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自从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滇西·1943》播出以后,腾冲这座小城就成了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除了迷人的风光,更引人入胜的也许归功于这座小城无处不在的浑然天成的浪漫气息。去腾冲,是我们心仪已久的事。这座西南边陲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以火山、热海、和顺侨乡以及精湛的翡翠加工工艺而声誉鹊起。我们怀着对腾冲的一种神秘感心随车儿飞,想尽快一探这座名城的究竟。腾冲,曾被史家称为“西南极边之地”;古称“滇越”。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昆明之西“千里余,有乘象国,名'滇越’也”。首开世界翡翠加工先河,历来是东南亚珠宝集散地,腾越翡翠享誉中外。2005年,腾冲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翡翠第一城”称号。腾冲城内的小月城有上百家的店铺,玉雕工匠超过3000人,店铺内名色翡翠雕件琳琅满目,各档次货色齐备,被人们称为“百宝街”。“户户闻机声,家家雕玉件”,“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货来”,是当时腾冲玉业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悠久的历史,再加上这硬邦邦的名字,想像中的腾冲应该是一副沧桑、老态、冷漠的神情,可当我走进这座城市,看到的,感觉到的,却与想像的完全不同。腾冲是一座花园式城市,宽阔的街道被云团般的花木笼盖,路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林间空地是青翠碧绿的草坪。本来,城市的主体应该是建筑,而腾冲的主体却成了花草树木。一座被花草树木抢了风头的城市,给人的印象是生态、自然、青春、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座城市犹如镜中月、水中花,似山巅石、海上风,一读便无声间洗尽满身铅华。你看,腾冲是一座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生活品质之城。生活品质就是将生活艺术化,同时也将艺术生活化。自古以来,腾冲人便崇玉、爱玉。在家中、茶楼、酒馆、茶余饭后,翡翠是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无论大人孩子,许多人都可以把一串串翡翠的传奇故事讲得出神入化。腾冲人祭扫、避邪用的是翡翠,手上戴的、身上挂的、家居装点收藏的,都是翡翠。翡翠已渗入了腾冲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腾冲现在的艺术有两个支撑:一个支撑是翡翠制造业的高端艺术,另一个支撑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体现在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对城市生活的取向。许多生活用品诸如藤编、木雕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还具备艺术价值。腾冲人是幸运的,翡翠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福祉。一个原来山高路遥的偏夷之地,不久便发展成了滇西的商业重镇。一时间,一些雄商大贾挟资云集,人文荟萃,各种商店鳞次栉比,成了远近闻名的翡翠城,徐霞客说它是“迤西所无”。
和顺镇是腾冲古城近郊的一个小村庄,距县城四公里。现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优秀旅游企业。多项桂冠荣誉集于一身的利顺镇,在早几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六百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三大板块文化交汇成丝路明珠。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留居世界各地。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火山温泉是亚热风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粉墙黛瓦,稻浪白鸥,一派和谐顺畅。一座滇西小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和顺是一座地处极边的村落“博物馆”,元龙阁旁的深潭碧水,双虹桥下的垂柳清溪,弯搂子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组成了一幅世外桃园般的宜人景观。更让人称奇的是,早在1928年,这偏僻之地就建起了堪称全国第一的乡村图书馆,从这里还走出了“翡翠大王”为代表的侨商群体,走出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名人,这经商带回了财富,名人带回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域外的文明,带来了时代信息和新观念,带来了这边地村寨的繁荣。第一个要看的是和顺书店。高高的大门前面有两副盈联,写得极妙:“报来海外起群黎,书自云边道契润”。入得门来,见各个时期的报纸、刊物、书籍琳琅满目,极为丰富。其中崔永元的代言,更是别具一格。原文是:和顺有很多不足,第一点是历史太短,比美国才早几百年。第二点是开放太早,四百多年前就已经开放了,当时乡里人就走出了国门。第三点是建筑风格有点零乱,有徽派的,有江南水乡的,也有欧式的,南亚风格的,不太注意更新,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古镇的样子。第四,他们对文物不太珍惜。第五,和顺人不务正业,经常有人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且跑去图书馆看书。这段文字,使我们领略了崔永元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字借用正文反说,似贬却褒,很有韵味,淋漓尽致地褒扬了“和顺图书馆”。在这里,如果你随性游走一番,想必体验到的不仅是书香弥漫的气息和书刊借阅的便捷,更有一种清心雅致的舒适和“自由穿行”的惬意。不管读者进退与否,和顺书店都为他们敞开一扇自由的人性之门。书店里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对于和顺这样的小镇尤显得重要。书店与和顺一起成长,彰显着这座古镇的文明。这个小村通过一个古驿道联系着一个大世界。这个小村的景观可以分为里巷景观、村口园林景观、文化场所景观三部分。这些景观的创造各有不同的品格和属性,是和顺人审美意识的体现:所谓村口园林,系指和顺乡村口一带,其景色绝佳,虽不是园林而胜似园林。在和顺乡村落空间中,可谓不乏这种文化的场所。滇缅抗战博物馆,是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进得门来,正面是“惊天泣神”四个大字匾额,两侧为:“一腔热血洒焦土,万座雄碑泣鬼神”。左侧是第二展馆,“铁血滇缅”,两侧为“前人抗日保江山,今世齐心谋一统”。右侧为“兵定腾越”。60年前,地球上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热爱世界和平的人民反对法西斯的一场正义之战。如今,历史渐行渐远的背影里,烽火狼烟早已飘渺,在和平的阳光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以极为嚣张的气焰横扫了东南亚之后,制定了代号为“断”的战略,意在切断滇缅公路,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进行包抄,以达到东西夹击、灭我中华的美梦!仰光告急,滇缅公路告急!中国派出了10万精锐三师组成了远征军,入缅协同作战,保卫仰光,保卫滇缅公路,保卫中国的大后方。从1942年1月日军侵占缅甸,继而我国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落入敌手,到1945年5月日军被逐出滇西缅甸为止,滇缅抗战历时三年。中国军民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拼死反抗,付出了牺牲近20万人的代价,可谓“一寸河山一寸血”!浩然正气,蔚为国殇!腾冲之战,创造了亚洲抗战首次收复失地,全歼日本侵略者的辉煌战例,是国际合作抗法西斯的成功典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可以说,此战役与二次世界大战为盟军在欧洲的首次反攻战之“诺曼底登陆”,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誉为“东方诺曼底”。还有艾思奇故居,有山有水,堪称山水宝地。故居门上的匾额“艾思奇故居”是楚图南题写的。艾思奇为腾冲和顺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了“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这是一代伟人对艾思奇的最高褒奖!再有“翡翠大王家乡”,“山春初和可以放带,蘭气既静为之不觞”、“翠而无暇君子所重,玉具王德世人感珍”。在这里展示了“翡翠大王”一生的图片及实物。由此,古镇文化渐入眼帘,各式门店都用楹联彰显了和顺古镇的文化底蕴。不妨抄录一二,就足见和顺小镇文化的博大精深。工艺品店:“温柔乡里增明媚,从容手上费工夫”,描述了艺人在工作时的温馨与艰辛。和茶坊:“冲几句散壳子,来上蛊普洱茶”。铁匠铺:“半间火烤烟薰屋,一住千锤反炼人”。土锅酒:“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木雕坊:“漫云废物难为用,谁说朽木不可雕”。洗心亭诗曰:“梦魂午夜萦心绪,风雨一亭动杵声”。这些诗联,随处可见,信手招来,美仑美奂,精妙绝伦,既得体,又耐人寻味。和顺总是烟雨朦胧,湿漉漉的空气中流淌着西南独有的恬美与缠绵。和顺的民居是村落实体空间构成的主角,它是景观风貌形成的基础,也是礼俗情感表达的载体。真可谓“远山经雨翠重重,叠水声喧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村环一水似长虹”。老街古巷,深藏着动人的秘密。特色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异域气息,复古与潮流,在这里时光流转,前世今生也辨不清。偶尔传来低沉的音乐,与古街老巷相得益彰。沿河长廊,有漂亮的姑娘穿着花色的旗袍或及地的长裙,停留在风景里拍照。而更多的路人,从你身边匆匆走近,他们都与你一样,偷来这半日的闲散时光,想一个人好好享用。因为水流的落差,这里还形成了不少美得让人心醉的瀑布,与周围葱茏茂盛的芭蕉林相映成趣,垂悬在水中的芭蕉叶,被溪水冲刷得翠绿透亮,仿佛一片片出自当地翡翠作坊能工巧匠之手的翡翠叶。顺着泉边漫步溪边,依稀可见被泉水冲刷得精光溜滑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水底,让人顿生爱怜,不经意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这“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与恬美。偶尔有当地的民妇来此处洗衣。她们卷起裤角站在水里,不停地用洗衣棒敲打着衣服,爽朗的笑声伴着泉水流向远方……我们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一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这里建有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国殇墓园”四个大字,由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题写。“国殇”二字来自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进得园门,见园内遍植松、柏、栗、竹,绿草如茵,阶沿多置盆花,环境优雅肃穆。今天上午,一场冷雨降下,肃穆的腾冲国殇墓园里,19位60多年前远征印缅战场、血洒异域的远征军英灵魂归故里,入土为安。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以及纪念雕塑也同时揭幕。上午9时,庄严的《安魂曲》奏起,黑衣的仪仗队将19位远征军战士的骨灰从忠烈祠中移出,在国殇墓园小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忠魂归葬仪式。按照当地最高礼仪和习俗,主办方邀请了昆明、版纳、台湾等地的高僧大德进行亡灵的超度。片中挑选出来的338幅照片与观众首次见面,还原了60多年前那段沉重的“国家记忆”。那些挂在墙上的巨幅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13岁的李占宏(音译)穿着明显不合身的军装,背着水壶、口缸,露出稚气十足的笑容。他已经在部队服役两年。在那样一个炮火硝烟、随时都有人死去的年代里,这些战火中的笑容,既温暖的让人想落泪,又辛酸的让人落泪。一位普通士兵的肖像是整个展览的开始。国殇墓园中,忠烈祠两旁,墓园草地上,放大为高达6米的巨幅肖像昭示着后人对远征军将士的仰望之情。据了解,从2011年7月至9月,经过二战史研究专家、远征军后代、民间热心人士以及缅甸爱国华人华侨长时间的考察、认证、寻找和挖掘,在今天缅甸密友那北郊的原中国远征军第30师墓地遗址中,挖掘到了10具1944年8月密支那战役结束后安葬在此的远征军将士遗骸。同时,在今天缅甸西保地区火车站附近和南郊的原中国远征军第50师阵亡将士墓地遗址中,挖掘到1945年6月在缅甸西保、腊戎战役结束后安葬与此的中国远征军战士遗骸。经过起灵、迎灵、护灵、守灵等一系列庄严、神圣的奠祭仪式,让忠魂入土为安。“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建筑由纪念广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活动广场共同构成,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纪念广场的中心是五面铜铸主题雕塑,正面以中国远征军“芒友会师”创作,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前面是“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两侧是20个侧碑。一万八千多字的“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高级列国将领”等内容刻写在侧碑之上。黑白与血色,是战时腾冲的表情,是整个滇西的表情,也是这个时代的表情。在今天,腾冲国殇墓园还举行了“国家记忆”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开幕式,从美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3000幅照片肖像化、个人化、面孔化的表现方式,再现了当年远征军指挥官、士兵以及老百姓抗战的生动场景。展出的图片不分时间、地点、军衔、官阶,每一幅照片都标注清楚了照片内容,甚至主人公的姓名、部队番号,表现对每一个参展人员的尊重。我们在一幅幅巨幅肖像前久久驻足,这段对我们来说还不是很详知的历史,更使我们惊叹不已,我们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些已逝的英灵敬礼!园中有两个展厅,展出了珍贵的腾冲抗战照片百余幅及实物数十件,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增强了启迪教育功能。在主展厅前,我抄录了如下楹联:“魂兮归来绝缴万方多难赋同仇,为民族争生存战死沙场君无遗恨。死有重于泰山百战蜚声垂不朽,痛国家犹多难,追思袍泽有余哀。”想想每个国人,在这里都会为这些抗日英烈们深深地鞠上一躬,纷纷秋雨,仿佛也为英烈垂泪!
作者简介:徐战云,河南济源人。曾从事过政策、党史、文史及茶文化研究。喜爱文学,文章多见于报端,出过几本书,也获得过数项社科成果奖。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