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西安考古队对唐朝战神尉迟敬德...

1971年,西安考古队对唐朝战神尉迟敬德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被盗掘破坏的非常严重,因此出土的文物非常少,然而非常幸运的是发现了其墓志,志文记载的内容刷新了我们对尉迟敬德的传统认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合墓志究竟牛在哪里呢?唐太宗的昭陵有一百九十多座陪葬墓,目前已经发掘了一部分。尉迟敬德的墓志是其中尺寸最大的一个。墓志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志盖,下层是志石。墓志的志盖非常的特别,上面写了25个字,主要内容就是注明这合墓志的主人是谁,写的是“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字体模模糊糊比较怪异,就像风中的柳枝飘飘洒洒的样子,这种字体叫飞白书,这种字体在唐代非常的流行,唐太宗和武则天都非常喜欢,而且都擅长飞白书,但是流传到今天的作品却非常罕见,所以说尉迟敬德的墓志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何为飞白书呢?据说这种字体是东汉时期蔡邕(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发明的,它是模仿扫地的笤帚做了一种扁形的竹笔,这种字就像是毛笔的墨快用完的时候写的一样,笔画里面会出现几道没有墨的留白,而且字里的丝线清晰可见。
 
飞白书在纸上写相对容易,但如果雕刻在石头上,比刻普通的字难度要大很多。正常刻字颜色深浅差不多都一样,只需把字形笔画刻清楚就可以了,但是这种飞白书字体笔画颜色深浅不同,还要把字里的每一条丝线雕刻清楚,刻出那种飘逸的效果,这难度可想而知了,古代工匠精神可嘉。
 
志石的志文里面详细描述了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史书里面记载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但是墓志里边写的却是名融字敬德,而且这里很明显是经过改动的,按理说在雕刻墓志之前,先写好志文写然后再雕刻,所以一般不会出错,这个地方为什么有改动,为什么叫尉迟融没有任何记载?我个人粗浅的推测:可能是因为“融”和“恭”都读后鼻音“ong”,所以听起来有点儿像,导致听错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叫尉迟恭,本来应该是叫尉迟融,属于“耳误”。
 
关于尉迟敬德的身世,有很多小说和评书里面也说他出身底层,人们都认为他是个铁匠,所以被很多铁匠当祖师爷来供奉。那么真实的尉迟敬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墓志里是这样写的:“曾祖本真(曾祖父尉迟本真),后魏中郎将、冠军将军、渔阳郡开国公,赠中外六州诸军事,谥曰懋。大父益都(祖父尉迟孟都),北齐左兵郎中,迁金紫光禄大夫,入周,济州诸军事、济州刺史。考伽(父亲尉迟伽),随授仪同三司、卫王记室,皇朝追封常宁安公,赠汾州刺史、幽州都督”,由此可见从曾祖父到父亲都是职位非常高的官员,而且都掌管军事,也就是说尉迟敬德是一个妥妥的官四代。
 
有人可能觉得墓志是在吹牛不可信,在尉迟敬德的墓里面还同时发现了另一合墓志,就是他的结发妻子苏斌,苏斌也是一个官四代,家世非常显赫,而且在尉迟敬德还没有跟李世民混出名堂之前,就已经嫁给他了。当时的中国人是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的,如果尉迟敬德是社会底层或者只是个铁匠,是不可能娶到这样一位大家闺秀的。史书记载,尉迟敬德确实有一身好武艺,尤其擅长使用一种叫马槊的骑兵武器,唐太宗曾经说过“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意思就是说,唐太宗和尉迟敬德联手可以抵御百万敌兵,但是只靠个人技术想做到很高的官位是比较难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统帅呢?墓志里给出了答案。墓志里说,尉迟敬德在12岁的时候就经常在野外带领一帮人训练军阵,搞得井井有条,如果没有尉迟敬德这种显赫的家庭背景和资源,一个普通的小孩儿是很难得到这种带兵打仗的专业训练机会的。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英雄辈出,究竟谁是第一武将,众说纷纭,当时的秦琼也是一个厉害人物,但是尉迟敬德的地位远比他高的多,在尉迟敬德的墓前还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尺寸非常大,仅次于最大的徐茂公碑,在唐太宗的陪葬墓中排第二,唐太宗对手下的功臣进行赏赐,敬德的食邑是1300户,秦琼和程咬金的是700户,尉迟敬德在凌烟阁24功臣里面排行第七,但是排在他前面的六位都是文臣,尉迟敬德是武将里面的第一名,战神李靖也排在他的后面,到底谁是战神?
#文物有话说##头条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