孩,脸上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 枯瘦男孩的心里一颤,感觉到了一丝不妙. 没多想,他就转身逃跑,但还是没有周虹的反应快. 一眨眼,一杯装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三十六

    北面邻居 茅益群家南边是沈金贵家,他家有四五个孩子,最小那个儿子沈刚是我同学,小时候我们经常去他家玩.在普及水门汀之前,家家户户的地面都是泥土的,但夯得比较坚实.印象中沈刚家的地面乌黑发亮,不是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