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太极拳内功修炼寻绎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一、养生太极拳以太极思维为指导
太极拳是以太极哲学的本体观、规律论(道论)和认识论来指导拳术修炼的,故太极拳也被称为“哲拳”。认为宇宙及其中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太极”、“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思维,称之为“太极思维”。其思维方法是来自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为而无不为”,它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与常人思维绝然不同,形体动作和意识作用刚好相反,才能在练拳中做到“用意不用力”。练拳首先要建立太极思维,把自身看作小宇宙,学会反向用意。这是观念上首先应该掌握的。我的经验是常人思维则难以入门,也找不到身心的感觉,只能停留在肢体运动的阶段,无法进入内功修炼之门。太极拳的修炼思想指导就是借鉴和继承前人的思维方法,以之用于指导练拳实践,这点很关键。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运动,正如韩愈所说“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养生太极拳重在“养气”
“拳术之形式有内外之别吗?”这里引用孙禄堂先生的一段话,大家看了之后自会明白。孙说:“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无内、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无轩轾。”为此,孙先生应武林前辈宋世荣先生之邀前往山西,“询及拳理,因问内外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养气者为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岐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于何分之?未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为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气海),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言事则畅通无阻),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孟子)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的收视返听之理(即在练拳中出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境界)。”孙先生说他当时已能“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曰‘由仁义行’,非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用。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勇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 “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则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于中,形于外,拳术何独不然……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摘自孙禄堂《武术大全》)(练拳就是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之人。)
 三、练好“腰功”是第一要务
太极拳能称为内功拳就是修炼方式和其他拳种截然不同,不主张开始就去练劲的刚性锻炼,以增加肌肉的韧劲而壮力。恰恰相反,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而学会“用意”代替“用力”,在行功走架,找大松大软的感受,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在认识上要神意内敛以求静养,拳的一招一式不忘松静;在意识的引导下,使形体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然能达到真正的放松;全面的放松不仅从精神、肉体、关节、筋络等内外俱要松静、松透,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达到松的最高境界。练拳就成为一种美好的人生享受。《拳论》“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者,就是腰眼,俗称两肾之间的命门,但练功必须从两肾练起。郑曼青前辈说“肾是一切功夫的源头”,又是虚实变换的核心,意气的转换之处。“变换虚实须留意”,留意在何处?“命意之源在腰隙”。就是以腰脊命门为轴心,左右两肾的转换才是关键。腰肌左抽,同时右腰脊上提,则左实右虚,反之亦然。两腰肌(腰眼)的抽换就成了全身运动总虚实的转换所在。“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源动腰脊”,“内动不令人知”,此乃内功秘之又秘的诀窍。由于内功拳是内练一口气,又是口授心悟之学,要根据拳人的功夫的进展情况一对一地指导,不是学习班上能解决的问题。拳谚曰:“此处消息真参透,太极就在一环中”。所以练拳要注意腰部的放松,还要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腰的直竖和松沉,腰部的松沉直竖和“尾闾中正”、“气运丹田”总是完整地一气呵成,方见成效。
曼青说:“气沉丹田固然有利,然不及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人之腹部积水独多,水之害,大则如若洪水横流,小则如决堤冲堰,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沉丹田,犹注暖气于缸中,可以祛阴湿寒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其功大矣。”此乃练精化气。“心若不与气相依,则渺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专气致柔,气沉丹田,即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水火既济(坎离相交),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会水火背道而驰矣”。
太极拳运动乃循序渐进之功夫,切不可急功近利,可分为三阶九级:一阶一级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级至胯至涌泉;三级至胯至尾闾至泥丸。一阶主要练松柔,以形体关节为主。二阶一级为气沉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腰功);二级为气达乎四肢;三级为气越尾闾而乎泥丸。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炼气为主,即炼气化神。三阶(练推手)一级为听劲;二级为懂劲;三级为阶及神明,即炼神还虚。所以气沉丹田尚在二阶二级,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喻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曼青一再晓谕拳人应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则大利于身体,这是养生的大学问。拳友必须仔细参悟,实践力行,而以身证体悟而感受。
杨澄甫先生对他的学生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所以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要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就不能离开自我修炼。行立坐卧都不离开这个“炼”字。
 四、腰功是太极内功的筑基功
“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劲出。不练腰功白费力,数年十载也糊涂。”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也。’”(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1、王宗岳的《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2、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3、李亦畲的《走势打手行功要言》:“劲起于脚根,变化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心会论》:“腰脊为第一主宰。”《十六关要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故腰功是太极拳内功的筑基功。
 五、结合盘拳练“腰功”
道家的“炼精化气”是“采气炼丹”,讲究百日筑基,经三年初步丹成,感觉小腹内暖融融,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即是初步筑基功练好了,第一步筑基功算是功成。练好腰功的重要性,在古典拳论中有很多论述,至今仍然是太极拳内功修炼者修炼“腰功”的指导思想。太极拳内功所练之腰功,也是炼精化气,所炼之腰开始是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一上一下抽提),通过肾脏外边两块肌肉的锻炼,从而强化肾脏功能,扩展丹田气势。“腰为两肾之本位,肾为先天之本,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气足,则五脏无不各显生机。”(《太极拳谱》)人的肾脏俗称腰子。常态是处在同一水平上,右肾略低,所以向左转较为灵活。我们要求第一年把腰练活了,使两个腰子不但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而且可以前后动,这种相互之变换比作一个圆形的太极球,使之内含阴阳哲理,动之则分,分阴阳,分虚实,分动静的变化机制。在练拳时,左手的动作必须在左侧的腰子的支配下,右手的动作必须在右侧的腰子支配下,腰子支配多少,手就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成。刚练拳时,一趟拳里腰能带手走几个式子就可以,然后逐渐增多,至全套拳均由“腰功”带领完成,达到太极拳的内运外动的要求。静之则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合,进一步上升到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合。
“意念腰胯肘,劲源自上手。内部出虚线,意念领着贯”。内运运行的是气,外动动的是形体。必须是内运在先,外动在后。这是太极拳与肢体为主的现代运动最本质的不同;是追求周身的节节贯穿,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是“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乃老子的摄生之道。由于内运运的是气,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内气的动称为静中之动,在锻炼时,须全身放松,因而不懈而灵活,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锻炼,是一种有奇效的锻炼途径,只有内气得到培养,才能更有益于保健养生、益寿延年。有了内动丹田的气势,带动身体的形式再锻炼一年左右。此时腰要进一步放松,使内功气势带动腰体外形运动,即可体现出由脚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气。再一步,以意念为主促使内气的气势更进一步地扩展。用意念和气势带动形体运动。内气的气势越练越大,在内形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流”,扩充到身体外,形成与天地人的“生物场”,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练内功首先要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找品德好有经验的老师传授。学习过程的主要原则是学会用意而不能用力,循序渐进,光停留在学招式上是进不了太极之门的。内功并不神秘。有明师手把手地传授,不断纠正偏差,加上学者认真不断地参悟。内功是道,是要用心灵去教,学者也要用心灵去悟,光练不悟是难以得道的。只要得真传,勤苦练,身领心悟,百折不挠,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下到,是会有所收获的。
 六、强肾是健康之本
肾是健康之本,太极拳内功第一要务是必须练好“腰功”。通过腰功锻炼而进入内功修炼之门。练好腰功就是练好肾脏。对其他内脏也有好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靠内脏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而肾又是先天之本,脾又称后天之本,故强肾是第一位的。肾和心是阴阳的关系,又称“水火互济”,两者是精与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故以阴“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相合,始终使人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人处于健康状态。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 
肾与肝有肾肝同源之说,称为母子关系。肾阴不足,肝失柔养,就会导致肝阳偏亢,严重者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病症。
肾与肺: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肾的纳气,称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会造成呼吸浅表的病症,气喘也与肾不纳气有关。
肾与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命门火的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门火又有赖于后天之精气滋养。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在水液代谢上,也是互相协调的。若脾虚失运,导致水湿停蓄,影响肾的气化,就会出现水肿等症。
实践证明,练好“腰功”,身体强壮了,一些慢性病痊愈了。可以说,锻炼“腰功”有病去病,无病保健强身。人体的气运有一定规律,练“腰功”就是培补体内的“ 元气”。人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出现气虚、气短、气滞,最终气绝。气比血更加重要。万物生于气,人生病大多为气血阻滞不畅所致。中医治病往往也以疏导气路(经络)调整气运。气路通畅了,疾病自会痊愈。通过太极内功锻炼可以改善、优化内气功能,也优化了心肺内脏功能,使人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身躯和四肢是外形,是第一系统。神、意、气虽然无形无象,但它是人体的第二系统。我们所练内功就是要充分调动第二系统的能量(潜能)。第一系统的能量是有限的,而第二系统的能量却是无限的。第一系统它的能量和速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消退。第二系统通过内功锻炼和激发则不受年龄限制。活到八、九十岁,只要坚持锻炼,它的能量仍能不断增长。这种能量就是内气、内功。《拳论》云“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人的内气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内功锻炼激发出来的能量的增长应是无有止境的,只要坚持锻炼就能不断增长。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第二系统的开发是永无止境的。从古至今,谁也不可能知道第二系统的极限(人体潜能)。前辈们将内功修炼的极限,用“神明”二字作为终结。
  太极拳内功修炼就是使练功者自身协调,达到阴阳平衡,称为炼精化气;在此进一步进入炼气化神的和谐境界;最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练神还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三者道家合称为“三花聚顶 ”,终归于无——天人合一。道在道,无常道,反者道之动;尊儒术,不偏不倚,中庸之道;以释理养心,淡泊名志,万法归一。入门引路须口传身授,功夫能否上身全靠自己身证体悟。为益寿延年而修,否则目标不明,落得个枉费功夫贻叹息。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