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耀华:穿针的记忆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唐代孟郊的一首五言绝句,道出了天下慈母的爱心!试问,在这世界上有什么比给你生命的母亲更伟大?在这人世间,有什么情比母亲对儿女的真情?……
装订一本自己平时写的诗集小册子,我找来了针线。为了把线穿进针孔,我跑到窗台前的亮光处,把线放进嘴里用牙齿一咬一拉,拉出一个尖梢,用两指一搓,把针孔对着亮处眯着眼睛一穿再穿,最少穿了二十几个次,无论如何穿不进!啊呀!人怎么就这样老了!老眼昏花!一声叹息之后,只好叫来隔壁小女孩帮忙穿上。边装小册子,不由想起了我的母亲!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都很贫穷,物资也很紧缺,在这小城镇,市场上根本没有衣服卖,粮棉油全凭票,商店的鞋好象只有解放鞋、北京布鞋卖,好多家庭根本买不起。每到寒冬腊月之时,有些家庭条件好点的,都请裁缝进屋帮孩子大人做几件新衣服过新年,但从来没有鞋匠进屋做鞋的,绝对没有。我家生活条件差,几年都没叫过裁缝,我们身上的衣服全是我母亲自己用黛布或白洋布,自已裁剪,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再在街上店铺买染料放进汤灌用火煮,这叫“染青”。身上的衣服穿破了再补丁。我是男孩小时很顽皮,不论天晴下雨总爱到处跑,冬天脚上的棉鞋总是潮湿的,根本不暖,但也顾不了许多,一心跟小伙伴贪玩耍。
我永远也忘不了每到新年前夕,我母亲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为我赶制新棉鞋的情景!母亲一生勤劳,为了家庭生活,白天在外做工,晚上回来做完家务吃过晚饭后,就坐在床边对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做新棉鞋。看起来做棉鞋是不容易的事(80后是没见过的)。首先是填底,把没用的布丁填1.5厘米厚,再用细麻绳整齐地一路路密密地纳,纳底是很艰难的,一要力往里顶,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痛的钻心!二要使劲把针往外扯。每当针扎着母亲的手时,出血了,母亲就把指头放进嘴里吸一下,再用胶布包扎继续纳!我坐在母亲身边床头上看着她做新棉鞋,但我看得懂,母亲一天的劳作是很疲劳的!脸色焦黄,从纸糊的窗户洞吹进来的寒风,吹散了母亲微白的头发。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还唱着小调解困,眼晴时不时地望着我,看我眼睛充满着希望,母亲纳鞋底的手就充满着力量!母亲一个使劲,“蹦”地一声,鞋绳断了!线也脱鼻了!母亲把针鼻对着那昏暗的灯光穿线,穿呀!穿呀!始终穿不进。“华,你来帮我穿吧!”我接过针线,不费吹灰之力一穿就进了!母亲微笑着夸我“好能!还是孩子眼急。”听母亲的夸奖我虽很是高兴,但幼小的心灵有所振动,母亲在一天天地变老!“母亲啊,你别老得这样快呀!”我心里暗暗地呼唤着!祈祷着!
我的母亲一生很苦!解放前在前头爹爹那生了三胎,二姐幼殁,前头爹爹病逝后把三姐丢人家了,把大姐放到外祖母那自已到九江做奶娘。后来到我父亲身边又生了我们姐弟四个,由于生活贫困,把我头上的姐姐又送给别人家了。到了六十岁还在外做苦力驼米包,江边挑煤,后来又中风了。写到此,我的泪已糢糊了双眼……
母亲已离开我们九年了,作为儿女,我没有使母亲享到福。人啊,生如斯,死亦如斯!但我要奉劝天下的儿女们,活在儿女不行孝,坟前哭魂也枉然!

作者:阮耀华     黄梅小池人  热爱文学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

  • 阮耀华 | ​​雨过天睛 泥泞风干 我们很好

    ▲李正阳题 小池封城.本来热闹非凡的街道显得如此冷清,各家关门闭户,只有那大红春联贴在门上给人一点暖色,但被雨淋过之后有的己破,破角在微风中吹飘,路是湿湿的,三十除夕的鞭炮扫过之后,呈现一块块红色,偶 ...

  • 阮耀华 | ​同学一场情深深

    ▲李正阳题 人海茫茫,两个人的相遇相识相知,又得要经过多少千年的期待和祈祷?需要饱经多少风吹雨打?积多少善和德?受多少苦和难?上苍才会把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恩赐于你! 是的,前世有缘今生上苍已经把最真诚 ...

  • 【第三期征文第19篇】王怀君||温暖的棉鞋

    温暖的棉鞋    王怀君  天冷了,出门须穿上棉鞋了,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条绒棉鞋. 那时候,物资匮乏,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孩子又多,冬天,能拥有一双条绒棉鞋那简直是很奢侈的事了.冬天还没到,母 ...

  • 阮耀华|​青春不再

    ▲李正阳题 街对面有所学校. 清晨,还在朦胧的睡意中,"铛!铛!铛!--"一阵清脆的铃声回荡在这校园的上空,划破这黎明的夜市街头.接着那朗朗的书声随风飘进了我的窗帘,回响在我的耳畔 ...

  • 阮耀华 | ​记忆中的王唤柳老师

    ▲李正阳题 那是一个久远的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小池镇中小学读高一,王唤柳老师是我们班化学老师.当他第一次走进我班教室讲台时,记得他给我的印象是,修长的身材,一簇青年头发青年装,走起路来略有 ...

  • 阮耀华 | 写文章能挣钱吗?

    ▲李正阳题 为文者何去何从? --读<炳谷行人:我为什么不搞文学了>有感 炳谷行人,是日本当代研究文史学者,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一位文学院教师,一位作家.他在文章的开头就这样说道: &qu ...

  • 阮耀华 | ​人品与文品

    ▲李正阳题 一个人书读的多他的人品就好?一个人的职位越高,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非也!其实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代表他的人品好,官职再高也不能说明他有很好的德性! 人品与文品,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 ...

  • 阮耀华:陪伴的艰辛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图文无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抓得非常紧,我的大舅哥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最后拼尽全力宁愿丢掉工作也要生个儿子,如愿以偿生了一个儿子,全家欢天喜地! ...

  • 阮耀华:且到小池江滩去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舞文弄墨,久呆居室沉闷,不如外出走走!我漫无目的.不由自主地散步来到了小池滨江外滩.滨江公园二期工程已刚刚落成,我独立江亭,俯览江滩,心地豁然开朗 ...

  • 阮耀华:万家湖的知青岁月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题记      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五日,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曰子!这一年,我刚好高中毕业.当时全国的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接受贫 ...

  • 阮耀华:儿时的茅屋街

    说起黄梅县小池口茅屋街,方圆百里只要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晓.茅屋街位于小池口正中心,南北走势,南达长江码头,北通东港水运.一九三五年前归江西九江德化县,一九三五年划归黄梅.茅屋街南端至老坝,东叫黄梅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