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篆中有隶'4大方法
陈波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
是清代中叶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书法家,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三李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粤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一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此件《万绿阴中》系邓石如于嘉庆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以后所书,取法李阳冰铁线篆。
其中又有以隶笔作篆的意味,笔力道劲,体势沉着,是他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历代墨宝:邓石如篆书》用字主要从《万绿阴中》中选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邓石如,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邓氏篆、隶、楷、行、草书无所不工,但以篆书最为人称道。
他的篆书吸取汉碑篆额和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白氏草堂记》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
一、邓石如篆书线条特点---
邓氏篆书线条不再是盘旋的、单调的“铁线”,而拥有了多种情致与意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线条有了粗细变化:一字内笔画间粗细有差别,一画内亦粗细有别。邓氏篆书点线一个细节特点是,不少长画的尾部呈粗鼓形,就像浑圆的水滴凝结在枝条下端,这种尾部的突起可以说是邓石如篆书的特征,是其篆书点画变化生动的体现。这是由于这类部位使用了隶法、楷法所致,因而产生了笔致、粗细、锋毫效应等方面的变化。
2. 邓石如在篆书的书写性上发挥了毛笔柔毫特性,是以柔毫“书写”,而不是用“硬笔”描画篆字,这其实是发掘了篆书的艺术性和表情功能。学习邓石如篆书的赵之谦评价邓篆曰:“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李阳冰)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邓氏自谓其篆不及少温那是谦辞,正是一系列的艺术探索和革新,令完白“越过少温”,成为篆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篆书的代表之作, 此书作为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
《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
二、邓石如篆书特点----
1、篆中参入隶意,让篆变隶
邓石如篆书特色之一是注入隶书写法、笔意。如长横本身就内含隶笔形象;行笔中的某些环节、部位以隶法过渡或替代篆法;写篆过程以中锋为主,但不乏侧锋行笔,与隶书行笔比较近似。
邓氏篆书借其他书体技术,用合于篆书体貌与审美规律的方式注入自己的篆书创作中,给人以行笔较快、举重若轻、随意无碍的感觉,可谓邓石如篆书的新、高、妙处
2、篆法改革:用笔以“正”为体、以“侧”为用
,主要体现在用锋使毫方面,邓氏充分把握了正、侧锋使用的度与量。邓石如的创造性探索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或突发奇想,他早年的小篆作品,也是地道的李阳冰、王澍式的铁线篆法。其中晚年的篆法探索中,并未完全弃“正”用“侧”,而仍以“正”为本,中锋依然是原则,但他此时的中锋则是灵活、富含变化的,与先前图案式的工谨乏味的中锋法有了很大不同。
更重要的是,持守中锋之外,邓氏篆法尽可能多地触及“侧”意,有时较多使用侧锋,以致许多笔画的一侧边缘现出“锯齿形”,有时则用隶书笔法,有时直接以侧锋切入起笔,有时在笔画榫接前后做正、侧锋转换,有时于折点处做笔锋毫面的变换,即由笔锋一面(侧锋)变为另一面(侧锋)。
3、书写性研究:小篆书写性与艺术性的发掘
由于写篆技术的改变,邓石如篆书就大不同于先前的“二李”(李斯、李阳冰)式的篆法,也有异于唐宋到清代前期那种单调的铁线、玉箸篆法。
邓石如将“书写性”引入篆书创作,注入隶书等用笔技巧,让早已程式化、呆板的小篆“活”起来、生动起来,从而在萦纡盘绕中抒情写意,创作主体的地位在篆书里跃然而出。
三、邓石如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引至顶端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
(4)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转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邓石如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
邓石如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四、邓石如搭接笔的技法---
邓石如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邓石如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邓石如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原创文章,欢迎书法爱好者转发,请在留言区留言。