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玲 肖洛霍夫在前线1

肖洛霍夫在前线1

一九三九年三月,肖洛霍夫出席了联共(布)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他在会上发言表示:如果法西斯敌人进犯我们的祖国,我们苏联作家们一定投笔从戎,亲赴战场,保卫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发动了对苏的侵略战争。第二天肖洛霍夫在维约申斯克镇群众大会上发言,声讨法西斯敌人。七月份肖洛霍夫应征入伍,以团政委的名义担任军事记者,整个战争期间都在部队服役,直到战争胜利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才复员。

一九四一年七月四日《真理报》发表了肖洛霍夫第一篇以战争为主题的特写《在顿河》,尔后,在七月三十一日《红军报》上又发表了特写《在哥萨克集体农庄里》。肖洛霍夫作为战地记者,在战斗的严峻年代里写了不少特写。

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肖洛霍夫为纪念卫国战争一周年,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由此,肖洛霍夫转入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创作。

为什么肖洛霍夫再次转入长篇小说的创作呢?有一回在前线,肖洛霍夫接受一个任务,要他写一篇关于一个英勇牺牲的军官的下葬的报导,他用抒情的笔调和豪迈的气魄去写它,结果写的不像特写了,因此也就没有发表。这样,作家再次尖锐地感到自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和特写作家,他的才能不在这方面。

但是,不管肖洛霍夫写报导也好,创作长篇小说也好,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他都与苏联军队在一起,奔走在各个战场上,并且亲身参加过许多战役。

评论家列日涅夫曾经讲述过他于一九四一年九月在莫斯科碰见肖洛霍夫的情形。那时莫斯科遭到了德国轰炸机的空袭。《莫斯科》旅馆和它对面位于狩猎市场街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大厦都着上了保护色,一楼的窗子用木板遮住,窗子下面密密地、整齐地堆放着沙袋。街上失去了战前的热闹,很多妇女和儿童都疏散了,工厂也开始在疏散。莫斯科显得更宽阔了。它变得十分严峻,准备投入长期而顽强的战斗。青年们在首都周围的要冲挖着战壕。

就在这九月里的一天,列日涅夫在莫斯科旅馆高层的一个设备良好、但不通风的房间里见到了肖洛霍夫。作家外表的变化使列日涅夫一时感到很惊奇。这并不是由于肖洛霍夫穿上了军装。不是的。他和许多区委干部一样,平时也喜欢穿军装——穿军便服、马裤、长统靴。但是这次肖洛霍夫衣服笔挺,完全像军人那样整洁。看见这个熟悉的、今天格外精神的人,使列日涅夫很愉快。最引人注目的是沙发上的行军袋,它好像是战斗行军的证物。

尽管战争暂时失利,但肖洛霍夫却精神振奋,信心十足。他谈到顿河哥萨克的情绪,谈到战争初期的印象。他谈胜利就像谈一件虽然困难、但却早已决定了的事情一样。他一心一意想要赶到前线去。

列日涅夫问他:

“前线指挥部能像您现在想的这样,允许您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吗?”

“怎么会不允许呢?”肖洛霍夫的眼睛闪烁着愤慨的光芒。“战士们在作战,难道我只能在远处、在司令部里瞭望吗?这样的话,现在和今后,我们胜利以后,我怎么去描写战争中的人民呢?!”

肖洛霍夫就这样怀着急切的心情,怀着爱国主义和责任感,走上前线。有一次,他沿着前沿阵地的战壕走去,不时地探头看看对面德国人的战壕。战士们爱护地让这位团政委小心,注意对面战壕里德国兵射来的子弹。肖洛霍夫笑着说,子弹打不着他,他会念“避弹咒”。战士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位团政委原来是作家肖洛霍夫,因为大家都十分熟悉在《静静的顿河》里所描写的各种各样的避弹咒语。大家围上来,要求作家送给他们一套《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说,他非常愿意送给他们一套,可是他没有带在身边,他随身带着的只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于是他就把《战争与和平》签上名送给了这个连的战士。同时他还庄重地说,现在我们的咒语就是:保卫祖国,打败法西斯,取得胜利。

(0)

相关推荐

  • 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一个人的遭遇》:“柔软而尖利的爪子”

    1877年7月16日,俄国军队占领了土耳其的尼科波尔,这是自4月24日沙皇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以来沙俄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这场在现实中发生的战争多次进入俄国文学作品中,其中包括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 ...

  • 俄罗斯文学:影响与印象之——肖洛霍夫的写作特色

    俄罗斯文学:影响与印象之十一--肖洛霍夫的写作特色 作为一部多达140万字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能够得到眼下所过之世界级文学作品何止百千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青睐,自有其文学艺术创作上 ...

  • 【总第1349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重读《静静的顿河》

      重读<静静的顿河>   作者/郭进拴     1992年,我在复旦大学作家班读书时,第一次通读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今退休在家,重读了 ...

  • 孙美玲 肖洛霍夫在前线2

    肖洛霍夫的赠书成为这个连的珍贵礼物,凡是战士新加入连队的时候,连里都要叙述这一段故事,鼓舞新战士英勇战斗. 肖洛霍夫在前线活动,前线指挥部和政治部领导人都非常爱护他,关心他,保护他,很怕他发生意外. ...

  • 孙美玲 肖洛霍夫:关于《静静的顿河》的争论2

    这篇文章发表后,震动很大,肖洛霍夫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他立即赶到罗斯托夫,到边区委员会出版局和北高加索无产阶级协会,要求组织调查委员会,澄清事实,并谴责普罗柯菲耶夫.肖洛霍夫除要求组织出面调查外,自己于 ...

  • 孙美玲 肖洛霍夫《顿河故事》1

    <顿河故事>1 <顿河故事>收入二十余篇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是肖洛霍夫的早期作品,绝大部分创作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之间.这些小说反映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期间和苏维埃政权建 ...

  • 肖洛霍夫和俄罗斯的“父亲河”

    5月28-30日,在20世纪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的故乡--罗斯托夫州维申斯克镇,将举办盛大的"维申斯克之春"文学民俗节,以纪念肖洛霍夫诞辰 ...

  • 《静静的顿河》影响深远,作者肖洛霍夫十句名言,揭露生命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眼光太犀利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便发现了俄国著名作家肖洛霍夫,并将他的名作<静静的顿河>翻译成中文.而肖洛霍夫在1965年凭借<静静的顿河>一举拿下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

  • 肖洛霍夫:爱情的顿河并不平静

    讲述鲜为人知的俄罗斯文化名家故事 肖洛霍夫(1905-1984) 图/网络 15岁那年,肖洛霍夫运气不错,他先考上莫斯科最好的中学,又在布坎诺夫斯克镇上兼职文书和会计,还在雨中邂逅了少女玛利亚  文  ...

  • 肖洛霍夫名言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qu ...

  • 如何评价苏联作家的肖洛霍夫的诺贝尔奖作品《静静的顿河》——之五

    如果要了解俄国的哥萨克,就看<静静的顿河>. 时年23岁的肖洛霍夫,写出的<静静的顿河>,堪称百科全书,不仅是了解哥萨克,也是俄罗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画卷. 只要涉猎过俄罗斯文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