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内劲由心发,由于骨中,充于肌肤。
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文事皆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则略而不言。自黄帝尧舜,以至唐、宋、元、明总戎机者,虽各著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亦不过画图已耳,皆未详言其理(没有理法,就没有形成系统),以示阶级可升。且当习此艺者,往往失之于硬,盖由尚血气,不尚义理。义理不明,势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不止。
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这段话说明太极拳是由陈氏完善、发展、壮大的,但不是源头。同时,没有成文的理法,多为心口相传)。愚无学识,工夫极浅,不敢妄议注谱。但为引蒙,不得不聊举大意,以示学者下手工夫。
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外面是何形象,里边是何劲气, 要从心坎中细细过去。此着之下,与下着之上,夹缝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必使血脉贯通(这一动有其本身的用法,同时也是为下一动服务的,势已形成,自然而然成为下一动,不必刻意扭转),不至上下两着,看成两橛。始而一着自成一着,继而一气贯通,千百着如一著矣。
如懒插衣,右手从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从下斜行而上,先绕一小圈,中间手从神庭前过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许展九分,手与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其手自始至终行走,大势为弓弯之意。上面如此运行,底下右足亦照此意与手一齐运行。手行到地头,然后足趾亦放得稳当。手中内劲由心发起(手中内劲由心发起,并不容易,我多让学生手随身转,心窝与腋窝处虚灵),过右乳,越中府,逾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涌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上。且其内劲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肤之上(此时肌肤充盈满足,暖融融,如冬日暖阳照在身上),运至五指上,而后止。顶劲提起,腰劲𢶍下(如端坐板凳,也可以如半个屁股坐板凳),长强以下翻起来(此陈式太极拳与其它拳法不同之处,其它拳法皆长强内裹),裆劲落下,右手与左手合住,膝与裆、与胸、与小腹诸处无不合住。合也者,神气积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间着,苟且了事。惟恭敬将事, 则神气处处皆到,方不蹈空。下着单鞭,大概与此着同。
大凡手动为阳,手静为阴;背则为阳胸则为阴。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某手当令,某手为阳。某手不当令,某手为阴(主手发力,宾手配合,两手两脚皆不能闲着)。亦有一着也,先阳而后阴;一手也,外阴而内阳。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劲运之。
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理宰于中,而气行于外是也。浊气下降,合住裆劲。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内在的东西,其实并不可见,但可以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表现)。落于纸笔,皆成糟粕。 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无以显精神,犹之非糟粕无以写义理(陈鑫自谦)。是在善学者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谓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