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硬核长文,5G车联网加速,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生逢其时
智能网联汽车,有“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路。“单车智能”是传统的采用整车为王的逻辑,将大量和昂贵的传感器、芯片应用在汽车上,让单车实现感知、决策、规划等功能。
而采用“车路协同”的策略,可以将大部分的工作移交给路端、网端和云端,各端靠5G连接在一起,是十分有前途的方向。
本文汇总整理了国内最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有关5G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话题,分为了“为什么是5G”,“5G的应用”,“5G的特点和挑战”三个部分。
尝试回答Why,How,What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5G在无人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面对的挑战。
本文共计3640个字,阅读时间需要20分钟。
主要观点
1. 5G的增强移动宽带、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让无人驾驶生逢其时。
2. 目前针对于公众通信设计的5G网络,与车联网点到多点和多点到点等场景有很大区别,需要优化。
3. 5G的网络切片、基于服务的网络体系、边缘计算等特点,对于网联汽车既有优势也有挑战。
第一部分,为什么是5G
十年一代,速度千倍
所谓的G(Generation),即一代一代的意思。1G移动通信是模拟的,一个蜂窝小区,依靠频率不同区分用户;2G是数字的,以GS为代表的时分多址,依靠时序不同区分用户;3G以CDMA为代表,采用的是码分多址;而4G,将频分、时分、码分都用上了。
NR-V2X是5G,采用与4G同样的正交频分多址,从最早的1G到现在的5G,都经历了“十年一代,峰值速度提升千倍”的过程。
根据通信的基本原理,把基站做的更密,把天线做的更密,把信道带宽展得更宽,再加上物理层技术的提升,通过这些技术的支撑,5G实现了增强移动宽带、高可靠低延时、广覆盖大连接的特性。
通过云化、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切片的网络技术,5G比4G在多项性能上有1-2个数量级的提升。
5G虽然仅仅是一个无线技术,但同时也是联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的纽带。
把前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接入到网络上,送到核心网,送到后台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进行分析处理,这样便打通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到决策的全过程,发挥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
无人驾驶生逢其时
汽车自动驾驶不同级别对时延有不同的要求,L3-L5级别的远程驾驶、传感器共享、自动泊车,要求端到端的时延不超过3毫秒,可靠性要求为5个9(99.999%),每辆车每秒数据1GB,传感器带宽为1GB。
4G即使加上边缘计算MEC,时延只能做到10毫秒量级别,仅仅可以支持L1和L2的要求。
“5G空中接口”加上“边缘计算MEC”,可以实现1毫秒的延时,可靠性可以做到6个9(99.9999%),是自动驾驶特别是L5无人驾驶比较合适的通信手段。
具体的,5G的超带宽,可以满足车载激光雷达200Mbps要求;低时延可以满足L4/L5的1到10毫秒要求;而5G的定位,其精度在垂直方向以及室内都优于卫星定位。
第二部分,5G的应用
车联网的应用场景
基于车联网V2X的通信标准,最早采用短距离通信DSRC,发展出了基于蜂窝的C-V2X。C-V2X又分为了基于4G的LTE-V2X,增强的eV2X,而5G是新空口的NR-V2X。
目前5G车联网由V2V、V2P、V2I、V2N四类通信组成,可以服务于车联网V2V/V2I的安全、V2I/V2P的提升效率和V2I的服务三大领域。
这些应用归纳起来,即满足车速小于130公里/小时,通信距离大于300米,系统延时小于100毫秒,数据更新频率1Hz,定位精度小于1.5米,路边单元可以覆盖320米的半径,密度200-400米的场景中。
相比于其他V2X通信方式,5G的通信范围可以延长到1公里,下行带宽为1G,时延不超过3毫秒,可以进一步实现情景感知和协作驾驶。
不同于公众通信
下图汇总和对比了5G在车路协同和公众通信网上的主要区别。
公众通信80%的情景是在房间里,处于非移动状态,而车联网80%的情景是处于行驶状态。
公众通信是点到点,只有使用时候才占用信道,而在车联网V2V场景下的通信是点到多点和多点到点,基本永远在线。
面向消费者的5G,大部分从网上下载的多,自己上传的少,所以同一频段一般安排上下行“三七开”,30%时隙用于上传,70%时隙用于下载。
但车联网更多是上报数据,下载则很少,应该是倒的“三七开”(远程控制:上行20Mbps,下行1Mbps)。
两者不同的上下行时隙的配比,如果安在同一个运营商的网上,会有互相干扰。
设计不同窄频可以解决该问题,但又会出现频率不够的问题。而如果不使用运营商5G网络,而自行建设5G车联网专网,需要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又存在成本的挑战。
第三部分,5G五大特点和挑战
特点一,网络切片,适应不同需要
4G网络主要服务于人,连接网络的主要设备是智能手机,不需要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
而5G网络的切片技术(Network Slicing),将一个物理网络切割成多个虚拟的端到端的网络,每个虚拟网络之间,包括网络内的设备、接入、传输和核心网,是逻辑独立的,任何一个虚拟网络发生故障都不会影响到其它虚拟网络。
通过切片,每个虚拟网络具备不同的功能特点,使得5G可以面向不同的需求和服务,支持多种多样的业务,分为了三类:
要求带宽的移动宽带业务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要求连接数多的海量机器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时延是4毫秒;
要求运动速度高可靠性高的任务关键性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时延是0.5毫秒。
三大场景中,mMTC和uRLLC主要针对垂直行业的业务需求,特别是任务关键性物联网uRLLC,满足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适用于车联网或无人驾驶。
但是,如果对每一个V2X都分配切片,数量太多,难以收敛;
但如果把所有车都纳入到一个大切片里面的,因为汽车要求不同,汽车各个功能也不同,无法体现差异性。
特点二,基于服务的网络体系
不同于“点到点”的构架,5G核心网采用的是基于服务的网络构架SBA(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服务化架构是5G核心网区别于传统核心网的显著差异。
SBA意味着,5G网络的业务生成了,可以以APP的方式,来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业务。
APP可以由运营商开发,也可以是第三方网络公司,甚至是网民开发,包括用户身份管理、认证鉴权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服务,这些服务既可以给运营商使用,也可以运营商把这些服务打包,提供给垂直行业使用。
但同时,SBA也会面临风险,会有恶意APP进入,网络有被误用和滥用的可能。
另外一方面,SBA改变了移动通讯协议的专用化,增加了被攻击的风险,车联网的通信以短包为主,传输效率也不高。
另外,城市车联网要求每个城市要有数据管理中心,要彼此互联。
特点三,5G与边缘计算
5G的特点是有利于边缘计算,如果需要快速响应的数据都上到中心云的话,时间延迟太大,很可能耽误事。
车联网的数据需要快速响应,所以需要把中心云的数据分一部分到边缘云,去处理对时间延迟的敏感业务,这部分云的存储和内容会分发下沉。
边缘计算可以放到集中单元,可以服务于多个基站,也可以放到车间、放到工厂。
据预测,未来50%的数据可能都需要由边缘侧进行处理,可以快速响应,而且降低了对核心网带宽的要求,减轻了对中心云处理的压力。
但是,也会带来两个问题,在城市车联网场景下,边缘计算下沉到路边单元RSU,成本会太高。
如果边缘计算管理多个路边单元RSU,每辆车在行进过程中需要接入不同边缘计算,边缘计算之间的数据互通,也会引入时间延长。
特点四,5G与IPv6的结合
IPv6是互联网协议技术标准,TCP/IP协议簇中IP协议的第六版,用于替代上一代IPv4协议。与5G的结合,对车联网有很好的支持。
传统的网络不知道IP包里的具体业务是什么,但IPv6有很多比特地址,这些地址不仅可以给终端标志,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功能,可以定义业务的类型,称为应用感知网。
可以定义应用ID、用户身份、服务质量等等,还可以定义带宽要求、延时指标,这样网络就能清楚知道承载的是什么业务。
另外,也可以将一些比特插入到IPv6中,可以实现随流检测,也可以使用分段路由功能。
具体的例子,无人驾驶与驾驶安全有关的数据,相比于其他业务有更高的优先权,可以由应用感知网来定位业务的优先权,然后采用随流检测,发现有没有传输信道的质量问题,最后用分段路由,提高可靠性。
但是为了更低的时延,期望IPV6包开销尽可能的短,用户可以定义业务流的要求,同时需要防止定义被滥用。
特点五,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
5G可以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无缝融合起来,在汽车上直接嵌入人工智能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相当于将边缘计算的能力下沉到网联车,让网联车本身具有处理能力,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单车智能。
5G本身具有接入回传一体化的功能,相当于基站本身可以接入进来,基站与基站的回传原来是通过光纤或者微波,现在直接用基站的无线信号,这样远端的物联网终端也可以连到基站,也可以嵌入区块链,提高安全。
其他挑战
5G时代的车联网存在标识之间互通难题、群组印证难题、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需要解决,要进行动态管理。
车联网要快速计算和处理,运营支撑系统不能只是运营商一个,可能到每一个城市也有一个,否则就不能实时性,所以实时性对5G和车联网,是很大的挑战。
5G对车载终端和路侧终端也有要求。
最后,车路协同不仅仅是车与路,还有车与人,IT系统,与服务的协同。
以上内容摘自正在撰写的《一本书读懂无人驾驶》,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5G赋能网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