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318第一季,第四天
2015年12月27日
Day4,池州->东至->安庆->怀宁->潜山,132km
早晨从池州出发前,直接去韵达快递把一半的衣服寄回家了,车子一下子轻了很多,这个以后骑行时要注意的,长途骑行不是搬家,尽量要轻装,确保带在路上的每一件东西物尽其用,多余的一件不要。
安徽立省是从清康熙六年开始,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安徽从地理上分为三个区域,淮北、江淮和皖南,大体上就是淮河两岸、长江两岸和皖南山区,但并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淮北地近中原,早期发展比较快,之后中原战火连天,中原地区的难民纷纷南下,江淮是个过渡地带,跟着发展起来,并且渐渐赶超了淮北,成为一时繁华地带,皖南以山区为主,农业发展缓慢,促使徽州人以经商为主,明清时期发展为著名的徽商集团,与北方的晋商集团一起引领风骚数百年。
春秋后期,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从蛮夷状态迅速升级为一方霸主,到吴王阖闾时,得到伍子胥和孙武二大超级牛人的鼎力相助,国势军势空前强大。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向楚国进攻,吴军沿淮河逆流而上,在淮河上游(淮汭)登陆,在柏举之战中大获全胜,最后攻入楚国国都郢,差点就灭了楚国。
我一直好奇的是,吴国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进军路线呢?按照现在的地理,吴国还可以选择另外三条进军路线,一条是穿越皖南山区,一条是逆长江而上,一条是穿越大别山南麓,吴军没有走这些路线,楚国也从来没有从这些路线进攻吴国,说明在春秋时代这些路线是不通的。一直到东汉末年,才有曹操准备顺长江而下,却被孙刘联军阻挡在赤壁。而皖南一线,到抗日战争时日本人也没有选择。
我这次想看看大别山南麓这条路线究竟有多难进军,今天向大别山挺进!
杏花村
杜牧的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直以为杏花村在山西,其实是在池州西郊。我路过杏花村大道时意识到这一点。当时杜牧外任池州刺史,抑郁不得志,在清明时节踏青郊游,遇到一场春雨,阴冷之中找酒家喝酒,来暖暖身子,于是在牧童的指引下来到了杏花村。或许还有其他的解释,我正好路过贵地,就当是真的吧。
离开池州市区后,看到的第一块里程碑是K452,二个多小时后骑到了K500处,这是从上海人民大道上那个零公里标志算起的,这样也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千里走单骑。
一直骑在贵池区境内,路过铜山镇,上面特意标注:铜陵市郊区铜山镇。感觉铜陵在池州的东北,而这儿是池州的西南,怎么回事?原来这是一块飞地,原先是隶属贵池县的,1971年把这个镇划归铜陵特区管理,原因不清楚,但应该和此地的铜矿有关。历史上,铜陵的铜矿多,贵池的煤炭多。当年吴王刘濞招徕各地的逃亡犯人,在辖地内开采铜矿,直接铸造铜钱,富甲天下,敢于叫板西汉中央政府,那些铜矿说不定就是在这儿。
K500已经在东至县境内了。东至县和安庆市隔着一条长江,东至在江南、安庆在江北,江北富江南穷,和我们江苏正好相反。318国道在东至境内有12公里左右,这条路修得真好,是这一路上最好的一段,旁边就是沪渝高速G50,我猜测这段国道的质量不亚于G50。
前面G50和G35(济广高速)汇合,高架桥下318国道也和206国道汇合,通往江边,318国道的标识让位于206国道了。这儿有二个渡口,一个安庆汽渡,可以摆渡汽车,但不定时,要基本装满汽车以后才起航,我赶到渡口时,渡船还在江对面,不是何时会过来,而这边也只有几辆汽车在等待,更不知何时会过去。另一个渡口在大渡口镇,再往西2公里的样子,那儿不摆渡汽车,而且是定时的,每半小时准点开船。
沿着江边的一条小路赶往大渡口轮渡口,这条路年久失修,但还能骑,很快就到了,而且赶上即将开航的一班。这一段的江面挺宽的,和上海黄浦江、长江江苏段的情况类似,在越来越多跨江大桥建好后,轮渡的生意越来越清淡,基本是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还需要借助轮渡过江,行人应该都乘汽车由不远处的安庆长江大桥过江了。
安庆一直以来是安徽最重要和最繁华的城市,安徽省名的一半来自安庆府,而且应该比徽州府繁华,直到太平军起,和湘军在此反复厮杀,从此一蹶不振,让位于合肥、芜湖这些后起之秀。
上岸后,发现江堤上去就是很高的坡,心中一激灵,安庆市区就已经这样了,大别山真的就在眼前了。在江边找了一家饭店简单吃了午饭,味道不错。
午饭后沿着江边往西,到环城西路折向北,这一段10公里左右,上坡、顶风,够累的,路的尽头又遇到G206。206国道从山东威海到广东汕头,此地是K1220。
很快进入怀宁县地界,怀宁是陈独秀的故乡,据说是《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如果属实,那还真是悲剧地。
还有几公里318国道会和206国道分道,为了确认准确的分叉点,我一直注意百度地图,无意中看到路边上有一个潘家畈,和一个潘家祠堂,顿时来了兴趣,打听着找这个祠堂。是在大路里面三四百米的地方,带我去的老人家也姓潘,听说我是江苏来的潘家后人,立马非常热情,无奈他的方言我基本听不懂,过了一会儿才大体上明白,这个祠堂前不久刚办过一次仪式,从院子里满地的鞭炮屑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场景。
但是除了这个看着不错的祠堂之外,附近普通的房子显得陈旧、低矮,家里面除了妇女老人基本看不到年轻的男人。这和一路上看的情况差不多,男人都出去到城里打工了。
试图向潘老爹弄清楚这一支潘姓是从哪里来的,他应该是没有听明白,有点悻悻。我知道现在能确定的潘姓祖先最早可以追述到河南固始,和西汉最初几次向南方移民的事件有关。从固始到怀宁,需要翻越大别山区,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的艰巨,当他们好不容易走出山区,来到此地,估计很多人不想继续向前了,于是就留在此地,繁衍生息到如今。我觉得这种解释很合理,一直到我回来整理照片时,那个祠堂的门楣上写得清清楚楚:荥阳世泽。原来这是河南荥阳的潘氏,荥阳在怀宁的正北方,顺着大别山东麓就可以过来,那么是从中原躲避战乱迁移而来的可能性更大了,时间也不会那么久远。
向前不远就到了二条国道的分叉口,G206向北,G318向西。刚拐上318国道,迎面一个长长的上坡,之后一直到潜山一路缓上坡,路上遇到一个庞大的自行车队从反方向过来,应该是利用周末去天柱山骑行的安庆人。
从K555往前10多公里,进入潜山市区,迎面是一个硕大的广场,那个巨大的雕像是皖公,远古时开发治理皖山皖水的部落领袖,据说也是他或者他的后人建立了皖国,皖国可能受华夏文明的熏陶比较早,或者可能就是华夏文明的分支,皖国的北面,今天的桐城、舒城一带是当地的土著,叫群舒,可能是和东夷族同源,但没有东夷族发达,没有东夷族组织得好。
几年前,单位组织过天柱山旅行,记得有皖山皖水皖国和皖公,但不记得这么大一个广场,这么威武又和蔼可亲的皖公雕像。
嗨!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