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父亲的土地情结
我的老家是个产粮的水稻地区,人稠地窄,耕地面积人平只有“口粮田”。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几亩薄田也无法满足。父亲对“口粮田”看得很金贵,费尽心思,精心呵护。那年月,农村没有化肥,贫瘠的土地主要依赖土杂肥和家肥。为了改变沙坝脚下那块田的土质,一至冬天塘水干涸,父亲就去挑塘泥,铺在田里。年复一年,田里的土质就慢慢发生变化,父亲抓起一把泥土,用手捏一捏,放在鼻子前闻一闻,笑呵呵地说:“伢啊!还做清香嗅味呢!”黑黑的乌泥就从他的手指缝溜下来。
父亲根据土质情况和种植物不同,施肥也不同,如旱地种黄豆、绿豆、红薯……就用地灰和土杂肥野草合在一起,点燃烧上五、七天,直至肥堆里溢出淡淡香味,母亲说这是上等的家肥,撒在禾苗根部,一场雨淋之后,禾苗就渐渐翠绿了。如果是水田稻谷,父亲就用猪粪、牛屎、人粪泡在粪池里,让其发酵,这种有机肥浇在田里,简直是庄稼在喝“人参”汤。土地年年付出,已经透支,只有用这些土杂肥和有机肥,让其垫底、扛本,才能生长出绿油油的禾苗,结出五颜六色的果实,这是土地对人类的回报。父亲指着金灿灿颗粒饱满的稻谷对我说:“种田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哄地皮,它就哄你肚皮,你不爱护土地,土地就不把你当人看。”
父亲是土地的忠实卫士,在耕田耙田时从来没有马虎过。尤其是耙田,直叫人佩服。无论田被耙得多么平整如镜,他还是要站在田埂上四边目测,哪个地方高了,哪个地方低了,高了又再耙,低了就用铁锹掀平,直到他满意为止。在耙田时,连石头、瓦片和砖头等异物捡起来堆放在田埂上。父亲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在农事操作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然他在耕田时的脚步和牛的脚步怎么能协调一致呢!
我望着犁铧翻卷的泥浪,仿佛是我的心中的潮水涨了又涨。我打量着父亲,突然间觉得瘦弱的父亲如此伟大,对土地的爱护如此真情和执着!每当我路过“文昌阁”寺庙后那块田时,犹如闻得到土地里散发出来父亲的汗味,看得出父亲耕田时那双脚步,听得见父亲赶牛的“呵斥”声。打从我小小脚丫一落地,接触的是柔滑、松软的土地;听到的是上古女娲泥土造人的传说;目睹的是村北那棵古树下的土地庙门两旁的一副“有土能载物”、“万物从土生”的对子……使我懵懂时期就对土地产生了敬畏和神秘感。是啊,是土地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土地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所以那时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比较深。
祖父本来是中医郎中,靠行医吃饭,他勒紧裤带购置了紧靠河边的一亩二斗五升水田。一九五四年,天降暴雨,河水澎胀,河堤溃口,那块水田被冲成龙垱。父亲望着“龙垱”,半天没有说话,一个劲地在流泪。我见状直言直语劝父亲:“你和爷爷靠‘三指头’吃饭,还要田干什么?”父亲向我眼一横,揩着老泪,对我说:“你还小,不懂,土地是根本,是百姓的靠山。我和你爷爷虽然靠做郎中吃饭,没有土地,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有了几亩土地,将来你们几个兄弟,只要勤快肯做,爱惜土地,往后的日子就不慌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急啊!”
后来,我有意无意发现父亲每次从卫生所回家,总要肩驮铁锹去“文昌阁”后看那口“龙垱”,他穿着蓝色的中山服踯躅于坝脚下,点燃旱烟,两眼痴痴地望着“龙垱”里被风吹的花纹水波……父亲,我的老父亲,你与土地眷恋的情愫,怎么纠缠得这样的结实呢?
作者:胡越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湖北黄梅人的民间文化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所有投稿作品,须提交编委会集体审议修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