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学有所得?按照这五步来走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而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生的自悟自得。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但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章学诚这段话可谓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谛。语言学习者要理解并运用语言,从而形成的自己的言语思维,就必须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去“自得”,去悟得。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自得、悟得呢?笔者的体会是教师可运用五种方法来使学生达到自得、悟得的目标。这五种方法是:强化自学、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启发自悟、养成习惯。下面一一阐释之。

一、强化自学

任何一种学习,从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目的上看,都是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任何一种学习,实际上都是自学,教师、家长只起着引导、帮助、督促的作用,除此而外,别无他用。正是因为学习本质上就是自学,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必须想方设法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得、悟得,才能学有所得。

二、适时点拨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面对学生的这种困难,教师必须适时地予以点拨,从而使学生解除疑难,学有所得。比如,学生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第一句话中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甚理解,存有疑惑。这时,教师点拨:同学们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有的同学还读过原著,那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世的?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蜀国的内外形势在当时有着怎样的特点?经过讨论,学生明白:①刘备是在猇亭战役失败后,由于伤心过度而去世;②魏吴暗中联合,准备吞并蜀国;③猇亭兵败,蜀国元气大伤,人心涣散,人民厌战,叛乱四起,刘禅昏聩。学生明白了这些内容,对“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就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相机诱导

点拨是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点一点、拨一拨,学生的疑惑一消除,思路自然畅通,学习过程自然会顺利进行。那么,相机诱导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教学策略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个课例。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学生初读之后,觉得非常感人,但又说不出感点还在。这时,教师就可这样诱导: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文章最使你感动的是那一段?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是第5段写父亲买橘子过马路那一段。

顺着前面这个思路,教师再进行诱导: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这一段为什么最感人呢?经过讨论,学生认为除了作者选择的这个细节本身很感人外,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使用的一些细节性极强的动词也极具感染力。经过这么一番诱导,学生明白了:要把一件事情写得感人,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选好细节,选好关键性的词语。

由此可见,相机诱导就是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感悟后,教师紧扣学生的这个初步感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教学内容的深处、细处,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启发自悟

不论是适时点拨,还是相机诱导,在运用时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学的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策略自然都是十分必要的,但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规律看,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不能一直让教师起决定作用,而必须让学生起决定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学生自悟就必须渐渐成为引导学生自学的主要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尽快形成,并得到强化。

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在引导学生弄清楚了诗歌的主旨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杜甫在个人生活十分艰难、甚至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一下子能回答得出来,这时候,教师既不必去点拨,也不必去诱导,而应当这样来做:指提供相关的材料、思路,结论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

五、养成习惯

上述四个方面是引导、强化学生的自学,并让学生学有所得的一个较具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在具体使用时,这四个方面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逐渐更替的。也就是说,刚开始时,重在教师的点拨、诱导,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自得、自悟上,并将这一点培养成学生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上真正达到自得自悟的境界,也才能真正在学习上学有所得。

陆放翁说得好:“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个人,要想在学习上获得真知,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就是自得自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