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手少阴心经循行:起于心中,出来后隶属于心脏的系带(心与其他脏腑相连的组织),向下穿过膈肌,联络于小肠。
上行支脉,从心脏的系带分出,向上挟食道上行连接于目系(眼后与脑联系的组织)。
直行的外行线从心脏的系带向上循行至肺,向下从腋窝顶点(极泉穴),循上臂内侧后缘至肘部(少海穴),向下经过前臂内侧后缘,循尺侧腕屈肌腱(前臂内侧的肌腱)的外侧,到掌后豌豆骨(腕横纹内侧端的骨性突起)进入掌中,从第四、五掌骨之间(少府穴)循行经过小指的外侧出于小指末端(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生理功能及主治: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胸、神志方面的疾病及经脉所过的上肢内侧后缘部疼痛、掌心热等症。本经经气有异常变化就会产生心痛、咽干、渴而欲饮水以及前臂的厥冷、麻木、疼痛等病症。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起于小指内侧末端(少泽穴),沿手掌内侧向上至腕部,出于尺骨小头(养老穴),沿前臂内侧直上,经过肘内侧(小海穴),向上沿臂外后侧,出肩关节,绕肩胛部,交会于肩上,折入缺盆(锁骨上窝的中央),进入体腔联络于心再循食管,下膈抵达胃部,隶属于小肠。
颈部支脉,从缺盆沿颈旁上面颊经颧骨外侧至外眼角,向下进入耳中。
从颊部又分出一支,斜行于颧部,至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
生理功能及主治: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所过的肘臂外后侧疼痛。本经经气有异常变化就可能产生咽喉痛、颈下肿、头不能回顾、肩部和上肢疼痛。
手太阳小肠经
作者/杨艳梅(云南中医学院2013级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
审稿/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 马庆宇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太阴脾经于心中,下接手太阳小肠经于小指。经脉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手小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极泉,末穴是少冲,左右各9穴。
中文名
手少阴心经
出处
《黄帝内经》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十二经脉之一
快速
导航
中医应用
解读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少阴心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心,阴气较少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中医应用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干燥,心痛,口渴要水喝;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胁肋疼痛,上臂、前臂的内侧后边疼痛、厥冷,掌心热。
二、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灵枢·经脉》)。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
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三、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灵枢·经别》)。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目内眦会合。
四、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灵枢·经筋》)。
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伏行于乳里,结聚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如承受横木(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出现牵拉不适;本经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和疼痛。
五、手少阴腧穴
本经一侧9穴,8穴分布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腋窝中。分别为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心脏病常用极泉、阴郄、神门;神志病常用神门、少冲;舌咽病用通里、阴郄;血证常用阴郄;上肢内侧后缘痛、麻可用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针刺极泉时应避开腋动脉。
[1][2]
纠错
参考资料
[1] 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2] 沈雪勇.《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