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和合文化——名家笔下的寒山拾得图

展览前言

千百年来,“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前来探索、前来感悟。随着时间的洗礼,“和合文化”历久弥新,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

“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文化”包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它积极的影响和意义。“和合二仙”,是隋唐之时的天台山名僧寒山、拾得。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象征着家庭和睦、恩爱美满,“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他们之间有段玄妙对谈,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何?”这段对话出自于《寒山拾得忍耐歌》,寒山问得好,拾得答得妙。拾得的回答,表现出了那种豁达、超然、大度、洒脱。

“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和谐﹑和平!”如此美好的寓意,自然是名家笔下常画的题材。本期线上展览:和合文化——名家笔下的寒山拾得图,包括三个单元:“和合文化”的由来、和谐的象征、“和合二仙”走向世界。

01

“和合文化”的由来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原义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等。“合”,原义是指上下嘴唇合拢的意思,后来演化为汇合、结合、合作、凝聚等。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成为一个整体概念。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和合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当代,“和合文化”最为显现的定义就是“和谐”二字,只有重视和与合的价值,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才能顺利发展。
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据传在浙江的天台山,其“因缘”来源于“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说和合文化的起源,来自于寒山与拾得的故事。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来到人世间开启人和解脱智慧。
宋代 马远
寒山子图
24.2cmx2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隐居天台寒岩,性归于自然所以行为举止不以所谓的常礼所缚,人以为疯疯颠颠,又好作诗,常深含佛理,时人又以为其不凡。

此作品为宋代马远所画《寒山子图》,描绘了唐代著名诗僧寒山的形象,画面人物用笔以刚劲有力,丁头下笔,转折明显,衣纹褶皱处以花青墨略加渲染,人物形象突出。

明代 张路
拾得笑月图轴(隐士图)
绢本墨笔
158.2cm×89.2cm
弗利尔美术馆藏

拾得,一出生便被父母嫌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化缘经过,将其带回寺中抚养,并取名为“拾得”,在国清寺里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到厨房干杂活,拾得常将剩余饭菜送给当时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可谓是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高僧见此,便让寒山进寺与拾得一起在国清寺当厨僧。自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常在一起吟诗作对。画中拾得蓬头微须,腰间系一葫芦,地下的扫帚,堪称拾得身份的标志。

清代 任颐
和合二仙图轴

寒山、拾得,在民间被称为“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传说他们手持的物件也是颇有讲究。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象征着“好合”。寒山拾得二人相见如故,情同手足。二人都一贫如洗,但人们见二人一起时,总笑谈阔论,非常开心,一个持盛开的荷花,一个捧有盖的圆盒。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后来,人们称拾得为“和(荷)仙”,寒山为“合(盒)仙”。这两位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后来改名为闻名中外的寒山寺。

‍‍

明代 尤求
寒山拾得图
121cmx30.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寒山拾得图》是人物画中的佳作,“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尤求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爽利。图中寒山右手指天,谈笔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披头散发,憨态可掬。

<< 滑动查看

宋代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约1099年
29.1cmx21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寒山诗歌所传达的“和合文化”意蕴,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合二仙”就是其形象符号。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古尊宿语录》中的妙对,更是流传至今。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就是和合文化的前身,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

02

和谐的象征

“和合二仙”是当前和谐社会的象征,“和合二仙”在形象上,可以囊括之前的所有形式。因为“和合二仙”在内容上已经涵盖了之前的所有。“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与和合价值观。如果说 “鸟巢” 是继故宫、长城、京剧等符号之后,成为最新的能象征中国的“中国符号”。那么“和合二仙”就是中国“和合文化”和“和谐社会”的象征。他的意义超越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包含的内容。

“和合二仙”既是寒山诗中所体现的禅意和谐,淡泊自由的开阔心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维持保护和谐的社会自然与环境,一种知足常乐心境,一种真正的幸福。如诗云:“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也包涵了“夫妻和合” “朋友和合” “家庭和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元代 颜辉

寒山拾得图轴

日本东京博物馆藏

“和合二仙”象征意义包括三个方面,也是一些民间传说的集合。

含义之一:象征 “家庭和合”。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含义之二:象征 “朋友和合”。这个来自于寒山拾得的生平传说,许多资料都有这样的记载:寒山、拾得,一个是流浪汉,一个是弃儿,非亲非故,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待,患难与共。

含义之三:象征 “夫妻和合”。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而且连二人神像亦定型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因而,作为象征“家庭和合”﹑“朋友和合” ﹑“夫妻和合”的“和合二仙”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而且形式多样,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明清两代的文玩上都有其身影,而且形式多样,有木雕,石雕,砖雕,玉雕,泥塑等等,传播广泛,成为全中国都知晓的一个图像。可以说明清时期,是“和合二仙”的形象成熟期。

元代 颜辉
寒山拾得图对轴之寒山

颜辉,字秋月。为宋末元初时期代表性的道释人物画家。描绘寒山与拾得的画作,自宋代以来就一直在禅僧间广受喜爱。而且,寒山、拾得二人其典型形象总是满面春风,拍掌而笑,民间奉为“和”“合”二仙。旧时婚礼上,喜堂高挂二仙神像,寓意和气好合。

元代 颜辉
寒山拾得图对轴之拾得

颜辉所绘的《寒山拾得图》轴,寒山躬身作揖,拾得拄扫帚而立,二人皆张口大笑。人物神情刻画得细致生动,诙谐之趣跃然纸上。人物衣纹用笔粗壮,实源于南宋山石之画法。

元代 颜辉
寒山拾得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寒山手执柺杖。用线属钉头鼠尾描,转折刚正,且着墨凝重,眼珠两侧、指端、柺杖皆填粉。与拾得幅皆未具名款,风格颇类颜辉一系,因以之。图中拾得赤足而衣着褴褛,腰系两个葫芦、手执扫帚,口张目扬,似是若有所悟。本幅画中拾得之指尖及根部为填粉法,并传闻中颜辉的橄榄描,起笔较轻,中段沉重,由本幅衣纹处或可观其大略。

佚名(元)
寒山拾得像轴
104.6x54.1cm

此幅画寒山握念珠,拾得持棕帚,脸部表情,如得禅悦,状至可掬。用线属钉头鼠尾描,转折刚正,且着墨凝重,眼珠两侧、指端、念珠皆填粉,风格颇类颜辉一系,惜无名款。

明代 商喜
四仙拱寿图笺
98.3x14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仙拱寿图》是明代画家商喜创作的一幅绢本浅设色画。画中四位仙人凌波渡海,拱望寿星南极仙翁驾鹤凌空,四仙欢呼雀跃。其中趺坐在三脚蟾蜍上,似为全真教五祖之一的刘海蟾;脚踏拐杖、身系葫芦者为铁拐李;另外二人,一足踏竹帚,一足踏蕉叶,似为狂颠禅僧寒山、拾得。该图在艺术表现上极为成功,人物的外貌及气质各异,个性鲜明,加上画法工致,笔法劲健,法度严谨。该图的主题是画南极仙翁跨鹤凌空,铁拐李、寒山、刘海、拾得四仙凌波拱祝。该图画面上河水滔滔,雾气迷漫,南极仙翁跨鹤远飞。南极仙翁身穿长袍,稳坐在仙鹤的背部,仙鹤舒展强健的双翅,伸展长颈,双腿平行,略微弯曲,正在凌空傲游。在云雾之中的四仙神态各异,如中间的铁拐李,光着双脚,腿上裹膝,身穿黑褐长袍,左手拿着葫芦,仰首作拱寿状,右侧为刘海,骑在蟾蜍上,双手交叉,伸着长颈向仙鹤远眺,蟾蜍双目圆瞪,四肢伸展。左侧两人为寒山、拾得,都以不同姿态向南极仙翁拱寿。

清代 沈邵
1677年
三仙图轴
99.5cmx57.58cm

《三仙图》轴绘唐代高僧寒山、拾得牵手而笑,旁边站着刘海。寒山拾得造型的突出特征是笑,而笑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渊源主要在于禅宗的狂禅之风,其中隐含着文人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的丰富内容。寒山拾得造型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南宋至元代,代表文人的隐逸文化,运用狂笑的极端造型表达中国儒道文化中"狂人通道"的观念;第二个时期是明清,这是对寒山拾得文化内涵的改造时期,主要是遵循礼乐文化的传统,变狂笑为微笑,呈现为温文尔雅的文人形象;第三个时期是清末民国,这是民间世俗改造时期,依然以礼乐教化为准则,呈现为喜笑颜开,眉清目秀的形象,为家庭婚姻等世俗观念提供范本,同时也是中国家族传统与和合文化演变的结果。

清代 徐扬
赤松黄石二仙图轴

画题:恭逢,万寿圣诞日薰沫敬写,赤松黄石二仙图,臣徐扬。此幅作品绘赤松一板凳,粗壮笔真,松枝弯曲自然,松针繁多清晰;黄石耸立,形状奇异;地面翠竹、杂草生机勃勃。

清代 罗聘
寒山拾得图
78.74cmx51cm

罗聘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爽利。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笔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披头散发,憨态可掬。借鉴了宋代画家梁楷的简笔画法,把唐代两位不愿拜见官吏的诗僧“笑傲而去”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

王震-《和合二仙图》1

和合二仙,寒山手持荷花,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荷有“和”意。拾得手捧园盒,是象征“合”的意思。此外“和合”二字也有和谐、包容、天下大同的意思;也表现出人们对朋友和合、夫妻和合、生活美满和乐的期盼。

王震-《和合二仙图》2
成交价57.2万元

拍卖会上成交价格排名前二十位的《和合二仙》拍品,王震作品就有七件,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王震作品存世量颇大,和合二仙是其拿手的题材。从作品当中可以看到,王震以粗犷的用笔,简练的造型,纯粹的敷色,大片留白补以书法长题,主题鲜明突出。作品外表粗犷而内蕴浑厚,奔放处见工整,精微处有气魄。更引人注目的还有王震的题画诗,有“和合神仙手执莲,两仙相遇喜千年。一盘百事多如意,欲向人间问有缘”,也有“修福修慧,成佛成仙,张公百忍,和合万年”,还有“采莲采莲,莲趺双仙。和合有缘,欢喜无边”。

夏荆山-寒山拾得之拾得图
2011年
125cm×70cm

夏荆山运用西方写实的素描观念结合传统笔墨技巧,写意颤笔勾勒衣褶,使用墨色打底晕染淡彩,寥寥数笔即呈质朴自在风格,是其写意人物画特色之一。画以大笔沾满墨水,从上往下画,兼带抖动之线条表现衣服,看似洒脱却笔笔送到,墨色淋漓而不肿胀,应得自于宋梁楷《泼墨仙人》之用笔灵感。

夏荆山-寒山拾得图
2011年
135cm×73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象征意义早已深入人心,虽然“和合二仙”并不像其他象征图案如鱼纹,龙凤纹那样起源很早,却流传很广,且“和合二仙”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又赋予“和合二仙”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

03

“和合二仙”走向世界

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超过20年的时间了。其影响所及,非限三教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他认为,“和合”乃是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更是中华人文精神之精髓,只有“和合”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亦即五大中心价值,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的价值。

“和合二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随着和合文化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如2008年5月10日寒山子与“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传出信息:以寒山子为代表的“和合文化”正在形成国际文化传播新的“寒山热”。目前,人民大学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和合文化研究所”,苏州寒山寺也成立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并每年举行文化论坛。“和合文化”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目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寒山热”,正是体现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积极意义。“和合二仙”的象征形象随着“和合文化”的日益交流频繁,必将代表和平、和谐而走向世界!

元代 因陀罗
寒山拾得图
35cmx49.5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寒山拾得图》的作者因陀罗,是元代末年的僧侣画家。在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所撰述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对因陀罗的记载也只有“因陀罗,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释”这样短短一句。之所以认定因陀罗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为《寒山拾得图》这幅画中有元代末期的禅僧楚石梵琦所题的赞。而根据《寒山拾得图》中的款记“佛慧净辩圆通法宝大师壬梵因,宣授汴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住持”,人们还猜测因陀罗应当是作过元代汴梁(开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的住持,法名为壬梵因。因陀罗擅长画达摩、丹霞、布袋、寒山、拾得等禅宗祖师或高僧等人物形象。由于墨色浓淡对比有致,画面显得活泼清新,在稚拙而朴质中透出明朗而秀致的韵味。

周文-寒山拾得图
日本室町时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寒山与拾得为中国唐代高僧,举止多奇特,被誉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一般常见的是寒山握卷、拾得持帚之姿。本图却将二人绘于同一幅图中,大头小身为其特征。为其题写画赞的春屋宗园(1529~1611)为大德寺派的禅僧,承笑岭宗欣(syoreisokin)之佛法,于永禄12年(1569年)任大德寺住持(第111世),以石田三成等的皈依为契机于山内开设塔头寺院(即大德寺下属的小寺院)三玄院。因与千利休、津田宗及等堺(大阪府的一个市)内茶艺人的深厚友谊而广为人知。

"和合二仙"的原型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和拾得.自镰仓时代开始,日本兴起收藏中国唐宋元等朝代的美术作品之风,大量的中国绘画由此流入日本。

佚名(元)-四睡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四睡图》源于南宋,在南宋诸禅师的语录中即可见《四睡图》的题赞。元代禅僧对四睡题材尤为喜爱,作品颇多,现存者即有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本。“四睡”意为“四种睡眠”,该画题来自于相偎入睡的3个人物和1只老虎。最里侧的人物是中国唐代禅僧丰干,相传有老虎随侍其身旁。前方睡成一团的两人是丰干的随从寒山和拾得。寒山和拾得常有特立独行之举止动作,不受世俗所束缚,因此被视为禅宗圣者。

画中人物的眼鼻以及头发、衣服均使用了极为纤细而又富有紧张感的墨线。像这种原则上不施加色彩,以线条为主的画法在绘画中被称为“白描”。白描手法因趣向清雅而备受文人士大夫以及与其志趣一致的禅宗人士所钟爱。在中国元代的十四世纪,宛如蕾丝编织般细腻、极富技巧的白描画风更是流行一时。这件作品应该也是在这种风潮下出现的吧。纤毫毕现的人物发丝、眉毛以及老虎毛等都充分体现出了画家的高超画功。背景中岩石与地面上一重重纤细的波浪线条、覆满松树树干的小小涡纹以及木耳般的云霞形态则让人联想到更早的中国唐宋时代的绘画作品,使得这幅画充满了古韵雅趣。画面上还有中国元代的著名禅师平石如砥、华国子文以及梦堂昙噩以四睡为题创作的诗文,作为禅宗墨宝来说也同样是一件宝贵的作品。之所以收藏于日本,很有可能是因十四世纪盛极一时的日中禅僧交流而从中国传过来的。

明代 王问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与旺财金蟾图
大英博物馆藏

画面中二僧依旧是衣衫褴褛,赤足持帚,正在弯腰俯首,饶有兴趣的观看脚下方的一只三条腿金蟾,面露微笑,四目与金蟾的二只小眼睛在对视着,似在交流着什么,表情十分生动传神。金蟾三足舞动,似大步流星般赶来,凸肚仰视,虽只有三足,还用其中一手来与二僧打招呼,形象可爱。通过民间旺财神兽金蟾与寒山拾得组成的“和合二仙”,寓意和谐兴旺之吉祥。浓墨淡彩、渲染细腻,为明代王问绘画之杰作。

佚名(日本) 寒山拾得图
69.5cm×36cm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寒山拾得图历代皆有,丰富多彩。寒山拾得题材画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后经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一脉相延,后来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们常表现的绘画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

日本 狩野常信
寒山拾得图

此水墨人物图为日本画家狩野常信的作品真迹。狩野常信(Kano Tsunenobu 1636-1713)是日本著名画家,狩野尚信之子,幼名三位,号养朴、古川叟、耕宽斋、青白斋、紫薇翁、寒云子等,世称中务卯法印。初从父学,后得伯父探幽教益。善临摹,精鉴定。1704年叙法眼,1709年晋叙法印。滨町狩野家之祖。江户幕府的奥绘师。尚信、探幽谢世后江户狩野派的核心。笔下人物、山水、花鸟、禽兽皆精。

日本 狩野探幽
寒山拾得图页

张立文先生在和合学中提出的“五和”原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换。这样积极的,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让属于中国的“和合”文化走向世界!

结语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精神是我国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

文末福利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WavTDPibm69n02liOe8hw

提取码:3kpr(7天有效)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冰冰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