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地理考,10

(十八)禹治水功绩,其最先传说当在山西之蒲解。

《逸周书·度邑解》有这样的记载:“从洛水以北直到伊水以北,地势平坦而无险固,那曾是夏人的居地。我从那儿向南望过三涂山,向北望过太岳山,从都鄙回头后望过黄河,顺势望去,望过伊水、洛水,这儿离天室嵩山不远。”这其实说的是有夏一代的疆域,从伊水、嵩山开始,止于冀州,这同样是大禹治水的行迹所至。

禹的行迹既已明确,他治水的功绩就可以明确了。《孟子》说:“大禹疏通九河,疏浚济水与漯水,使它们注入东海,疏通汝水和汉水的水道,排解淮河与泗水,使它们注入长江。”这种说法很荒诞,固然不可信。就像《尸子》②所说:“古代龙门还没有凿开,吕梁山也没有开凿,黄河从孟门之上流出,河水逆行泛滥,所有的土丘、土山、高一点的丘陵,全部被淹,称为洪水。”这么大的水利工程,恐怕不是大禹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及的吧。

《孟子》引《尚书》:洚水是上天的警告。洚水就是洪水。晋人的国都是绛,洚水大概就在晋绛附近,那么洪水所波及的灾区也可以推知了(知伯说:绛水可以灌平阳)。

以今天的情形推断,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否从蒲解(今永济和解县)之间开始的呢?蒲解这块地域,东西北三面都是高地,只有南面地势低下。黄河在此转了一个弯,从蒲州和潼关以下转往陕县的砥柱。上面是湍急的水流,下面是复杂的漩流。水流回转激荡,已经足以造成水患,当涑水水位暴涨之时,水浪滔天,河道无法容纳。等到山洪怒发,河水肆意冲荡,蒲解之地的人民必定深受其害。尧舜的故都正位于此地,所谓洪水之患,大概就在此了。

贾让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劈伊阙,分开砥柱,破开碣石。”按实情分析,大禹治河,上不会到龙门,下不会到碣石,应该只是在伊阙和砥柱之间而已。

蒲解地区、砥柱伊阙、龙门在壶口瀑布、碣石在渤海黄河入海口

① 贾让:中国西汉筹划治河的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针对汉代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贾让提出了以“宽河行洪”思想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贾让还对此进行了对比选优和评估。贾让的治河三策,是中国最早对黄河下游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被完整地收录在《汉书·沟洫志》中,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 《尸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二十篇,列为杂家。根据班固的记载,尸子名佼,鲁国人,是商鞅的师傅。刘向说:“楚有尸子”,又说他为“晋人”,是商鞅之客,“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尸佼逃往蜀后,写作《尸子》书。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墨、道、法各家,和孟轲、荀卿、商鞅、韩非等人的思想都有相通处;对农家许行也有影响,在思想史上是个重要环节。

(十九)稷教穑,禹治水,地望相毗,皆在河东洮域。

夏禹治水的功业既已确定,那么后稷教导稼穑的地点也可以推知了。《吴越春秋》:“尧的时代遭遇大洪水,洪水泛滥,人民逃到高处居住,尧聘用弃让他教导人民在山上居住,根据地形开挖灌溉沟渠,研发在树上建屋的技术,三年后,拜弃为农师,把邰封给弃。”这虽然是想象的言辞,但是洪水泛滥,人民居无定所,下等的办法是搭一个鸟巢一样的窝,上等的办法是营造洞窟,上山或者上树,不管怎样,总是要逐高而居。

《隋图经》窦苹说:“稷在稷山播种百谷,在安邑西南六十里。”(引见《通志·古迹考》一)大概禹和稷同时在虞舜的朝廷为官,禹负责治水,稷负责教导稼穑,都是当时急需的大事。禹的都城在安邑,稷被封在邰,位于今天的闻喜,这两个地点相近。蒲解一带的人民,受困于黄河、涑水的水患,逐高而居,向北翻越中条山,逆涑水而上,在介山、稷山一带高处的平地上耕种,情形相似。

所以《閟宫》①歌颂说:“姜嫄生下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拥有天下的土地,继承大禹的功业。”如果后稷所封的邰远在陕西扶风,哪里说得上“拥有天下的土地,继承大禹的功业”呢(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周颂·思文》②也提到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夏就是华夏的土地,时夏为是夏。后稷教导稼穑,不分疆界,推广他永恒的功业给所有华夏的土地,所以说他“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逸周书·商誓》也提到说:“昔日我们周族先祖后稷,顺应天命,成功地播种百谷,赶上了大禹的功绩,凡是天下的民众,无不用先祖后稷的嘉谷去祭祀、去食用。”这和《思文》的内容几乎一样。以大夏、太原、实沈、台骀的地望来考证,参考诗、书、百家之言,凡是涉及到禹和稷的,可以确知后稷教稼穑,一定是在晋冀,不在秦雍。

①  閟bì:同祕,神的意思。閟宫:后稷母亲姜嫄的庙。

②  《周颂·思文》的译文:想起有文德的后稷,功德能配上苍,养育我们百姓,谁没有受你的恩赏,留给我们麦种,天命充民供养,农政不分疆界,全国普遍推广。

(0)

相关推荐

  • 水该如何流,大禹治水

    ​上善若水,兼听则明.钱流约等于水流.大小两方面同时下手,大水流进大海,田里的水(小水)流进大河.改"堵"为"疏".和珅是个宝,用来存钱留在后代用.公司里面有这 ...

  • 周初地理考,24

    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 李君说我文章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全盘接受了从<尧典>.<世本>.<五帝德>,以至于<古史考& ...

  • 周初地理考,23

    (五十九)吕尚河内人,钓滋水遇文王,即霸水,在渭水下流,不在宝鸡. 为什么又说文王得到吕尚,也不在渭水的上游呢?回答是:<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人士."高诱注 ...

  • 周初地理考,22

    七.文王篇 (五十七)文王母太任,妻太姒,皆出东国.生岐周,卒毕程,皆在东土. 太王.王季的事迹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最后要谈到的是文王.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 周初地理考,21

    (五十五)熏粥.猃狁.淳维.匈奴皆一类,与犬戎.鬼方.混夷皆由燕声递变. 太王所避的狄人,是燕京戎,居住在汾水上游,太原周围的山中.不过,<孟子>又说:"太王服事獯鬻." ...

  • 周初地理考,19

    (四十八)槐里.犬邱.槐谷.鬼谷,皆以鬼戎得名.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径槐里县古城之南,古代的犬邱城.周懿王在此建都,秦国更名为废邱,也叫舒邱."<雍录& ...

  • 周初地理考,18

    六.王季篇 (四十六)<绵诗>混夷駾矣,即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为周人渡河后新敌. 我认为:太王离开邠到岐定居,是为了避开狄人的入侵.<大雅·绵>诗中说:"柞棫①拔矣,行 ...

  • 周初地理考,17

    (四十三)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即岐丰,太王所迁,非美阳城邑.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和申侯一起征伐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助周王室,作战很卖力 ...

  • 周初地理考,16

    (四十)宣王猎漆沮,在朝邑华阴之间,不在扶风. 后来到了宣王时代,又有近畿之蒐.<诗·小雅·吉日>诗中说:"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说: ...

  • 周初地理考,15

    五.太王篇 (三十六)<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之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四字衍. 周人起源于晋,其先祖在涑洮流域,其后向北迁徙,又越过汾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