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日本动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最近,有个朋友把《魔法禁书目录》系列的动画从头温习,顺带补到了最新,包括外传的《某科学超电磁炮T》,他根据他10年前看片的心得,获得的结论是,“日本动画已经没有进步了”,这里说一下,他是从动画的制作层面来评价的,倒并不是说《魔法禁书目录》不合理或者不好看。

“《魔法禁书目录III》做成这样,作画还不如10年前的一些动画”,这是他直言的结论。

其实你去对比《某科学超电磁炮S》,就明显能发现,那个时候的J.C.STAFF制作的这部动画,无论是作画,还是画面细节处理,整体观感,就是非常强,不说剧情的安排问题,单说动画的制作,确实比如今的《魔法禁书目录III》要强。

而事实上,我每天都需要查看数百份来自自己漫评读者的评论。不说B站的一些硬核小伙伴的评价,如果是头条上的读者,往往会给出一个评价,“日本动画远不如以前好看”。

不说一些主观的原因,例如入坑时代对动画的热情很可能远比如今高这类的因素的话,大家既然能普遍得出类似的结论,我觉得还是说明问题的。

那么,你肯定会有一个疑问,“日本动画,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吗?”

其实,我们从日本业界官方制作的调查报告来看,是不难看出,日本动画无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制作数量,还是从打通海外市场,走出世界这个方向来看,都是日益强大的。

从《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19》可以看出,日本的动画产业规模,是逐年递增的。包括周边销售情况,不敢说是逐年递增,但基本保持一个稳步的发展趋势;那么,是什么让观众开始觉得,“10年来,日本动画没有进步”的呢?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产业报告中获得一些线索。那就是,日本的动画数量,太多了。

根据《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19》得出,2018年为止,日本的一年的新动画数量达到惊人的235部。而在10年前,也就是2008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只有155部,再往前10年,1998年,这个数字只有92。20年来,几乎是翻了2番都不止。

动画数量多,说明产业规模大,量产作品的技术流程成熟,但自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保量但丢了质;

你想,我如果做手工娃娃,同样一天的时间,我做5个娃娃,和我做10个娃娃,精细度是不是有差距,当我竭尽全力做30个娃娃的时候,可想而知,精细度肯定和一天只做5个娃娃的水平有差距。然而,对于娃娃工厂的老板来说,他们只想求的是数量,因为有足够多的数量,就能获得足够多的效益,那么大家会有一种,“T哥做的娃娃越来越差”的错觉,其实,对于娃娃厂来说,娃娃卖得足够多,厂的规模才能扩大。

动画行业也是如此。

因为动画的本质来说,是一个类似“广告片”的动画。大都是为了原作的漫画、小说、游戏来做铺垫的,动画本身是赚不了很多钱的,除了宫崎骏那种,做艺术性更强的,把动画做成电影的作品,一般的电视动画的范畴里,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更加强调娱乐性而非艺术性的,最终,动画求的是商业利益,不是艺术成就,也不靠卖动画本身来赚钱,所以动画的数量要求,是大于质量要求的。

日本动画,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质量奇高无比的巨作,但那也是一定时期,拥有庞大积累的业界的光辉一瞬间,这种作品,是需要环境的,也是需要人才的,一旦人才匮乏,再加上丢失了这样的环境,但业界又需要更多的作品来带来流动的资金,最终,就会出现作品数量巨多,但欠缺作品质量的尴尬局面。而这10年来,日本经济的下滑,就是让日本动画业界,逐渐丢失了优异的环境,外加业界本身的制度,就不适合培养动画人才,最终导致人才、环境的两匮乏,而没有创造10年甚至20年、30年前那种超高质量的动画作品的空间。

乐观的看,其实多年难遇的佳作,还是有的,无论是制作上创造新的奇迹的《鬼灭之刃》,还有收视率创造新高的《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还有剧场版非常火热的《Fate 》系列等,我个人认为,日本动画业界的“天花板”是在不断被刷新的,不至于“业界要完”,但如果业界的一些问题不被有权力去影响业界的大佬们察觉,去试图解决的话,例如底层画师工作薪酬太低等问题,那么时间久了,观众会失去耐心,最可怕的还是业界会失去新鲜血液,然后在各种被动的局面中恶性循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