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选萃:理中汤(20)

理中汤(温中散寒法)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并治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而细。
    【方论选萃】
     元王海藏: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为寒利。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冷,此大较也(《阴证略例》)。
      明许宏:霍乱者,乃一时之间,挥霍闷乱,上吐下泄者是也。若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邪生于阳也,属五苓散,与《外台》和中汤以散之。若脉微小,寒多不用水者,邪发于阴也,属理中丸汤,甚者加附子主之。

经曰:甘补脾,故用人参为君,补中正气;以甘草为臣,辅之也;以白术为佐,正气固中;以干姜为使,温脾散寒。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程应旄: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理中。实以爕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则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伤寒论后条辨》)。
      清王晋三: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仲景立论,中焦热,则主五苓以治太阳。中焦寒,则主理中以治太阴。治阳用散,治阴用丸,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参、甘草甘以和阴也,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何秀山:脾为阴脏,宜温宜健。如夏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上吐下泻,肢冷脉微,脾阳惫甚,中气不支者,则以理中汤为正治。故君以参、术、草守补中气,即臣以干姜温健中阳,此佐木香、砂仁者,取其芳香悦脾,俾脾阳勃发也。合而为提补脾运,煖培中阳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张山雷:理中一方,可治中寒之吐泻轻证。而近年多直中三阴之真寒霍乱,非大剂四逆汤,不能挽回什一(《本草正义》)。
      近代程门雪:三阳者,浅深之状也。太阳浅,少阳中,阳明深。所言浅深之状也。三阴者,缓急之态也。太阴缓,少阴急,厥阴更急,所云缓急之态也。约此六者,统以阴阳,阴阳者,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阴中之太阴,正如三阳中之太阳,最外最浅,故自阳病误治转阴病者,太阴最先最易受之也……太阴阳明,一藏腑,脾胃同官,互相联连系……太阴病提纲之中,既有吐证及食不下证,不单病脾,兼亦病胃,当为之分别曰:热则从阳,属阳明胃腑,寒则从阴,属太阴脾脏,脾寒胃亦寒,故太阴有吐利而食不下,胃热则脾亦热,故阳明有脾约证,惟有宾主之差别耳。太阴自利腹满时痛,吐食不下笃证,当以理中为唯一合方。太阴藏寒用理中,是正病正治,若病深再进一步,则可用四逆等汤,益火生土之法矣。此合其病情之缓急,治方之层次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罗来成治呃逆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0.4)
     程某某,女,32岁,工人,1972年3日14日初诊:二个多月来常有呃逆,曾服旋复代赭等方效不显,近日呃逆频作,胃脘胸前亦觉不舒,纳可,脉缓,舌苔薄白腻。曾作消化道钡餐检查未有异常发现。证属寒邪犯胃,胃气上逆,治以温胃降逆。
     处方:党参15克 炒白术12克 干姜 炙甘草各9克 丁香 白豆蔻各6克
     3月 20日二诊:服上药五剂,呃减大半,再用前方五剂而愈。
    【按语】
     昔人治伤寒之学,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盖阳明篇中,白虎、承气,为热证实证,而太阴篇中,理中丸、汤,附子理中汤,系虚证寒证。其虚实之辨,据近代程门雪氏实践,须从下利、腹满、腹痛,标本主客间详辨细析,其谓:“太阴藏寒,下利清稀,完谷不化,小溲清长,与热利秽臭,色黄赤垢腻如酱,后重,小溲热赤而短者,大相异也。太阴腹满按之软,阳明腹满按之硬,阳明腹胀满,无有减轻之时,太阴腹胀满,则时甚时减,此二者同中大异之要点,即一虚一实之辨也。太阴腹痛,时时自痛而按之稍和,且喜温热之物熨之,所谓喜温喜按是也,不若阳明腹痛之拒按。脾胃同官,脾寒者,胃亦寒,故上吐而下利也,按吐为胃之主症,利为脾之主症,而阳明有下利热证,太阴有呕吐寒证,正系相连通引之理。惟主客须分,标本当辨,太阴以下利为本,呕吐为客为标也。”诚为练得之语,学者最须留意焉。

温中祛寒剂

(0)

相关推荐

  •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2

    因为笔记一般都是按叔叔讲课的顺序来记的.所以有时候条文在上,有时候是中药在上. 好用方 肾结石 猪苓汤加茯苓戎盐汤 前列腺肥大或者肾绞痛 通关丸,散癃汤 中药 衣鱼(书蠹虫) 在书里面的虫子可以打通厥 ...

  • 《证治准绳·幼科》噫气

    [薛]经曰∶脾病则面黄善噫.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而为噫.又善思善味,其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经曰∶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又曰∶ ...

  • 暑热之烦闷吐泻 道医秘方阴阳饮轻松解决 | 唱医雅言霍乱门阐释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小编 霍乱,在现代医学中,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 ...

  •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

    [相同点]二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人参温中补虚,治疗中焦虚寒证. [不同点] 吴茱萸汤:配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补气健脾: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①阳明病胃中虚寒证,② ...

  • 温法,比如温补脾阳法,其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温法,比如温补脾阳法,其代表方剂为理中汤或小建中汤,这个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第二个是温脾摄血法,我们常用黄土汤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针对脾阳不足而出现出血的时候往往采用温脾摄血的办法.第三个是温胃散寒 ...

  • 『秘方集』血压:中医治寒证 代表方剂:理中汤

    中医的寒证大体分为外寒.内寒两大类,外寒由于感受外界的风寒所引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寒感冒,麻黄汤就是治疗外寒的代表方.内寒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引起,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人就会怕冷.乏力困倦.精神 ...

  •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60)方剂阐微|消炎药与理中汤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消炎药与理中汤 有个小孩,4岁,多次感冒,每次都到医院打吊瓶,家长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结果,越打吊瓶越咳嗽,最后发展为变异性哮喘,晚上睡觉时都有哮鸣音. 此为长期输液,耗伤了 ...

  • 方剂选萃: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 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 ...

  • 方剂歌訣 | 理中汤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组成及用法 组成:人参 9g 干姜 9g 甘草 9g 白术 9g  用法:水煎服,药后饮热粥适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  ...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温经方剂类12.人参汤(理中汤)《伤寒论》

    12.人参汤(理中汤)<伤寒论> 组方:人参15克 炙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人参可另煎同服. 适应症:治肠胃虚寒之方剂,如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胃扩恶阻.胃溃疡.糖尿病.肾 ...

  • 方剂选萃: 四七汤

    四七汤      (温中解郁法)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官桂 半夏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姜三片,水煎服.      [主治]治七情郁结 ...

  • 张锡纯理中汤作用功效、适应、临床应用、组成医案方剂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 [组成]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白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三钱,黄者 [用法]用水三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

  • 方剂选萃:芍药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 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